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海明威的写作特点

年轻时读海明威的作品,常常惊叹于他简洁明快的文笔,丝毫没有中国文笔的散漫浮夸倾向。当时看的是翻译,后来看了英文原著,印象更深刻。海明威自然、随意、易读的风格成为20世纪20年代写作(尤其是新闻写作)的典范:一个作家在写作之初不必全神贯注于所谓的“文学写作”;华丽的散文,加上自命不凡的形容词和助动词,不一定是杰作。海明威风格一度成为教授大学文学课程和写作课程的时尚。五六十年代是他的作品在读书界和学术界最受欢迎的时期。

今天,当我们纪念海明威百年诞辰时,回首他的所有作品,仍然把他在青年全盛时期的作品视为达到艺术巅峰的杰作。1926年的《太阳照常升起》、1929年的《永别了,武器》和1940年的《丧钟为谁而鸣》都成为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他在1954年无缘无故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他后来的生活并不是很如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1961年自杀的二十年间,他无法专心写作,常常难以完成整部作品。这种情绪的起因是二战。这位曾在一战战场服役、自称男子汉的作家,当时移居古巴,不能参战,但仍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思想。抑郁症让他养成了喝酒的习惯。1950年的《过河入林》是他第一部不被评论家称赞的平庸之作。1952年,《老人与海》恢复了他的名誉,终于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他的抑郁症并没有减少。专家推测他1961年吞枪的原因有两个:创作能力的丧失和性能力的下降。他好像知道自己后来的作品达不到当年的巅峰水准,拒绝出版社出版,把手稿锁在保险柜里。果不其然,他死后出版的几部遗作,如《活动的宴会》、《危险的夏天》、《激流岛》、《伊甸园》都没能得到好评。海明威的人气已经过去,他的风格被年轻的新作家模仿,他自己的遗作也已经和那些模仿者差不多了。为了纪念他的百年诞辰,他的儿子帕特里克在出版商的允许下,整理了他最近刚刚出版的手稿《起初真实》。《展现真相的黎明》的副标题是“一部虚构的回忆录”。海明威的初衷显然是想通过在他在非洲的狩猎生活经历中加入一些虚构的想象,来制作一部看似真实的小说。讲述者是一个无畏的猎人,擅长枪法,与一个土著部落女孩发生关系。海明威的妻子玛丽否认这是真的。然而,海明威本人是否曾与黑人女性发生过性关系,却成了美国文学中的一大谜团(去年10月我在别处发表了一篇文章《海明威娶了一个非洲处女做妾》)。

海明威一直对写作很认真,尤其是关于非洲的。如果他认为不满意,就把稿子放在一边,不发表。他生前说过,一个作家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别人“不经他的允许,改写、改写、出版他的作品”。《黎明秀真相》由海明威的亲生儿子编撰出版(20万字的手稿中选出了10多万字),并以“虚构回忆录”的名义使用,不免让人怀疑出版商的意图是否是借其名牟利。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形势的剧烈变化开始改变读者对他作品的看法。“新兴女权主义者批评他的大男子主义论调,黑人人权活动家攻击他种族偏见。《黎明揭示真相》手稿是作者和妻子(第四任)玛丽1953年在非洲的一篇狩猎日记,讲述作者爱上了一个土著女孩,称她为“未婚妻”或“外国妻子”。海明威的写作特点是他能客观地将自己人格的内在冲突因素化解到他虚构的小说中。在这本书里,他以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这种自嘲的成分被淡化了,傲慢的气息也没有流露出来。这也成为了《黎明即真相》的一大断层之一。在这本书里,第一人称叙述者被刻画成一个深受女性喜爱的男人般的白人猎手,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我)的自负,他对黑人土著的批判也确实包含了种族偏见。

我可以用“精确”和“简洁”来形容海明威早期作品的写作风格。但《黎明说实话》的文字虽然保持了简洁明快,却显示出作者缺乏早期写作的活力,甚至有模仿者的矫揉造作之嫌。他的儿子帕特里克在介绍中也表示,他并不把这本书视为父亲的“杰作”。《黎明揭示真相》的标题来源于海明威对非洲的了解。他在手稿中说了些什么:

“在非洲,在黎明的第一瞬间,一切都是真实的,但到了中午就变成了幻觉。」

我给年轻读者的建议是:如果你真的对文学大师海明威感兴趣,请多读一些他早期的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甚至《老人与海》。他的遗产不可避免地令人失望。虽然《黎明秀真相》是最新的出版物,有很多广告,但它不一定值每本26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