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

在文学界,我们不难发现,已经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他们描述了苦难的岁月。他们可能表达了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或时代已经改变的感觉。也许,正如余华的《活着》通过时代背景衬托出主人公坎坷的人生经历,或者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描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玉梁”一家的悲剧,或者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中主人公的苦难。题材差不多,故事却各不相同。

正如《饥饿的女儿》这本书描述了一个家庭和一个女孩在适应历史进程中的不幸,这本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看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成长,更是一个民族人民的呐喊。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女孩从少女成长为女人的过程。正如荣格所说,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故事描述了主人公,一个出生在饥荒年代,生活在长江南岸嘉陵江边的女孩。她是家里排行第六的大姑娘,一步一步长大的。由于私生女忍受了母亲的虐待和冷漠,养父心照不宣地叹了口气,兄弟姐妹受到排挤和鄙视,书中曾描写了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活动。可以说童年的主角是在一个没有物质保障的地方。在没有关注和爱与被爱的环境下长大,促使主角在晚年对家人特别冷漠。书中写道:“我从不主动向人提起我的生日,哪怕是对我的亲人,甚至是对我最好的朋友。先是故意忘了,后来真的忘了。在我十八岁之前,没有人记得我的生日。”十八岁之后,我通过大姐的口中隐约得知自己的身世不同寻常,在母亲的追问下,真相大白,亲生父亲一直躲在我身后,一个月18块钱的生活费。原来我真的是多余的,但在外包装的硬壳里也装着一颗柔软饥渴的心。书出版后,争议最大的是六姐把身心交给了一个暗恋了她二十年的历史老师。但是,虹影在书中描述:“那时候,我觉得我以后可能会爱,但那是“以后”。对他的爱必然会独断一生,不会有第二次。”可惜文革时期,历史老师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了自杀。六姐妹注定孤独。在怀孕和流产期间,他们终于离开了家,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9年后的1989年,成熟的六姐回到了家乡,一系列的变化充斥着小心翼翼的江边。她的生父已经去世,刻薄冷漠的母亲在年老之后变得特别柔弱温暖。最后,她写道:“我站在床前,穿上衣服,一件一件。”如果她这时对我说‘在这里多呆几天’,我会改变主意。如果她没有提出来,我会坚持原来的计划,一大早就走。"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久而久之,所有的恨和痛,最终都会化为眉眼间的叹息和无奈。

不像《爱情的左侧》这种描写女孩成长的小说,虹影在整部作品中用了非常冰冷的笔触,让人读了胆战心惊。字里行间,仿佛在展示上世纪60年代长江南岸贫民窟的恶臭和肮脏。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对话,都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整个社会的缩影,绝望,冷漠,黑暗,而在这样的社会中长大的作者却从来没有。他诚实坦率地描述了“脏衣服”和个人经历,正如洪英在接受沈星采访时说的:“如果没有那段经历,我就不是我,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成为这样的我”。书中看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主人公那种令人抓狂的灵魂折磨,那种苦难与纠结,但看似云淡风轻却字字深入人心,没有犀利的笔法却字字静水深流的力量。

时代产生了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与《红》的作者张榕同时期的虹影,已经大大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女作家。在经历了这样的艰难之后,他们沉淀了一颗极其冷静的心,他们率真、坦率、霸道、不外溢的文笔,凸显了那个时代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特点。书中的导语写道:“你决不能告诉任何人你的生活。不然你下半辈子要受很多苦,受很多委屈。”一句看似训诫的话,埋葬了多少不公平的待遇和委屈?我没说的是心里流淌的泪水,我说的却是看似平静却处处埋藏着痛苦的回忆。《饥饿的女儿》带读者回到那个时期,感受三年饥荒,努力生存,在十年文革中保持我们的理智。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经历了一段人生,他们勇敢的成长了。

这本书传达了一种发人深省的人生哲学,用中年人的成熟和热爱书写了时代的变迁。不得不提的是,续集《好孩子花儿》深度追溯了作者的一生,看到了期间亲人之间的情感碰撞,看到了主角放下屈辱和仇恨,与母亲和好。让人感觉很感性。

老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总之,无论在任何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时代,都不缺少痛苦的磨练,在痛苦中感受真实,表达人生。但是,我会坚强勇敢,大步向前,就像书上说的,“把这一切都写下来,让人们幸福坚定地看着蓝天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