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关于“露丝·玛丽”的故事?

我上大学时,外语系有一个叫马利亚的女孩。就因为父母给她起了一个听起来像外国人的名字,这件事就在男生中传开了,迅速成为当时校园里的名人。我记得外语系的一个女生路过的时候,男生都抢着问哪个是马利亚。事实上,当男孩们问起这个马利亚时,我敢肯定他们会想到小说和油画中的玛利亚。很快,这个马利亚的故事就曝光了,他来自一个盛产小麦的小县城,没有任何西方血统。但无论如何,马利亚当年在大学校园里大出风头,惹了不少“绅士”。有趣的是,另一个和来自同一个县城的女孩大学毕业后嫁给了一个叫戴的男孩。男孩虽然来自农民家庭,但他在读了大学后彻底改写了自己的家族史,发誓他们要有没有乡土气息的新一代,于是他宣布如果生男孩就叫戴高乐,如果生女孩就叫戴安娜。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她被命名为戴安娜。跟英国已故的王菲一模一样!

我老公认识我之前认识一个叫妮娜的上海姑娘。多有趣的名字啊!去了一个女生家,感觉被扭曲了。我一波三折来到妮娜家门口,还记得门口有个大水缸。这看起来不像妮娜出生的地方。一问,原来是我篡改了父母给的名字。还有一些像妮娜这样的人,偷了户口本,擅自去派出所改名字。之后王先生说,他一遇到那种有洋人名字的女人就觉得可疑。

我来加拿大的第一年没有外国名字。那时候我怀孕生了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家。我并不觉得必须取一个外国名字。然而,每次我去医院或家庭医生那里,“郁秀”的发音对说英语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看着他们口结结巴巴说了半天都发不出“秀”的音,也不确定他们是不是在叫自己,所以决定赶紧取个外国名字。大多数中国人取的外国名字都是他们所熟悉的。音节比较简单,比如Linda,Sydney,Anna,Lisa等。很容易重复。一个新移民的英语课上会出现好几个“雪梨”,让英语老师不得不在“雪梨”后面注明是“雪梨张”还是“雪梨陈”。“露丝玛丽”有四个音节,所以重复的概率比较小。

“露丝·玛丽”是实用主义的结果。当然不具备当年“马利亚”的效应,也没有“戴安娜”、“妮娜”等名字背后的理念和追求。虽然总觉得一张美籍华人的脸有明显的类似赵本山或者其他地方的口音,并不总是配合一个外国名字,就像一个家门口有个大水缸生个“妮娜”有点滑稽,但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这种滑稽和别扭。但是总有一种感觉,如果你在温哥华认识的一个来自中国的同胞只告诉你他(她)的英文名,和他(她)聊天就像在网上用虚拟名聊天一样。即使握着他(她)的手,也不会有骨肉之情,就像握着橡胶手套一样,真正的手随时会从那只手套上抽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