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须断袍意思

割须断袍的意思是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割须断袍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割须弃袍的主人公是曹操。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的军队和马超的军队在潼关首次交锋,马超勇战三将,大败曹军,曹操连忙奔逃。马超率兵追赶,高喊捉拿红袍长须的曹操。曹操为了隐藏自己,于是割须弃袍,用旗角裹脖、袍袖遮面,慌忙逃命。就在危急之时,曹洪及时赶到,保住了曹操的性命。

南朝宋代的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割袍断义。

割须断袍怎么使用

常用于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这个成语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管宁和华歆曾是结义兄弟,但后来因为志向不同而断绝往来,管宁割袍以示决裂。

另一种说法是,班超和严植是结义兄弟,但严植背信弃义,班超便和他割袍断义。割袍断义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某种关系的决裂,也可以用于比喻某人言行不一致,不讲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