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第200号
《三国演义》以魏、蜀、吴历史为题材,描写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军事政治斗争,从单枪匹马的厮杀到千军万马的大乱;从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到营中的心机,文笔有虚有实,有粗有细,各有特色。不仅写出了战争的英雄张力,还通过战争描写了人物的音容笑貌,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典型形象。
《三国演义》始于东汉皇帝钟平元年(184)的黄巾起义。他描写了三国时期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反映了当时魏、蜀、吴三国斗争和兴衰的过程。其主要思想如下:
1.三国间军事、政治、外交世界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规律,以战争描写为特色。书中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它所揭示的一些军事斗争的规律和经验,客观上符合军事辩证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揭示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矛盾和动荡,更清楚地认识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是对长期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战争的艺术总结。
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荡年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对团结的渴望。小说描写了封建军阀屠杀掠夺人民,导致农村荒芜,生产开放,白骨遍地,饥寒交迫的史实。作者鞭挞和嘲讽了坚决分裂政权的军阀;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主张,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4.“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三国演义》中的“尊刘抑曹”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的三国故事,又继承了东晋朱的历史传统,表现了东晋南宋为偏汉争正统、反对外族入侵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时期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刘、关、张的思想。所谓忠义的内容非常复杂,既渗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民众的道德理想。
《三国演义》有很多艺术成就。
1.他成功塑造了很多人物,都写了4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是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具特色。同类人各有各的性格。作者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一方面并加以夸张,运用对比的方法,使人物的个性鲜明生动。在小说中运用这一原理的最好解释,就是所谓的“三绝”和曹操的“奸诈之术”——奸诈之人;关羽的“义”——义重如山;孔明的“独特智慧”——过人的机智。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将人物置于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和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去塑造。主要人物常常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达他们复杂的性格。
2.它擅长描述战争。这本书* * *写了40多次战争,展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最为突出。对于决定三国兴衰的几场关键战役,作者总是着重描写和书写战争的方方面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换等。,色彩斑斓,千变万化,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既写战争的激烈、紧张和惊险,又没有明显的悲惨,总体上具有昂扬向上的风格。
3.它的结构既宏伟又精致。时间长达百年,人物数百,事件错综复杂。描写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性。作者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组织全书的故事,既曲折又连贯。主人和奴隶之间既有敌人,也有密切的合作。
4.语言简洁流畅。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最大的缺点是人物固定,缺乏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到民间传说中千篇一律的人物形象和史料局限性的影响。第二,想象和夸张有时候是不合理的。
《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影响深远。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三国时期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他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歌剧提供了大量的题材;它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主题。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他在选择和处理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虚构来编织情节和塑造人物。他作品中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桃园结义、古城会、三顾茅庐、借东风、群英会、空城计等,几乎家喻户晓。那些有艺术才华的典型人物,如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曹操、周瑜等,也是千古皆知。在中国文学史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一样,是长期以来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