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义下的善与恶——罗生门

探索人性,揭露人性之恶,是对善的向往,是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日本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国家。时至今日,自杀率依然居高不下,除了他们对死亡的特殊看法外,还与日本的历史和现状密切相关。1591年后,日本的社会统治相对稳定。因为殉难,剖腹产和“屈腹”的刑罚逐渐成为主流。虽然幕府禁止殉道,但顽固的生死观从此在日本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无法完全阻止这种历史趋势。另一方面,作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日本的社会结构趋于稳定和成熟,随之而来的是难以打破的阶级壁垒,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失业的中年人很快就会成为“多余人”,甚至年轻人也会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寻求解脱。

作为日本的国花,樱花象征着爱和希望。然而这种妖娆之花的花期很短,总是在最绚烂的时候缓缓落下。对于一个美丽的永恒来说,它终结在最高峰,死亡是凝固永恒最有效的方式,就像樱花把自己最美的姿态定格在飘落的枝头。日本对自杀有一种浪漫的想象。

日本文坛的杰出人物,最后都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从川端康成的三岛由纪夫到《罗生门》的作者芥川龙之介,尽管他们的背景、生活和经历不同,但最终的死亡方式却非常相似。1927年,芥川在大有作为的年纪服安眠药自杀。芥川的死震惊了全国。文学界认为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他的虚无主义精神在社会发展时期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芥川有一种浪漫的气质,但他对现实的态度是严肃的。在他的小说中,他深入现实,讨论生活,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他也追求过理想,但最后失望了。他感到矛盾和深深的痛苦,想在斗争中重新开始,但他已经筋疲力尽了。

19世纪初,日本文学完成了从观念、内容、形式到现代性的转变,但这种风格更强调客观和真实,与虚构相矛盾,所以很多作品缺乏应有的艺术魅力。芥川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的特点,将小说艺术手法重新引入文学创作。与其他作家相比,他的创作时间较短,人生经历并不复杂,但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却是厚重的。《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虽然只有三千字。目前市面上的《罗生门》收录了几十部芥川的著名短篇小说,很多并不逊色于《罗生门》,比如《鼻子》和《在竹林里》,都是很有趣很值得思考的优秀短片。

罗生门的故事很简单。它讲述了一个被解雇的仆人来到罗生门避雨,遇到了一个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老妇人。一开始仆人对她很反感,但最终无奈狠毒的仆人决心放弃苦楚,逃离罗生门。虽然剧情简单,人物少,但是把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广义上讲,人类所有的罪恶都源于某种利己主义的基础。无论是违背道德,还是触及他人利益,都会成为利己主义者的绊脚石。通常,为了自己的自尊,利己主义者会责怪他人或外部环境,就像罗生门里的仆人最初告诉老妇人的那样。在小说的结尾,老妇人的绝望,黑暗的环境,仆人的无情离去,黑暗,破败,无情的罗生门,也许就是芥川龙之介的内心写照。在无法回避的利己主义下,我们的心该住在哪里?如果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利己主义,往往会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法则。当个体的生存受到威胁时,道德和正义将变得无足轻重。动物性是人性的一种,几千年的社会环境让人类形成了善良,与动物性不同。贯穿整部小说,芥川通过描写仆人的心理变化,控诉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虽然他执着于人性的阴暗面,但我们要知道,黑暗永远是光明的投射。

《鼻子》一文也描写了利己主义,重点是“旁观者利己主义”。人的内心总有两种矛盾的感情,一种是对不幸者的同情,一种是对摆脱不幸者的莫名敌意,而这种敌意就是旁观者利己主义。因为前后鼻子的变化,内供引来了别人的嘲笑,而他应该是在念经,在传佛,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内供对他人态度怪异,没有反抗和批判,而是盲从,进一步助长了环境中旁观者利己主义的盛行。内供看似超凡脱俗,冷漠无情,实则内心脆弱。强烈的自尊心迫使他假装冷漠,而自尊和自卑就像两个无形的枷锁,让内供几乎窒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真正畸形的不是鼻子,而是他的心。只有摆脱旁观者无意义的固执,心灵才能得到解脱。

《在竹林里》也是芥川的名作之一。它用一种特殊的叙事手法,通过七个人的口供,慢慢地展开一个谋杀案,每个人的口供里都有真有假,可以有理有据,却又自相矛盾。最终真相不明,留给读者很大的遐想空间。说到《在竹林里》,就不能不提到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这部电影的剧情不是根据小说《罗生门》改编的,而是根据《在竹林里》的主要情节改编的,故事地点就放在罗生门。与小说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在结尾给出了谋杀的真相。我个人比较喜欢小说结尾那种扑朔迷离的安排,因为真相是不可知的。每个人都在编造自己的谎言,根源是利己主义。每个人都有软弱的一面。哪里有弱点,哪里就有欺骗,哪里就有利己主义。

芥川龙之介早期创作有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但后期创作完全转向现实,揭露他人的利己主义,进而开始分析人的内心,表达他对未来的恍惚焦虑。他曾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读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最打动我的不是他对恶的赞美,而是他对善的向往。”

在生死之间试探善恶,从阴暗到黑暗中发现美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