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绅是什么意思?

士族,又称宗族,是中国历史上从东汉到唐朝世代为官的一种贵族官僚家族。宋代以后,“士绅”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士人在获得官职后成为士绅和士大夫,没有世袭的意义。

士绅往往拥有大量的土地,他们的宗族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在地方有权力,然后参与国家事务,拥有中央权力。当地方发生事情时,士族利用他们的中央权力来维护他们的氏族权力。中央政权更迭时,士绅的地方宗族和地主身份继续存在。南北朝时,贵族家庭往往供养着大量的奴隶、歌曲和人民。

士绅阶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西汉一度非常盛行,出现了布衣齐名的情况。但此后,新一轮世家大族的因素逐渐积累,出现了三种世家大族:官僚世家、权势世家、文化世家。

官僚家族:秦汉实行选贤任能,但也保证了官僚特权。2000石级别的官员可以任命一人为郎官。虽然有些家族做官两三代就没落了,但总有一些家族延续的时间更长。因为世代为官,逐渐建立了家庭期望,形成了官家,“家世两千石。”

权势家族:在农村,东汉时期不断发展出大田庄、大宗族、大量依附者的权势家族,其子女往往成为地方官。

文化家族:自东汉以来,经学主要通过家族传承,经学家族不断涌现,如弘农师洋、欧阳氏传世的《尚书》,称为“四世三公”,汝南袁氏传世的《易经》。四代五人,处于三公地位,称为“四代五公”。

东汉末年,由于学风的转变,士人不再埋头读书,而是致力于广交朋友,聚在一起讨论文化和政治,于是出现了名士世家、一代名士,如颍川荀适、颍川陈等。

村里的贵族因为有经济实力,可以让孩子上学。学完经典,可以进入有文化的文人,可以通过明朝的为官之路进入官场。获得政治权力反过来会加强他们在村里的权力。东汉时期,官族、村族、士大夫学派不断相互转化,逐渐融合,三位一体发展成为集经济、政治、文化于一体的中古士绅之门。

枯萎

从晚唐到北宋,当官的贵族从70%以上下降到10%以上。汉族官员从10%左右增加到近60%。北宋的士族都在崛起,而唐朝的大宗室几乎消亡。

在唐末黄巢之乱中,黄巢本人来自社会底层,对士族深恶痛绝,造成士族大量伤亡。此外,在唐哀帝的最后几年,朱文把30多人扔进了黄河。

朱温微笑点头,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白马之咒。黄巢、朱温、刘灿等人不仅觊觎皇位,而且怨声载道,对现存社会阶层怀有强烈的仇恨,大肆杀戮、丑化士族。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依然是唐朝末年政治格局和藩镇割据的延续。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多轻视文人,重武轻文,把资源集中在军事上,官职大多由武将担任。这导致了严重的军事干预,持续的兵变和战争,以及政权的快速更迭。

这样的环境使得社会风气大变,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大打折扣。人们不再尊崇唐代那些门阀,也不急于嫁给士族,普遍对所谓的贵族家庭反感。

士绅们的富贵家业毁于一旦,引以为傲的族谱也随之失传。重要的人死了,其余的人四处逃亡。百年间,士绅彻底没落,与平民百姓无异,地位被士绅地主阶级所取代。

唐末五代的战争也可以说是一场“阶级战争”,彻底摧毁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延续了约700年的中国政治社会格局。几代下来,那些分散的人已经变成了不同的家庭,忘记了* * *的传承。

到了五代,旧的统治阶级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人,传统士绅崩溃。一个宋朝的贵族家庭,即使依附的社会是某个唐朝士大夫的后代,可信的世系也是北宋才开始的。北宋王清铭记载了当时最显赫的36个家族,是一个全新的名人群体,与唐代社会中坚力量无关。没有一个家族可以追溯到唐朝和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