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根植于文体意识——朱德备课《怀念我的母亲》的体会

因为国庆放假,周五上了两天课,上午没课,下午上了四节课。虽然我很累,但对我来说,备课和阅读是很好的。我仍然享受这段时光。

最近在准备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刚教这个班的时候,觉得课文很简单,就写了很多东西来表现妈妈的勤奋、努力、大度和善良。表达对母亲去世的感激、怀念和悲痛。感觉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东西,没什么可说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句子并勾勒出来,说说朱德母亲的优秀品格。对于文本的感性理解,是肤浅的。学生不了解不同文体的回忆散文、传记文学、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差异,也不知道这些不同文体的阅读重点是什么。没有学会如何阅读。这是我反思之前教学设计的最大错误,就是“教什么”没有选对,所以“怎么教”没有意义。

反思前教学设计存在的第二大问题是没有形成教学重点。学生在回答这个主要问题时,会圈出各种句子,有记叙文的,有描述性的,有抒情的。而且位置跨度很大,有时在前,有时在后。对于这样一篇段落不一、句子不一的长文来说,显得凌乱而疏离,不适合这种方法。

如果真的要用,可以再限制一下问题。比如课后思考和探究问题,可以直接作为课堂对话的第一个问题。"用什么例子来说明母亲的勤奋?"?从文中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性格?“这个‘感知母亲形象’的阅读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应该不是这节课最费劲的活动。不同于小说阅读的重点是“人物”,这是一篇回忆散文,它的生命和灵魂是“情感”。在教学和阅读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文体思维。

学生在整理事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分类:一是母亲对家庭的贡献,二是母亲对社会的贡献。这样,学生就能理解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勤奋”是很多母亲都会有的品质,但对民族的贡献确实是这位母亲独有的。预习部分提到的追悼会上的挽联,自然同学会懂。

接下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文章如何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还是以思考和探索为出发点“为什么文章里说‘很多东西值得永远记住’?”抓住文中的议论文句子来理解体会。这份“记忆”里有怀念,有悲伤,有感激,有理解,有崇拜,有爱,有愧疚,有赞美...老师们可以在这里总结出这篇作文的一个特点——叙述与讨论相结合。事实上,作者的感受不仅直接体现在这些抒情的议论文中,还深深地隐藏在平实的语言中。让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老师可以以积累和拓展的句子为例。

如何将这两个问题从内容情感转移到语言形式上,需要我们去思考,既要避免重复和重叠,又要有层次感。我的过渡还是很僵硬。但我清楚地知道,学习散文的重点是“情”,而“情”的体验离不开语言的品味,更要深入品味。不放过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当然,我对语言还没有那么深刻的理解,但我可以多读读小董培先生的文章和教训,他在我心中绝对是“亡命之徒”。

这也是我看了很多名师(小董培先生、杰夫先生)讲授的文章后的调整、总结和反思。不成熟,不创新。却让一种意识根植于我的脑海——教学要有“文体意识”,先选对“教什么”,再考虑“怎么教”,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