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这一文学意象的演变与形成
折柳这一文学意象,是柳之一物在文学作品中最常被使用的意象,其根源,大概是出自《诗经》,《诗.小雅.采薇》末章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依依」二字,裴普贤在《诗经评注读本》中解作「柔拂貌」,马持盈在《诗经今注今译》中解作「柔嫩婀娜的样子」。不论是柔拂,或是柔嫩婀娜,都令人感到离情之不舍。
然而,柳真正和别情扯上关联,是由於汉代「折柳送别」的习俗,根据《三辅黄图》说:「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由於柳与「留」同音,折柳以表达留客,留恋难舍之情9。因为有了这个习俗,柳才开始有了别情的象徵,相传是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词中,即有:「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句子。然而,为何柳会象徵「离情」呢?锺玲先生认为有三种可能性:
一、可能因为垂柳本身的形状,千万条柔枝,依依低垂,而送别者与远行者对彼此也是愁绪万千、依依难舍,因此产生移情作用
二、柳丝令人联想到绳线,可以用来系住离人的心
三、折柳此一动作,也是活生生的切断与分离
由於柳枝是柔软的,当它扬起的时候,就彷佛看到千万只手在向你招摇。在平时,看到柳枝的招摇,心中已不免起感触,何况是离别的时候,人在向你招手,柳枝也在向你招手,此情此景,怎令人不伤感?
在唐宋词当中,用「柳」来象徵离情别绪意象的词有许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但是,历来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周邦彦的<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裏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裏,泪暗滴。
这词,历来有两个说法,一是行客之词,一是送客之词,在这里,不对这个问题下结论,因为和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无关。
探讨的的是词的首片,将柳与别离之间,紧密的结合,而对柳的形象,也钩勒得非常鲜明,至於二、三片,虽然也是写离愁,但却和柳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这里只就首片来作一个赏析。首片一开始,作者就写道「柳阴直。烟裏丝丝弄碧」,从远镜头的整片柳树,拉到近镜头的柳条丝丝,这两句看似是描写柳的样子,然而在「丝丝弄碧」几字当中,令人感到的,不纯然只是写景的成份而已。接下来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过春色」,写的是垂柳送别的景象,首先点明了所在之处?──?隋堤,「曾见几番」四个字,写出自古以来,多少人在此离别,令人有无止无尽之感,而「拂水飘绵」,是形容柳枝在水面上飘扬的样子,写出了柳树依依惜别的样子,与「送行色」结合起来,让人感到送别时的无限柔情。作者在描写了柳树的样态,以及送别之後,突然写道「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突然从外在的景物,写到自己的身上,隐约的透露出自己厌倦了这种仕途生活,但是,这种情感只是一吐即收,因此接著又写「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这几句词当中,有用到先前提到的「折柳送别」的典故,而「年去岁来」,和先前的「曾见几番」互相呼应,「应折柔条过千尺」表面上写的是柳枝被人折下的数目之多,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或许是人间离别的频繁吧?
折柳,前面已经提到过,汉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据《三辅黄图》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因为有这个习俗,後代文人在文学作品当中,便多藉著「折柳」来代表离情,例如张九龄<折杨柳>诗:「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王之焕<送别>诗:「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在唐宋的咏柳词当中,用到折柳这个典故的词,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例如周邦彦<兰陵王.柳>:「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章谦亨<念奴娇.垂杨>:「垂杨得地,在楼台侧畔,无人攀折。不似津亭舟系处,只伴客愁离别。」吴文英<花心动.柳>:「去年折赠行人远,今年恨、依然纤手。」等等,都是用折柳来表示离情。
折柳送别,一开始的时候是在长安东的霸桥,後来这个习俗慢慢的传开了,於是不论在什麼地方,都可以折柳送别,但是,究其根源还是在霸桥。因此,有时候文人要讲离情的时候,不用折柳,而是用灞桥(陵)来表示,例如高观国<柳梢青.柳>:「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许庭<临江仙.咏柳>:「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不过,诗人在用灞桥的时候,虽然要表示的也是离愁,但是和用折柳的词比起来,却比较隐晦,只是一种淡淡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