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中有哪些想象、联想、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句子?

我们之所以呼吁自然天性的野性和热爱,正是为了给人类之间的现实战斗注入活力。鲁迅宣称自己“对自然美和自我憎恨不敏感,所以即使歌颂美好的日子也不十分感动”,但他始终不忘记录人类奋斗史的“遗迹”。鲁迅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感和历史感的思想斗士。离开社会生活的自然和自然美,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他赞美自然及其美丽,并致力于从中发现社会和自己。

从这样一个美学角度来看,鲁迅最喜欢的自然美是“人与自然斗争所造成的风景”,即从中可以发现社会与生命斗争的深刻豪迈精神和古拙的力量之美。在《野草》中,鲁迅曾经描写过江南的美景,但总的来说是“麻木不仁”,直言不讳地说:“我不爱江南。精致是精致,但小气。”他批评杭州的风景“小家子气,没有气势”,认为“北方的风景很棒,但不荒凉更适合居住”。(钱理群的《灵魂的探寻》)

“站在沙漠里,看着飞沙走石,开心的时候会笑,难过的时候会喊,生气的时候会诅咒。就算被沙砾打得头破血流,也总会摸着自己的凝血,觉得有花纹。”(鲁迅)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老师明确表示: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赞美北方的雪来表达的。《硕放的雪花》以孤独而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在孤独中,它谱写了一曲最动人的乐章:“冷清的天空下”。北方的雪就像一架战斗机。它“轰轰烈烈地飞”,弥漫空间,“让空间旋转发光”,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江南雪一样的平和宁静的美,当然能让人心旷神怡。相比较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北方的雪,在孤独的处境中独自奋斗。《北方的雪》最生动地体现了鲁迅独立、张扬的人格精神。

在飞翔的时候,北方的雪似乎有点孤独,但正是这种孤独,凸显了坚持自我的价值,这也是鲁迅与一般作家的不同之处:他愿意被误解,决心要死要活,“从无望中拯救出来。”

作者在看似不必要的转折处嵌入了尖锐的“但是”,进一步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鲁迅独特语言风格的体现。

(一)、斯诺(作者:鲁迅)

在《雪》中,鲁迅先生用细致生动的笔墨向读者展示了两种不同风格的雪:江南的雪和江北的雪。在对比中,他的倾向很明显。读这首散文诗,关键是要理解他为什么特别喜欢《硕放之雪》。换句话说,《硕放》中的雪有什么特点吸引作者,让它歌唱?阅读时,不妨找出那些有深刻寓意的句子和词语,来帮助分析全文的主旨。

文章1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江南雪的美?

作者从两个方面描写了江南雪的美:一是描绘了江南雪丰富的色彩:红色的山茶花、暗黄的腊梅、冷绿的野草,表现了江南雪的“润泽之美”。其次,再现了一段美好的童年生活——《罗汉造型雪》。孩子们哭着小手,冻得通红,像带着紫芽的姜,七八个凑在一起做雪罗汉。在快乐的儿童世界里,有天真无邪的成年人混入,增添了生活的趣味。“坐雪灼目红唇”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意象,既体现了江南雪的“滋养之美”的资格,又衬托了以往的山水描写,使情境更加新颖独特,充满了商务和妩媚。

2.文章是如何描述北方的雪的,表现出什么特点?

文章在写北方的雪时,着重从多个空间进行立体刻画,以突出飞雪席卷而来、势不可挡的气势:“在天边的旷野,在冷飕飕的天空下”,“飞雪弥漫太空”,“像一团含焰的雾”,不仅“升”“转”得精彩,而且使整个空间旋转起来。几笔之下,北方飞雪撼天撼地的力量展露无遗,气势逼人,自然让读者想起作者在那段黑暗岁月中艰苦卓绝、引人入胜的战斗。因此表现出北国雪独立不羁的性格特征。

3.这篇文章描绘了两种雪。它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在《雪》中,作者虽然写出了江南雪景之美、儿女之乐、罗汉雪之趣,表现了对故乡的留恋,表现了因罗汉雪融化而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但作者并不沉迷于美好而空虚的幻境,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他真正向往的是波澜壮阔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中汲取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

5.文章的第一段非常生动。谈谈你对第一段的理解。

(提示:写江南雪的“润泽之美”时,从什么角度,用了什么修辞,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这一段描写的是江南雪景,晶莹剔透,美不胜收。起初,“滋补美人”一词准确概括了江南雪的特点;然后以“隐隐约约的青春气息”和“极强的处女肌肤”两个比喻,一个虚一个实,引入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美,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作者的文笔充满了灵性和情态。在雪域——白色的背景里,点缀着朱宝山茶花的血红色,单朵梅花的浅绿,腊梅的深黄,杂草的凉绿。多么多彩的世界啊!江南雪的“美”被进一步具体化了。最后两句更是别出心裁。作者写蜜蜂在花丛中飞舞鼓噪,用“我不记得了”来解释“我好像看见了”,用模糊的记忆来对比眼前的明媚风光,非常自然真实。整个场景因为这只想象中的蜜蜂的存在而充满活力,前方隐隐约约有“青春气息”。

我从雪中读到了三种人生。苏州市吴中区光复中学教师钱晓明重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因为它入选了苏教版九年级新教材。我在学校的时候一定看过这篇文章;但也可以肯定的是,我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或者应该说我对此一无所知。为了编一些教材,也因为莫名的好奇,我开始一遍又一遍的看。诗意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很快征服了我的心。然而,诸多的疑惑也揪住了我的神经,让我无法自拔:《暖国之雨》《江南之雪》《江北之雪》。作者把这三个意象放在一起想告诉读者什么?作者明明更喜欢《北方的雪》,为什么却要花大量的笔墨去写《江南的雪》,甚至用两个小节去写塑造雪海的场景?如果作者写《江南雪景》,雕塑《罗汉雪》是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烈赞美”和“童年的美好回忆”(引号为文中的边缘词),文章第三节是否显得画蛇添足,糟蹋了风景?我花了四个下午四个晚上——20多个小时在网上看《野草》,看关于《野草》的评论,看关于鲁迅的评论。最奇怪的感觉竟然是人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雪,偶尔有几句,也很难解决我的困惑。我见过的观点只有两种。一种意见我称之为“对美的追求”(似乎教科书编者也接近这种观点),即“江南雪”象征着一个美好的世界,“江北雪”象征着为追求美的不屈奋斗(也可以加上“精神”、“勇士”等词)。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公认的“对比”特征,光是“滋养美”这个词,总让人觉得讽刺胜于赞美。另一种意见可以称为“灵肉论”。比如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金锐锋先生(虽然写作时他才大一,我愿意这么称呼他)认为:“江南的雪是一张很结实的处女皮,美得不得了,把身体都炫耀出来了。这种只适合塑造罗汉的软雪,只能在寒风中消失它的胭脂。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像飞翔的灵魂在空中飘荡,舞动着,繁盛着,努力着,闪烁着永久的光芒。鲁迅期待着这个灵魂的诞生。”看了几天“网文”,这篇文字是我最难忘的。但是“温暖全国的雨”呢?难道只是为了给“没错,是孤独的雪,是死雨,是雨的灵魂”这个结论制造一个呼应?温暖全国的雨,真的从来没有变成冰冷坚硬灿烂的雪花吗?消息灵通的人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觉得很不幸?“这样的声明怎么会没有意义呢?2004年2月28日,65438,很多年都很少见到雪,至少直到春节前后苏州下了一场大雪。当时心里就忍不住迷信了。我的目光从屏幕上移到了校园里。虽然我在雪原没有看到任何花、蜜蜂和蝴蝶,但学生们到处都在欢呼。甚至有一群年轻的老师,女人撑着伞,男人拿着相机,在被雪覆盖的树木和草丛中拍照。在三楼阳台上激动的心情差点涌上心头。”明天一定会有人做一个雪罗汉。“我自然想到了。突然有一种感觉,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而这种热闹,全是因为“江南雪景”的“滋养光鲜”,赏心悦目。然而《北方的雪》就不一样了。是“如粉如沙”。因为太冷了,人们宁愿呆在家里取暖,也不愿接近它。因此,虽然它“在晴天突然刮起一阵旋风时,大力地飞着,但在阳光下却发出耀眼的光芒,如一团含着火焰的雾,旋转上升,弥漫于空间,使空间旋转上升,闪烁不定”。有一种观点认为,“暖国之雨”、“江南之雪”、“江北之雪”象征三种人生——“从未变冷的坚硬灿烂的雪花”,让“有见识的人觉得他单调”,觉得他应该感到“不幸”但不一定不幸福。”润泽之美”像小丑的媚俗一样受到青睐,但毕竟因为没有灵魂而成为仓促的“过客”生活。它将永远独立独行,用“轰轰烈烈的飞翔”来“让空间旋转发光”,但它必须忍受一种“孤独”的生活。所以,“没错,是孤独的雪,死了的雨,雨的灵。“看来这句话并不太难理解。同时,作者对三个意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也符合作者语言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人生态度。我偶尔要学习,所以我把这个说法存起来,以防斧子被纠正。

从南北雪的描写中,鲁迅更欣赏《北方的雪》。江南的雪虽然美,但在鲁迅眼里,这种美不经过磨练是不会长久的。鲁迅更注重一种独立而张扬的人格精神,这正是鲁迅的一贯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里说的,“站在沙漠里,看飞沙走石,开心的时候会笑,难过的时候会喊,生气的时候会诅咒。就算被沙砾打得满身都是,总会摸摸自己的凝血,觉得有花纹。”文章中,北方的雪“从不粘”、“会飞”、“会旋转”、“会上升”,是这种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在飞翔的时候,北方的雪似乎有点孤独,但正是这种孤独,凸显了坚持自我的价值,这也是鲁迅与一般作家的不同之处:他愿意被误解,决心要死要活,“从无望中拯救出来。”

6雪

文本讨论

第一,整体感知

我理解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那是寂寞的雪,死了的雨,雨的精神”,我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这句话对文中提到的自然风光——江南的雪和江北的雪做了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亡,而江北的雪却在孤独的旋转中升华,成为雨的灵魂。

为什么作者对硕放的雪情有独钟?这种情感逻辑在文章中已经详细展开。文章开头首先提到的是温暖国家的雨水。在懂行的人看来,就是单调。而带着五彩斑斓的美,是江南的雪。在这里,作者用感性的笔触写下了江南的雪。它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各种各样的花生长在雪原。“很多蜜蜂都在忙”让人思考“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作者眼里,江南的雪也和孩子的幸福联系在一起。虽然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对罗汉雕雪的生动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柔情。“白”、“亮”、“亮晶晶”等生动的词汇,既融入了作者对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又通过儿童的眼睛描绘出令人愉悦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着充沛的生机,蕴含着生命。

然而,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作者的风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海洋的雪是江南雪域最珍贵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但第二天,“晴天来舒缓他的肌肤,寒夜又让他冻僵”,时间让美丽褪色,“嘴上的胭脂褪去”,美丽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这时“北方的雪花”出现了,它以孤独而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布了它的存在。它“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就像一团包含火焰的雾”。寂寞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动人的乐章:在“寒冷的天空”下,北方的雪像一架战斗机,“轰轰烈烈地飞”弥漫太空,“让空间旋转闪烁”,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从南北雪的描写中,鲁迅更欣赏《北方的雪》。江南的雪虽然美,但在鲁迅眼里,这种美不经过磨练是不会长久的。鲁迅更注重一种独立而张扬的人格精神,这正是鲁迅的一贯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里说的,“站在沙漠里,看飞沙走石,开心的时候会笑,难过的时候会喊,生气的时候会诅咒。就算被沙砾打得满身都是,总会摸摸自己的凝血,觉得有花纹。”文章中,北方的雪“从不粘”、“会飞”、“会旋转”、“会上升”,是这种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在飞翔的时候,北方的雪似乎有点孤独,但正是这种孤独,凸显了坚持自我的价值,这也是鲁迅与一般作家的不同之处:他愿意被误解,决心要死要活,“从无望中拯救出来。”

二、问题研究

1.斯诺最清楚的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其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描写江南雪景和北方雪景,在对比中体现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很美,但是很温暖,很美。相比较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北方的雪,在孤独的处境中独自奋斗。这种情感取向在阅读时需要仔细分析。

2.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比如他在描述了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尖锐的“但是”来描述北方的雪。看似不需要转折,但加上这个“但是”后,感情倾向就更明显了。这一点需要认真理解。

实践说明

1.你对作者描写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有什么联想?你认为全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设置题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这篇论文主旨晦涩,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赞美北方的雪来表达的。虽然江南的雪那样平和宁静的美能让人愉悦,但更高的美要敢于面对北方的雪那样惨淡的人生,在惨烈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二、结合全文理解下面的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设置题目的目的是通过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句子,更深刻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温暖国家的雨,从来没有变成过冰冷、坚硬、灿烂的雪花。

“雪花”用“冷”、“硬”、“艳”装饰,强调的是什么?)

“冷”和“硬”强调的是白雪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辉煌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

2.那是还在若隐若现的青春的消息,是很坚强的处女的皮肤。

《少年隐隐约约的消息》和《非常坚强的处女之皮》分别描述的江南雪有什么特点?)

“青春”和“童贞”都是最有活力的状态。这里的意思是江南的雪充满了生命,这和温柔的境界有关。

3.是的,是孤独的雪,死了的雨,雨的灵魂。

你说的“孤雪”、“死雨”、“雨之灵”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有一个特点就是孤独,在这里也表现为死雨。北方的雪的升华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也是完全的奉献让它成为了雨的精神——凝聚了所有坚强核心的精神。

第三,课文写的是塑造海洋的雪,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写的是在雪中捉鸟,都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玩过什么游戏?试着写一段描述一下。没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的作文。

教学建议

首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让学生分别找出描述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句子,并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

第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所以目前学生理解《野草》还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在《野草》里挑出几篇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比如《秋夜》、《好故事》、《蜡叶》,让学生感受一下自然描写中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区别。

相关数据

一、寻找灵魂(节选)(钱理群)

(鲁迅)我们之所以要呼唤自然天性的野性和热爱,正是为了给人类之间的现实战斗注入活力。所以他反复说,他强调的是“自力更生克服一切困难,不是真的劝人上山”;更不愿意躲在“鹤鸣白云起”的田园里。他要“活在世上”,即使被人孤立、排挤,他依然不会离开“人海”,让生命的“沉重的钟声”永远“在人海中深沉而孤独地响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宣称自己“对自然美和自我仇恨不敏感,所以即使歌颂美好的日子也不十分感动”,但他始终不忘记录人类奋斗史的“遗迹”。鲁迅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感和历史感的思想斗士。离开社会生活的自然和自然美,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他赞美自然及其美丽,并致力于从中发现社会和自己。

从这样的美学角度来看,鲁迅最喜欢的自然美是“人与自然斗争所造成的风景”,即从中可以发现社会与生命斗争的深沉豪迈和古拙的力量之美。在《野草》中,鲁迅曾描写江南美景,如佳话。他的重点仍然是从“永远生动、永远展开的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物”中捕捉“飞翔”的美,从而感受到一种生命力的存在。但总的来说,他对江南美景“不敏感”。他直言:“我不爱江南。精致是精致,但小气。”他批评杭州的风景“小家子气,没有气势”,认为“北方的风景很棒,但不荒凉更适合居住”。《野草雪》里,比起滋润美人的江南雪,他显然更迷恋北方的雪——

飞了之后,他们永远都是粉身碎骨。它们永远不会粘在一起,散落在房子上、地上和干草上。就是这样。房子上的雪早已被消化,因为房子里的火是温暖的。另外,晴天下,突然来了一阵旋风,它飞得轰轰烈烈,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如含着火焰的雾,旋转上升,弥漫空间,使空间旋转上升,闪烁不定。

在无垠的荒野上,在寒冷的天空下,雨的闪亮的灵魂在旋转和上升...

也是人的精神灵魂,鲁迅的精神灵魂——奋斗、向上、闪耀。

鲁迅最终在浩瀚动人的“自然”中发现并肯定了人和自己。

(摘自《寻找灵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二、《铁房子里的呐喊》(节选)(李欧梵)

也许文集里最好的抒情篇章是《雪》,其中抒情场景的灵感来源于南北方两种雪的对比:雪的两个意象成为诗人过去青春和现在的隐喻。南方雪景的描写色彩丰富:红色的山茶花,藏在白色里的梅花,深黄色的腊梅,冷绿的野草,孩子们堆起来的色彩鲜艳的雪罗汉,作为中心意象。但诗人现在生活的北方的雪是无色的,如粉如沙,永不沾身。这些描写可以说是真实的,但是当雪变成雨的时候,写出来的景色就不那么逼真了:

在无垠的荒野上,在寒冷的天空下,雨的闪亮的灵魂在旋转和上升...

是的,是孤独的雪,死了的雨,雨的灵魂。

在这些抒情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似乎已经浸透了幻想和隐喻的意象。这不仅赋予了鲁迅散文以诗意,也因为他大胆地离开了中国古诗中自然意象的运用,而决定了鲁迅散文诗的“现代性”。普什卡曾认为鲁迅的散文诗读起来像波德莱尔的散文诗。如果说鲁迅的小说有很多象征属性,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而他的散文诗,却绝对属于象征结构,和许多小说、戏剧手法一起,似乎在讲述一个梦境或寓言领域的虚构“故事”。

(摘自《铁屋子里的呐喊》,岳麓书社,1999版)

三、“美”与“壮丽”的完美统一(节选)(张向东)

1924年底,北方下雪了。12月31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雨雪。.....下午,晚上下雪。”第二天,风和日丽,鲁迅的日记里也说:“风吹雪弥漫。”这七个字挺有诗意的。可见作者的“叹四季而思万物”(陆机《文赋》)此时已萌发了创作冲动。十七天后,一首题为《雪》的散文诗诞生了。显然,现实中的自然场景给作者的印象就是雪的产生契机。然而,雪并不是自然景观的简单再现和扩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将眼前飞雪与江南雪景联想在一起,思绪在记忆与现实中翻腾。最后,他把他的想法变成了南方和北方美妙的雪景:

江南的雪很美。那是还在若隐若现的青春的消息,是很坚强的处女的皮肤。在雪原,有血红色的山茶花,有白中带隐绿的单瓣梅花,有下巴深黄色的蜡梅;雪下有凉爽的绿色杂草。胡蝶没有;我真的记不清蜜蜂是不是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到了冬天雪原上的花开。许多蜜蜂忙着飞,我能听到它们嗡嗡的声音。

这个雪景写的很漂亮,色彩也很丰富。起初,“滋补美人”一词准确概括了江南雪的特点;然后以“隐隐约约的青春气息”和“极强的处女肌肤”两个比喻,一个虚一个实,引入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美,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作者的文笔充满了灵性和情态。在雪域——白色的背景里,点缀着朱宝山茶花的血红色,单朵梅花的浅绿,腊梅的深黄,杂草的凉绿。多么多彩的世界啊!江南雪的“美”进一步具体化。最后两句更是别出心裁。作者写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吵吵闹闹,用“不记得真相”来解释“仿佛看见了”。记忆的模糊衬托着眼前的明媚风光,非常自然真实,就像那句名句“红杏出墙枝头春”。整个画面因为这个想象中的蜜蜂的存在而充满了活力。不就是模模糊糊的吗?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在作者的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如年轻人的魔幻生活世界(《呐喊故乡》);晚上和朋友吃一船罗汉豆(“尖叫,社交戏”);有数不清的故事和有趣的百草园(“花开在早晨,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都是作者笔下诗情画意。在创作《雪》前后,作者确实经常回忆他的家乡风光和童年生活。《雪》完成后的一个月内,《风筝》、《好故事》等其他作品相继问世。因此,在《雪》中,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江南雪景,还再现了一个美好童年的场景。

“小朋友们,小手冻得通红,像带着紫苞的姜,七八个凑在一起做雪罗汉。”在快乐的儿童世界里,有天真无邪的成年人混入,增添了生活的趣味。在这里,作者重点介绍了与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的雪罗汉形象。起初“虽然只是上下一堆,最后也分不清是葫芦娃还是罗汉,但是很白很亮,而且是用自己的水分粘合的,整个地面都闪闪发光。”当孩子们用龙眼核和胭脂口红装饰它时,它是“坐在雪地里,红唇灼眼”。这是多么诗意的形象啊!既体现了江南雪景之美,又衬托了眼前的北方风光,使意境更加新颖独特,充满了商务和妩媚。

然而,诗中的雪却是另一番景象。它既没有江南雪的“滋润之美”,也没有奇花异草的陪伴,却有着独立不羁、意气风发的性格。你看:

晴天,突然来了一阵旋风,它飞得轰轰烈烈,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像一团含着火焰的雾,旋转上升,弥漫空间,使空间旋转闪烁。

在无垠的荒野上,在寒冷的天空下,它在旋转,在上升...

这是一幅多么凄凉悲壮的画面啊!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这是自然景观的照片吗?这种带有艺术夸张的描写,是作者胸中澎湃激情的形象表达。作者这样描述硕学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知道,作者的回忆和梦境(《野草好故事》)中虽然有很多“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但他所处的现实环境却是极其恶劣的。但对鲁迅来说,“这样的军人”,却能磨砺生命意志,激发战斗豪情。因此,作者在写朔雪时,着重于立体描绘,以突出朔雪冲天的气势之磅礴,势不可挡:“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空下”,“漫天飞雪”,“像一团含着火焰的雾”,不仅自身“升起”、“旋转”、“闪耀”,而且使整体”。只有寥寥几笔,北方的飞雪透露出惊天动地的力量,气势逼人,自然让读者想起作者在那段黑暗岁月里艰苦卓绝、引人入胜的战斗!

美的事物是在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美,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和谐、宁静和优美典雅;而壮丽则是事物的主客体处于矛盾的激化之中,从而产生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和压倒性的力量。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作者深得意境创造的精髓,熟悉艺术描写的辩证法。写江南雪景时,他着重于静态美的描写,用温暖的形容词,使笔法绵密舒缓,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蜜蜂的喧闹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增添了田园般的宁静气氛。《硕放》写雪景重在动态表现。硕学的“似粉似沙”看似落寞孤独,但其“永不沾”已隐含了运动感和潮流感,笔法豪放、粗犷、迅猛,造成了“袅袅”之意。〕〕〕〕〕〕〕〕〕〕〕〕〕〕〕〕〕〕〕〕〕〕𛚵〕〕1俗话说,“难写的风景如现在,其中包含着难以言表的无穷见解”(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是宋代的一位诗人。见欧阳修六月一日诗。),在这种描写中,两幅充满作者感情的画面跃然纸上,“如在眼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然而,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形式是如何统一在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中的呢?

在《雪》中,作者虽然写出了江南雪景之美、儿女之乐、罗汉雪之趣,表现了对故乡的留恋,也因为罗汉雪融化,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但作者并不沉溺于美好却又虚妄的幻想,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他真正向往的是波澜壮阔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中汲取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