从五部欧美热播剧看影视作品如何成功改编经典文学

《梅尔罗斯》剧照

改编经典文学一直是欧美电视剧的重要制作选择。在最近广受好评的戏剧中,许多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其中既有去年推出的新剧,也有老剧的回归,题材多样,风格各异,但都有很强的现实感。演出的主题,无论是友情、成长、亲情、救赎还是自省,最终都回归到对人性的探讨,与当下社会中人们遇到的个人、集体、世界问题息息相关。其经验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英美影视剧一直有文学改编的传统,尤其是近年来两国影视业进入了改书为剧的“黄金时代”。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和行业生态变化,很多格局宏大、内容复杂的作品具备了被改编的条件;其次,因为优秀的文学天然具有良好的基因和广阔的市场受众,减少了很多影视制作的风险;第三,文学与影视的结合可以让文学在目前传播速度最快,观众在享受审美娱乐的同时也可以重燃对文学的兴趣,对出版业也有积极的影响。世界上许多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最终都是通过影视版本的全球制作、发行和播出,为世界观众所欣赏。

两国的影视公司不仅经常发展自己的文学,还会挖掘其他国家的好作品。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改编成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改编?如何适应?是完全符合原著还是颠覆性的?改编的自由在哪里?是决定适应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从一些成功的案例来看,其独特性在于所选作品必须经典,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制片方以尊重原著和作者为绝对前提,尊重影视艺术创作规律并重,根据每部小说的特点进行合理改编:有的需要最大程度还原原著,有的需要升华主题,有的需要丰富内容,扩大格局和受众,有的需要去掉过时的部分,改写剧情,使之符合当下的主流价值观。但都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在书和观众之间找到了最好的平衡。

同时,这些作品也不是闭门造车,固守一方,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国际合作,利用彼此的优势来优化效果。制作团队不急于求成,而是等待合适的时机开始;制作精良精致,注重细节;不要刻意追求大明星,而是寻找更适合角色的演员等等。

我的天才女友:高度还原原著的女性友谊史诗

改编自当代意大利畅销女作家埃琳娜·费兰特的系列小说第一部《那不勒斯四部曲》。故事发生在二战后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的一个贫困社区。它以莉拉和埃琳娜两个女人从童年到老年极其复杂多变的友谊为主线,深刻刻画了二战后50年间意大利社会底层女性的生活变迁。原著在意大利一经出版,好评如潮,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中文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7推出,国内也聚集了大量的书粉。

原著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和评论界的成功,为电影改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带来了很高的期望。整个改编工作谨慎而漫长。早在2007年,导演萨维利奥·克斯坦佐就开始与作家费兰特合写剧本。把1600页的作品浓缩成几集不容易。两者完全遵循“作者在剧本创作中起主导作用,导演根据影视拍摄经验合理调整,充分信任对方”的原则。经过一页一页的讨论,一句一句的斟酌,用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才敲定了剧本。

该剧采用国际制作团队。美国HBO电视网和意大利广播电影公司RAI充分发挥各自在国际制作发行和本土艺术创作上的优势,使该剧形成了“美国戏剧的节奏和叙事风格,意大利人文艺术的内核”的独特风格。整个制作一丝不苟——剧组在那不勒斯花了100天的时间来设置书中的社区场景,这里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影视景点之一;演员选角经历了七个月,不仅仅是基于表演经历和长相的相似,更是基于个人性格和气质的契合。最终观众看到两个核心女主角的选角,无论是童年还是青春,都非常接近原著。莉拉“外强中干”。他很有才华,但受到贫穷的限制。他有一种看透一切却无法对命运做出任何改变的早熟。埃琳娜“外柔内刚”。她一生敬仰莉拉的天才,但她也羡慕莉拉有更多选择的生活和相对温暖的家庭。

《我的天才女友》最大的亮点是详细准确地展现了女性之间多层次复杂的友谊,并将这种友谊置于经历了50年巨变的时代背景中。他们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相互珍惜、相互嫉妒的关系与当时的社会生态紧密相连,可以通过女性视角看周围的一切。街头暴力、阶级对立、对弱者的剥削和欺凌、对女性的歧视和欺凌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塑造了两个女孩“互相较劲,互相抵御外来”的友谊链条。

影视的另一个特点是充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大量使用非专业演员,要求所有演员都要说1950年代的那不勒斯口音;挖掘日常生活的艰辛和不成比例的少幸福;而书中一些背景只是模糊的人物,也因为这种改编,呈现出更加立体清晰的形象。

话剧的成功最终离不开导演对原著核心精神的掌控。他准确地把握了作者通过文学传达人类情感的能力,并贯穿电影始终。剧中人物与时代抗争,却逃脱不了时代的命运;绝望和希望交织在一起,罪恶和救赎交织在一起的生活,才是能在当下人群中造成* * *的根本原因。

梅尔罗斯:对人性的探讨比原著更深刻。

迷你剧《梅尔罗斯》改编自当代英国作家爱德华·圣奥本的半自传体小说。它讲述了帕特里克·梅尔罗斯的故事,他来自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他虽然身处花花世界,但内心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他通过喝酒吸毒来麻醉自己,试图忘记自己悲惨的童年,最终靠自己的觉醒和意志戒掉这一切,走向正常的生活轨道。

《纽约时报》曾将原著描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见地、最优雅、最搞笑的小说”。书中描述的是作者的真实生活:小时候被父亲虐待,成年后染上毒瘾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在接受戒毒和心理治疗后逐渐走出人生最黑暗的低谷,最后成为一名职业作家。通过书写梅尔罗斯的心路历程,他在小说中记录了自己所有的苦难和彷徨,开始了新的生活,自我觉醒和艰难的救赎。

原著发表于1992,深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然而,它用了26年才被搬上银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编剧本人并没有在影视改编的“高要求”上妥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数影视公司向编剧伸出橄榄枝,但爱德华坚持要满足他心目中的所有标准:预算、导演、演员、时间,最重要的是,制片方是否对剧本中讨论的“人性”有透彻的理解。当这一切都符合要求的时候,梅尔罗斯自然就成为了一部现实题材的杰作,甚至影视版对人性的探讨也比原著更进一步。

原著改编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虽然是英国文学,但是在美国出版后太英国化了,美国人接触不到,限制了潜在受众市场的规模。因此在制作上采用英美合作的模式,以达到更广泛的受众。电视剧版加入了大量虚构的戏剧情节,大多阴郁压抑,处处展现人性的丑陋、复杂和鸡毛,但最终结局却温暖而充满希望,让观众在一波又一波的情绪沉沦中,与主角一起走出深渊。

该剧改编的最大亮点就是找对了男主角——“傅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他曾经成功创作了舞台版的《哈姆雷特》,而话剧版的《梅尔罗斯》在很多方面都与《哈姆雷特》相似。所以在演员本人有了经验,对原著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他将原著中堕落而优雅的瘾君子演绎的立体而恰到好处。尤其是在展现梅尔罗斯吸毒的一面时,沉醉与清醒之间的表情控制,抑郁与狂躁交替的情绪爆发,似乎能把观众拉入真实吸毒者的崩溃与病态之中。

女鼓手:导演个人审美风格与原创反战思想的完美结合

该剧改编自英国著名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1979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期间,二十出头的女演员查理因为外貌和行为特征被以色列情报人员测试并招募。当她真正接近自己的任务目标时,发现对方和自己的正义观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冲突升级,她逐渐感到失落。

约翰·勒卡雷曾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间谍小说家”。他的作品《柏林间谍》、《补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夜班经理》都被成功改编成热门剧。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间谍小说观察西方世界的残酷,上层官僚的腐败,间谍的贫瘠人性。

但《女鼓手》与作者的其他小说有很大不同。它将女性置于绝对核心、主动积极的地位,通过爱情关系表达对人性的反思,通过谍战表达反战主题。书中有两个特别的元素:间谍和演员。间谍由演员扮演的设定,让女主角的间谍工作更像是“在真实的戏剧舞台上检验演技”。

原著在1984被改编成美国电影。但由于刻意迎合美国市场,大改剧情,影片偏离了原本的主题,最终没有获得好的口碑。有了前车之鉴,这次改编更加谨慎,把原著放在第一位。电视剧更大程度上没有改编小说,但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主导了艺术呈现。韩国导演朴赞郁被特别邀请上台。这位导演以“极度黑暗”的美学风格闻名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复仇三部曲》、《我要复仇》、《老男孩》和《善良的金子》。他有高超的影像处理能力,擅长复杂的多线叙事。更重要的是,他会用自己的风格完美诠释不完美却真实复杂的人性。

这两个同样强势风格的人合作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导演用了很多有特色的声光色背景来表达1979的时代感。古典的音乐,优雅的家具,高饱和度的对比色,抢眼但不低俗的构图,巧妙的光线,都是每一帧中剧情的注脚。在气氛上,从爆炸开始就把观众带入了紧张的局面,随后剧情的逐步推进,给观众带来了非常过瘾的整体印象。

但无论正式的呈现方式有多个人化,导演始终没有偏离原著的主题精神。并且很好的把原著和自己的风格融合在一起。永远是不折不扣的“英剧”而不是“韩剧”。在精神层面,剧中所揭示的是对巴以冲突的反思性人文思考。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这种思维不仅仅是过去和复古。在一个恐怖主义威胁依然存在、中东局势依然紧张、巴以冲突仍未解决、局部冲突仍在继续的世界,似乎更有必要通过影视把这种人性的反思带给屏幕前的每一个人。

绿山墙的安妮;

爱丽丝之后最感人的小女孩

改编自加拿大女作家蒙哥马利的畅销儿童文学《安妮系列小说》。故事发生在19世纪后期。在孤儿院和陌生人家里度过了一个受虐待的童年后,孤儿安妮意外地被安排住在爱德华王子岛一对兄妹的家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仅13岁的安妮,以她特有的勇气、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给兄弟姐妹乃至整个小镇的生活带来了改变。

自100多年前诞生以来,原著小说已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出版,持续发行超过5000万册,多次被改编成动画、音乐剧、舞台剧和影视剧。是世界公认的青春文学经典。由于该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每年都有数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探访安妮的足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

这部电视剧是由美国网飞和加拿大CBC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双方为此投入了高昂的制作成本和深入的艺术研究,力求再现19世界末日爱德华王子岛的生活场景。全剧最大的魅力来自于对女主角安妮的塑造。

这要归功于17岁的女演员艾米贝丝·麦克纳尔蒂在原著中准确把握了安妮的性格特征。这个红发雀斑的小女孩,出身贫寒,受过虐待,却依然自尊自强。她把自己的想象当成一种防御机制,所有的苦难给她的不是忧郁和阴影,而是超越同龄人的思考、体验和更独立的人格。她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能量和旺盛的生命力,是她打动观众的原因。

德雷尔家族:

通过重构角色和内容,升华家庭主题。

改编自英国作家杰拉尔德·迪尔的回忆录《希腊三部曲》。故事发生在1935。当居住在伦敦的寡妇德雷尔夫人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她选择带着四个性格迥异、成长问题各异的孩子举家迁往希腊西北海岸的科孚岛重新生活,但她仍面临诸多挑战。

该剧最大的特点是“治愈”。20世纪30年代的希腊小岛充满了阳光、沙滩、大海和动物,原著中纯粹的异国现实主义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中的观众感受到一种“逃避现实”的梦幻和安逸。德雷耶一家的生活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悲喜场面,但琐碎的事情贯穿全剧。比如四个孩子都是熊样,可爱,不断给德雷尔夫人带来麻烦,让生活变得琐碎,但在家庭中一直互相照顾,互相鼓励;远离伦敦喧嚣的工业文明却融合了淳朴民风的科孚岛相对保守,几乎没有现代化设备,也面临着各种被动的适应。

虽然是演绎人生,但剧中对于“家庭教育”和“中年单亲妈妈”的问题还是要深入探讨的。这是对原著的彻底改写和升华。剧中的母亲是一个独立、果断、坚强的现代女性,这些品质在她对四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得到了细致的体现。她对孩子的态度是包容,理解,不娇惯。一切都是站在让孩子自由发展天性的立场上考虑,而不是一味溺爱;她果断,总能在关键时刻把家人从泥潭中拯救出来;当孩子犯错时,她做的是引导而不是批评;当生活发生巨变的时候,她会最理性的劝说和鼓励孩子接受一切,开始新的生活。

新的改编让观众不仅领略了远处希腊岛上的生活,还从德雷耶一家的生活中看到了我们普通人生活的本质:琐碎的日常生活,不断的烦恼,凌乱的烦恼,这些都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科孚岛的自然风光给了观众很多美好的期待,但更棒的是,雷德尔夫人教会了大家如何面对糟糕的生活,以及重建生活的力量。这是电视剧版能够超越原著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最重要原因。(作者:任梦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