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郭子仪传
更新1:
郭子仪有什么性格特征?
译文: 郭子仪事奉天子忠诚,对待下级宽恕,赏罚分明。虽然遭到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的诋毁,又遇国家多事,他掌握大军在外,但诏书一到,他就当日上路回京,没有丝毫犹豫顾望,所以别人讲的坏话和挑拨离间都不能得逞。在灵州破吐蕃,而鱼朝恩派人发掘他父亲的坟墓,没有得到什么东西。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天子,朝廷内外怕有变动,等到进见,天子对此事表示慰问,郭子仪痛哭说:“臣做军队统帅很久,不能够禁止士兵发掘别人的坟墓,有人现在发掘臣父的墓,这是上天的谴责,不是人事呀。” 鱼朝恩又曾约郭子仪游他建造的章敬寺,瞻仰佛容,元载派人告诉他观军容时鱼朝恩将做不利于他的事。其部下请在衣中穿上铠甲一起去,郭子仪不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为什么车马随从那么少?”郭子仪告诉了他所听到的一切。鱼朝恩哭着说:“公如果不是个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不怀疑吗?”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傲慢跋扈,郭子仪曾派使者到魏博,田承嗣向西下拜,指著膝盖对使者说:“这个膝盖不对人弯曲已经很久了,今天为郭公下拜。”李灵耀占据汴州作乱,公私财赋过汴州都要留下,郭子仪封存的钱币和帛过他的境,则不敢扣留,还派士兵护送出境。部下中有几十个老将,都已封王封侯地位很高,郭子仪可以不开口用动作指挥他们进退,像对部队士兵行动一样。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做了将相等显赫官职,他的善于选拔人才就是这样。与李光弼的名气一样大,但比李光弼宽厚得人心。 孙子有几十人,不能都认识,到请安时,只能点头表示。一生富贵寿终,有哀有荣,为臣下应该做的一切他确是十分完备的。 韩信在被杀之前,曾说:「狡兔死,走狗烹。」韩信这句话道尽了功臣们在立大功后心里的悲哀,历代功臣,功勋越大,被杀或得罪的危险性也越高。郭子仪是唐代中期的大功臣,数度拯救李唐王朝于崩溃边缘。然而,他并没有「狡兔死,走狗烹」地遭皇帝猜忌而罹祸,却意外得到善终,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郭子仪的性格 郭子仪的性格很温和,他带领军队虽然赏罚分明,但对部下却温和厚道,尤其面对君主时,更是谦卑退让,绝不居功。郭子仪立过大功,官也做到中书令之尊位,后来皇帝要赐给他更尊贵的「太尉」官位,他却极力谦辞不肯接受,纵使做了中书令,其实也只是挂名的虚衔而已。这表现出郭子仪绝不贪图高官爵位,也是他谦卑之处,如此,便让君主对他非常放心。 郭子仪历经玄、肃、代、德四位皇帝,即令立过再大功劳也不致招君主猜忌,引发自己政治危机,便是因为他的谦卑。一个谦卑的人,会让皇帝觉得他不会有非份之想,来争夺自己的皇位。由于郭子仪不居功,这也是让君主觉得如此谦卑的人是不会造反、对皇位有野心的,也就不去伤害郭子仪了。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因病去世,享寿85岁。德宗下令为郭子仪办了隆重的丧礼,以示尊崇。所以说,郭子仪可算得上是「寿终正寝」,得到善终。
参考: google大神
郭子仪的故事:(生平)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又称郭令公,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将领。 郭子仪出身官吏之家,父亲是郭敬之。早年未受重用,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时,被封为朔方节度使( 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 ),奉诏讨伐,联合朔方军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 河北正定 ),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 此时郭子仪建议皇帝,北取范阳,直捣叛军虎穴,以减轻潼关之围,但是玄宗不允。此后种下日后晚唐藩镇割据的局面,日后亦成为唐朝灭亡之远因。天宝十五(756年)与回纥联军平定河曲,次年春天收复河东(今山西永济)、冯翊(今陕西大荔),并进攻潼关,大败崔乾祐,唐军死伤过万人。崔乾祐退保蒲津。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郭子仪的轶事:郭子仪第六子叫郭暧,唐代宗时驸马,娶升平公主。大历二年( 767年 ),郭暧与升平公主吵架。郭暧说:「皇帝有什么了不起,我父亲只是不想做天子!」把公主骂回皇宫,皇上安慰升平公主,叫公主回家去。郭子仪知道后,气得把郭暧囚禁起来,等待皇上治罪。代宗安慰郭子仪说:「俗话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小俩口在私房里吵嘴,咱们当亲家的,怎能当真呢!」这个故事即为京剧《醉打金枝》的原型。 此外,传说郭子仪转世为道悟禅师的故事:熊耳山上有强盗盘踞,到处抢掠人民。有人请法师怜恤民命,设法捕盗。海师说:「此事非老僧所能,不久,郭令公自然会来降服他们的。」乡民都不解其意。后来悟师来此住了三天,就开始率众捕盗 ,直捣其巢穴,一个个都给缚捉住了,悟师故意动怒道:「全部推出去斩首。」贼众一听杀头,个个哀泣饶命。师从容的说:「汝等劫财害命,罪不容赦。」贼众叩头流血,愿从三宝之戒,誓不为非害命!悟师见他们已经有回心转意,改过迁善之意,于是便为他们宣说佛法后,释放而去,自此以后,这地方路不拾遗有数十年,由于海禅师的说话,大家也都知道悟师就是郭令公转生,远 近的乡民也都知道郭令公又来了。(郭令公即郭子仪) 郭子仪表现气度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郭子仪对于心术不正的小人来见他,纵然他的地位很卑微(郭子仪那时已经封王),他一定见,而且一定坐得很端庄,穿上礼服来接见。他说:「这些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又很会巴结,不能得罪,万一将来他做了大官,得了志,我们得罪他,他怀恨在心会报复。」他的话后来果然应验,擅长于巴结的这些人,很容易讨得主子的欢心,凡是得罪他的人,在他得志的时候都不会有好结果,有仇必报。郭子仪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他有他的一套学问见识,很值得我们学习。 高力士:唐朝贞观二十年(646),冯盎去世,家道逐渐中落。嗣圣元年(684),冯家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论辈分,她是冯盎的曾孙,母亲麦氏是隋将麦铁杖的曾孙女。不久,冯家族因罪被抄家,麦氏的丈夫被杀,儿子被送到岭南讨击使李千里那里。过了几年,李千里见冯氏之子聪明伶俐,身体强壮,便把他同另一个男孩一起净了身,分别取名力士和金刚,然后送入皇宫当宦官。 所以高力士是唐朝宦官,个性谨慎细心而聪敏,深受玄宗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擅权弄政。肃宗时,被弹劾流放至巫州,宝应时被赦还,病死途中。 李林甫:(西元?~七五二年),唐玄宗时代之宗室宰相,唐之疏属长平王叔良之曾孙,新唐书列于奸臣传,生年不详,卒于天宝十一年。林甫之舅姜皎,为开元初年玄宗之宠臣,对林甫深所钟爱。 故林甫虽乏素行才望, 不以才德勋劳进,全凭人事关系,其所仰赖,亦无由科第进者,故其为相以后,特意摧残名德、文学之士,此与其出身不无关系。 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李林甫独专政柄,得君之专,无人可比;阴柔害物,内心狠毒,排斥善类,朝廷正人一空,政治风气败坏至不可收拾。导引玄宗荒废政事。杜绝边功入相之路,启重用蕃将之门。此虽由文武分途之结果,亦由林甫为久柄政权之私心,以胡人善战为由,说动玄宗,遂启以胡人为节度使之风,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政治衰微!他也是间接造成安史之乱爆发的元凶。 《资治通鉴唐纪 玄宗天空元年 》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这是口蜜腹剑成语的典故来源。 在野史中有这样的传说:李林甫很奸恶,死后转生,曾多次遭受天雷轰击。又有一说是:李林甫当奸臣一世,死后在地狱受尽苦刑,又在数世中受到天雷击毙;后来又在畜牲道中变鸡,再受苦罪!
参考: 赛诸葛BOSS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