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我小时候是家里的留守儿童,终于长大了。来到大城市打拼,卖房给别人,自己却成了空巢老人。再过几年,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变成焦虑的中年,最后,我会孤独终老……”

上面这句话是我一个在北京做房地产销售的朋友微信发给我的。在这里被转述为文字,其中蕴含的负能量依然让人感到绝望。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卖房子看似容易,几千佣金的房子看起来也不错。但事实上,对于那些没有品牌背书的项目销售来说,压力是巨大的。

客户少,竞争大,现在越来越难成交,成了普通销售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一个月没成交是常事,在大城市租房,底薪微薄。

不幸的是,我的朋友是这支普通销售队伍中最卑微的一员。

天天跟客户说项目有多好。他们真的觉得好吗?

是的,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没有人更清楚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多么珍贵。

他的经历让我想起看过一部老电影,具体情节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女主角也是一个大城市的房地产销售员。

我只记得影片的最后五分钟全是她在公园长椅上哭泣的画面。

我在周末重温了这部电影。名字叫爱情万岁。从名字来看,是一部很文艺的电影。导演是著名的文学大咖蔡明亮。

蔡明亮描写的故事风格独特,看似简单无味,有时荒诞不经,让人感到困惑,甚至困倦,但在结尾总会给你沉重的一击。

《爱情万岁》这个故事当然也不例外。

在电影中,蔡明亮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和一张床,通过三个小人物的刻画,生动地表达了现代城市年轻人的欲望、困惑、疲惫、孤独和绝望。

三个年轻人中,林小姐是一名房地产销售员。

每天在路边小吃摊创业。

小康卖墓。

每天去便利店上班,都要精心整理头发。

虽然接下来的镜头在电瓶车的风中凌乱。

阿荣靠摆摊为生。

虽然长得帅,但他只是个摆地摊的。

因为包含了很多长镜头,所以这部105分钟的电影其实是有一个小故事的。

小康偷了别人忘在门上的钥匙,发现公寓其实是空房子,就偷偷进去了。

而这个公寓恰好是林小姐代理的。

林小姐正忙着卖她代理的房子。虽然没有成交,但至少她因为工作有房子住。累了就躲在卖不出去的公寓里。

阿荣和林小姐是在一家快餐店认识的,很快就勾搭上了,然后就经常来这个公寓做见不得人的事情。阿荣趁机偷了林小姐的钥匙,偷偷搬进去。

小康自闭。感到孤独的他原本打算在公寓里割腕自杀,却听到了隔壁阿荣和林小姐的声音。

于是,三个人聚集在同一个被盗空间,一个自杀了,最后和另外两个发生了关系,结果却是同样的孤独。

在一间只有80多平米的房子里,三个人躲在一起,小心翼翼,没有撞到一起。

阿荣一个人躲在黑屋子里尝西瓜,他们做爱的时候躲在床底下。

但是时间久了,难免会撞见。阿荣和小康还是撞在一起,无法继续逃跑。他们终于明白,没有人是主宰。

然而,本该爆发的暴力冲突却丝毫没有征兆。他们默认了彼此的存在,天真地维持着这种脆弱的平衡。

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个空间对彼此来说有多珍贵。

因为他们都知道,只有家庭不空巢,空巢的心才能得到最起码的安慰。

阿荣和小康开始相识,成为知心朋友。他们可以在房子里一起吃火锅和喝啤酒。

他们也是一起做贼,偷偷避开林老师。

最后阿荣和林小姐在公寓住了一夜,小康还躲在床底下过了一夜。林老师早上看都没看阿荣一眼就走了,小康却从床下爬起来,抱住被遗弃在床上的阿荣,亲了他一口。

原来有同性情节的小康早在《偷窥》里就暗恋过阿荣。

影片结尾,林老师一个人在公园长椅上放声大哭,不停地哭。......

公园里的风很大,她留着长发,像一个失去了灵魂的野鬼。

我预料结局会反转,但事实并非如此。她还在哭。最后,影片在她的哭声中戛然而止。

影片名为《爱情万岁》,却完全没有爱情的甜蜜影子——就像钱钟书老先生在《围城》里借方鸿渐之口说的:世上哪里有爱情,简直就是生殖冲动。

冲动过后,孤独随之而来。

如果定义这三个人的地位,就是我们最近一直在讨论的“空巢青年”。

虽然一个公寓住满了三个人,但是他们都避开对方的视线,甚至连恋爱都局限在肉体欲望上,彼此孤立。这不是“空巢”吗?

为什么电影以林老师的哭泣结束?

因为她是最接近家这个概念的人,毕竟她是卖房的。

因为她也是离家最远的,她阿谀奉承地拉拢客户,却没有一套房属于自己。

她是一个穿短裙高跟鞋,用兰蔻洗面奶,开着车,拿着手机在树上绑广告的女人。她可以和一个男人上床,看都不看他一眼就走,但还是要找一个没人的公园,哭上五分钟。......

人生不过如此。太多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悲伤。他们渴望爱情,但只限于肉体上的愉悦。他们渴望豪宅,但住进去之后,在精神和物质的落差下,越来越孤独。

年轻人或许可以在售楼处买到自己心爱的房子,在这个房子里和自己心爱的人来几场酣畅淋漓的性爱,但之后呢?躲在公园长椅上为生活的不如意哭泣?

把年轻人的身体锁在一个方盒子里,不管这个盒子是否属于他们,也不管他们是否完全依赖他人;把年轻人的思想绑在既定的轨道上,让他们挡住自己的视野,以同样的方式欢笑、痛苦、烦恼、成长。

这样真的能让年轻人成长吗?还是只能产生“空巢老人”?

所以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年轻人有多惨,还有我们一直向往的房子是否真的值得年轻人刻意追求。

是否值得,我不知道,但从古到今,渴望“身体万岁”的人都死了;那些太狭隘,太唯物主义的人被钉在耻辱柱上。

最后,尽管蔡明亮将这部电影命名为《爱情万岁》,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讽刺。他告诉我们: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不谈爱情,我只看到自己充满欲望的眼神。

有些可怜的人,

这种欲望可以摧毁一切有生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