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片段及赏析

老舍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称号。其中小说300多万字,剧本42部,旧体诗300首左右。他的作品多为悲剧,作品语言以北京话为主,风格幽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已被列入全国初高中必读书目和大学中文专业必读书目。《茶馆》也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高中中国文学的必修作品。亦舒等人认为老舍的作品体现了他对满族含蓄、深沉、难以言喻的真挚感情。老舍以他的小说和戏剧而闻名。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社会状况、风土人情、时尚风尚,以及群众的口语,都表现出浓厚的“京味”。优秀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关于《茶馆》三幕剧三种结局的处理:鲁迅先生说:“虽然有两种剧本摆在案头和在台上演出,但将来哪一种更好”。古今中外的名剧,都是经过导演、演员等人的共同努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在中国家喻户晓,并通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演员等人的创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使老舍获得了“世界作家”的美誉。

北京人艺的同志都知道老舍。自从演了《龙须沟》之后,他们就在自己的戏剧活动中与老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茶馆》的演出中,总的来说,他们忠于老舍的作品。他们以精湛的艺术传达了原著的精神,丰富了原著的生活内容,给观众以美妙的艺术享受。但对于《茶馆》三幕的三个结局,都采取了与原剧本不同的处理方式。这种处理也收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这是唯一可能的选择吗?还能有别的,甚至更符合老舍原著的吗?本文想就此提出一些看法。《茶馆》第一幕结尾,刚发表《收获》的时候,康晕倒了,太监庞说:“我想活,但我不想死!”然后他对着这样一个令人发指、令人恐惧的场面发出一声怪笑。后来导演焦菊隐同志特意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康被刘麻子喷的冷水惊醒,庞太监怪声说:“哟!她又活过来了!”然后发出一阵怪笑。这时,从开幕式开始就一直在下棋的茶客B突然站起来,大声对对面的茶客A说:“对!你完了!”庞太监等一愣,然后关门。

很多同志欣赏这样的结局。北京人艺的同志认为:“‘会!“你完了!”不仅仅是人物的台词,更是对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王朝即将崩溃的警示。“③”棋迷的一声呐喊,既符合此时此地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也预示着清朝即将崩溃的命运。这不仅仅是一个场景的结束,更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④有些同志仍然认为“会!你完了!”它是“一条有三层含义的线”,“第一是它直接代表了棋局的定局;第二是它暗示了受害者的命运;第三是它象征着腐朽的清朝。"⑤

但是,这个结局处理给我的印象却不一样。看一场演出(视频),总觉得“没必要”。看了上面的分析,觉得更是多余。因为不管是一语双关还是三过,刻意安排的结局都是对剧本思想的不必要暗示。因为旧时代必然灭亡的主题早就贯穿了这一幕,它是通过一系列离奇的、有时代特色的事件来表现的,也就是说,通过“情节本身的过程”和“从场景和情节中表现出来”。连常思危这样的旗手都没有从具体事例中看出“大清国要完了”吗?为什么非要在最后提醒我?做出这样的提示,无异于不信任观众和剧本本身形象的力量,而是在结尾直接或间接地“具体说”思想倾向。这对已经理解了舞台形象意义的观众来说,成了一种负担。而且,在那种情况下,观众对康命运的关注也被赶跑了——而这正是连接第一幕和第二幕的重要纽带之一。至于相反的双关意思,暗示被清朝迫害的人的命运,象征清朝,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

老舍后来在《茶馆》的单行本中,把它的一部分,改为:

“庞太监:我要活着,不要死。

【静态场,

“茶客甲(和乙下棋):对!你完了!”

在这里,与其说是为了突出“你完蛋了”的双关含义,不如说是为了进一步加深这样一种观念:这样一个时代必须以这样一种残酷冷酷的场景来结束。庞太监说完那句不得人心的话后,老舍特意安排了一个安静的场,强调其他当事人听到这句出人意料的不得人心的话后的慌乱状态,让观众一起思考。就在人们喘过气来,让仇恨和愤怒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时候,听到了和自己关心的场景、人、事无关的棋话:“会!你完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这两位棋迷让我们想起了老舍在《红旗下》中描写的只注重吃喝玩乐的中上层旗人。“他们的生活似乎是一场微妙、清晰而又有些混乱的梦”。这种人维护的政权能无止境吗?一方面是十恶不赦的个人事业,另一方面却置若罔闻,只顾自己的消遣和玩乐。这种现象还能继续吗?

导演焦菊隐同志在排练时建议:

“这对棋迷从开局就一直聚精会神下棋,周围的动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当尔德子挑起争斗时,他们保持冷漠,沉浸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周围的‘动静’衬托出他们的安静,让观众注意到了两位棋迷,也描述了第一幕的结局。可想而知,最后发言的棋迷,从开始下棋开始,就一直在输棋。他手忙脚乱,总想打败对方。只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艰苦战斗,他才转败为胜。他非常激动地站了起来,骄傲地喊道:‘威尔!“你完了!”你甚至可以放声大笑。"⑧

我不认为这里有“象征”或“双关”的意思来强调这种安排。是

而不是删除一些“符号”或“双关语”等意图,一面是残忍和卑劣;

另一方面是置若罔闻,注重趣味性和对比性,更符合作者意图,更能引起读者关注。

认真考虑过吗?否则,回到《收获》刚出版时的结尾,比强调双关更重要。

可以启发(而不是取代甚至阻止)读者思考:

“庞太监我要活,不是死!(怪笑)哈哈哈...! "

这些没有人性的冷血动物的血腥语言简直让观众气得窒息。他们是对的

当时简直是一时无法忍受。第一幕到此为止。康·顺子到底死了没有?

活着呢?前面已经有过暗示,她的命运作为悬念留在观众(读者)的想象中

赢了。这样也方便和第二幕(相隔十几年)配合,结构上也比较流畅。第二,对北京人艺演出的《茶馆》第二、三幕的处理似乎是另一种情况——虽然它也

根据第一幕结束时一些同志的解释,有些人会把刘麻子的死看作是北洋军阀时代的结束。

死亡的象征说的是三位老人为旧日的葬礼献出自己的祭品,王利发的自杀象征着国民党的统一。

治愈结束了,但我觉得这真的站不住脚——从第一幕开始就没有中心了。

事,没有中心情节的特点,而是尽可能突出王利发,似乎以他为中心。

人,把茶馆几十年的变化作为中心事件来处理。

《茶馆》第二幕结尾,原剧本是麻子刘被手持“大单”的官兵视为“逃兵”

被绑架后,两个间谍不得不去后面抓两个学生:他们刚刚参加了一个粗心的生活-刘

麻子当然不值得同情,他们指鹿为马的行为也不值得表扬——他们又要拿学生当例子了

人生就是来赚钱的。最终在观众对旧时代的恐惧和仇恨中结束。表演书弥补了原剧本结尾的一个疏漏(安排林、陈退场),但结尾落在了王利发身上,把他敲诈两个间谍的惨话拖到了最后(“我忘不了我的姓,也忘不了你们两个。”让他觉得自己对茶馆的改进(呼应这一幕的开头)真的越来越冷了,在间谍的自鸣得意中原地踏步,关门了。

第三幕结尾,原剧本是国民党宪兵司令部沈主任在刘麻子的带领下上台,将占领茶馆的行动具体化,小为王利发求情,让他在茶馆被占领后有立足之地,不被扫地出门。沈导演点了个“传”,刘麻子进去跑出来,报说上吊了。这时,沈主任说:“好(蒿)!好(蒿)!”——占领茶馆,留下这个“老人商标”固若金汤,但死了更省心。在这两个字里,观众看到了国民党官僚的冷酷、残忍和无耻,也由此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腐败和荒谬,帷幕在这一刻落下。这些都从表演本上删掉了,结局落在三个老人回顾往事,牺牲自己之后,王利发自杀。王利发撒完纸钱,拎起腰带,慢慢走到后院。这成了第三幕,也是大局的终结。

表演本第二、三幕结尾的处理,让人觉得是有意突出王利发和他的茶馆的命运,从而突出了在全剧中没有占据中心位置的那条线:茶馆从第一幕(第二幕)繁华到越来越冷(第二幕),最后被占领(第三幕);王利发,从能言善辩,善于管理(第一幕)到不善应对(第二幕),被迫上吊(第三幕)。如果观众(读者)对这条线过于关注,往往会对全剧的主题(《葬送三旧时光》)思考不足。通过对现剧结局的处理,观众可能更多的是被这种想法抓住了,那就是:“这个王利发心地善良,聪明能干,但是在那三个旧时代,他的茶馆一天比一天冷,最后不得不落入国民党官僚和特务的手中,他自己被迫自杀。真是悲剧!可见那个年代好人是没有出路的。”而这只是其主题的一部分。

我觉得还是原剧本结尾,能让观众(读者)思考的更广更深。它的三幕的每一个结局都突出了旧时代的恐怖和荒谬。它让观众(读者)带着对三旧时代的愤怒、仇恨和蔑视观看完整的剧,从而思考:“这个社会是多么黑暗、冷酷和腐败啊!好人是活不下去的,那些披着人皮的东西却‘如鱼得水’,活得‘风味十足’。这样的时代早就该结束了。”想到这里,大家自然会把旧时代的诅咒和新中国的必然诞生联系起来,从而生出对新社会的真挚热爱。这正是《茶馆》想要达到的效果。其三幕剧的结尾,无论是庞太监的霸气(第一幕)、“大令”的出场和特务的横冲直撞(第二幕),还是沈导演的无耻无赖(第三幕),都围绕这一目的,着重“揭示”旧时代必将灭亡、新中国必将诞生的政治消息。

尤其是最后一幕,导演沈,他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大局中的唯一政治代表。他的做作和不近人情,都是从八个“蒿”和一个“川”暴露出来的。这一形象使人们认清了国民党官僚的真实面目,点睛之笔般地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丑恶,加深了人们对其必然灭亡的确信。目前表演本上删除了一个形象,不仅删除了剧本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让人少听了那些“好(蒿)”和“传”,至少淡化了作者透露的“消息”。

老舍思想开放,善于听取意见,但在《茶馆》的结尾,他同意了导演的意见“以王、秦、常在那里扔纸钱而告终”,但在最后的版本中又坚持了,不无道理。《茶馆》三幕三种结局的处理,关系到对全剧艺术风格的理解,尤其是对该剧结构特征的理解。《茶馆》,一个茶馆,三幕,写了三个时代,七八十个人物,近五十年的历史,完成了埋葬旧时代的主题,从侧面“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消息,简直是中国戏剧史上史无前例的杰作。老舍在创作上有许多新的尝试和创造。“没有所谓的被旧的刻板印象束缚”。他对传统的戏剧观念和结构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它的结局也不同于一般,要从全剧的特点去理解。

按照传统编剧理论,一部剧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剧情发展过程。西方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就强调“情节的完整性”、“头、体、尾”、“节”、“解”,而且是“限于一个完整的动作”○11;16世纪,古典戏剧理论家提出了时间、地点、情节“三统一”法则。这些一直被认为是经典言论。在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提出了“一人一物”、“掌管大脑”、“减少线索”、“保守针线秘密”等一系列原则,一度被奉为圭臬。《茶馆》则打破了所有这些传统的戏剧观念。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也不局限于“一个”完整的动作,也不围绕一个中心人物,而是一部以众多人物和事件反映时代的戏剧。其情节结构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安排了一系列平凡而新奇的小事件,使一桩突出,另一桩上升,形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始终保持着观众的兴趣,从而形成了那三个时代的画面,完成了埋葬旧时代的主题。这些事件是相互关联的,因为都发生在茶馆,都发生在闹鬼茶馆的人身上,都与那个时代的特征息息相关;这些事件互不相关,因为这个事件和那个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不是一个完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构成一个统一情节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使得导演有可能加强或删节和调整某些情节,改变原剧本的结局。但这也说明了它不同于一般追求故事完整性的剧本,它并不一定要止于冲突的解决,人物命运的确定或终结。其事件层出不穷。它总是以最能体现那个时代特征,并使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否定、憎恨和蔑视的情绪达到顶峰的事件而告终。此时,虽然幕布关闭,但观众并没有感觉到事情已经在这里结束,而是感觉到刚刚看到的事件还在那里发生,直到那个时代的消亡。换句话说,《茶馆》展现的是一个鲜活的、流动的生命,让人觉得虽然幕布拉上了,但生命的过程还在继续。

《茶馆》情节结构的上述特点不能不影响其表演风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很自然的给观众一种距离感。让观众可以不完全“入戏”,而是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一点,我认为与德国现代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所强调的“异化效应”是一致的,老舍的创作意图与之不谋而合。)这是因为;因为没有贯穿全剧的完整剧情和戏剧冲突,矛盾不断出现,不断解决,观众的情绪会有起伏,注意力不会集中在统一的事件上,不会像看一部剧情完整的剧一样沉浸在对整个剧情发展的紧张期待中。所以他能在那些自成体系的小情节事件的跌宕起伏中做出自己的思考和评价。无数的角色和事件不断的出现在舞台上,这也让他无法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到一两个角色身上。他不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他知道自己在看戏。这就造成了一种布莱希特所希望的“隔阂效应”——根据北京人艺同志的建议,增加了“大傻杨”的角色,加入了叙事因素,强化了这种效应——让观众不仅能被舞台形象所感染,还能积极地分析和批判这一切,在欣赏中思考,在思考中欣赏。如果过分强调某个角色和他的命运,让剧情简单化,贴近这个角色,就会损害这种效果,从而背离作者的本意。

所以我觉得在处理《茶馆》三幕结尾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某个人物的命运,而应该引向愤怒和对旧时光的思考。这样可能更符合剧本的特点,所以更能表现出这部剧的独特风格。我觉得具体的办法就是在老舍写的三幕剧的结尾集中处理好每一个具体的事件,让观众对旧社会的仇恨、憎恶、鄙视的情绪达到顶峰,每一个场景都有一种不完整的感觉,从而迫使他们去深入思考,从而带着对新社会的热爱和对新时代主人的幸福和自豪,深刻地认识到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北京人艺的同志们,特别是导演焦菊隐和夏纯,根据自己对《茶馆》的理解,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使这部剧“活”上了舞台,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他们对茶馆的深刻把握和精湛的艺术表演,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他们对中国戏剧艺术的杰出贡献不应被遗忘。这已经是一种舆论。这样看来,他们似乎不应该评论自己对原剧本的处理。但我想:艺术上的探索和创造是没有止境的,北京人艺创下的艺术高峰也应该有人超越甚至超越。所以大胆的依据可能是对剧本的偏爱,对这三幕结局的处理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同时也非常希望有不同处理方式的演出,以资比较,让《茶馆》这颗艺术明珠不断释放新的光彩,推动中国戏剧艺术的进步。

面对北京人艺表演的辉煌成就,也许很难重新思考和处理《茶馆》三幕剧的结局。但是,茶馆的魅力来源于生活。它提供的是生动的生活场景,活生生的人,从生活底层涌出的语言。焦菊隐同志一开始在导演思想上把握的,就是再现《茶馆》里描写的那个时期的生活。他同夏纯同志讨论困难时,不是从理论上解决,而是回忆自己的生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不被现成的东西束缚的,他必然会根据他所要表达的生活内容的需要来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老舍写《茶馆》本身就是一个光辉的例子。1983.7.上海师范大学笔记:

1,1934.11致窦,鲁迅书信集,655页。

2.《评西欧报刊〈茶馆〉》,文艺研究1981第一期。

3,4,8,13,茶馆舞台美术,215,225,214,222。

5、9《老舍的戏剧艺术》,442页,394页。

6、7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①第38页,第6页。

10,回答几个关于茶馆的问题,《老舍剧作选》,367页。

11,亚里士多德:《诗学》、《诗学与诗歌艺术》第七章和第十八章,25页,60页,28页。

12,时令垂钓:随感,中国历代文论选(下)11。

推荐你去/Research/List.asp?ClassID=31自己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