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瑞东的瓜州玄奘

第一,勇士在没有鲜花和掌声的情况下出局。

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讲述这个故事的小说《西游记》被视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中的古典小说之一。尤其是电视剧《西游记》在电视上播出后,唐僧取经的故事可以说是风靡全球。

小说电视剧里唐僧被唐太宗派去西天取经。出发那天,唐太宗带领官员出长安。临行前,封唐僧为“皇兄”,赐谥号“三藏”。又赐银马一匹,紫金钵盂一个,锦绣袈裟一件,九环张西一个,赐护照相当于现在出国。不幸的是,唐朝派来的两个侍者在长安不远处被恶魔吃掉,唐僧被长生不老的太白金星救下脱险。后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徒弟护送,观音菩萨等神仙暗中相助。虽然一路经历了八十一难,但还是有惊无险。最后,他们到达了西天,遇到了如来,取回了佛经。

小说电视剧里的唐僧一点都不可爱。他是个不辨是非的傻逼,人妖颠倒。他是一个见到怪物就两腿发软的懦夫,是一个依靠弟子救命的可怜虫。对他忠心耿耿的孙悟空总是念紧箍咒,把他折磨死。正如近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在一首诗中所说,唐僧是“混淆是非,恩待敌人,恶待朋友的人妖;我听过一万遍紧箍咒,三遍逃骨累。”所以,我恨不得“千刀斩唐僧肉”。他真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家伙。

小说电视剧里的唐僧,出身名门。他的父亲陈光蕊是新科状元,他的母亲尹文娇是现任总理尹开山的女儿。真正的唐僧远没有那么高尚,更没有那么幸运和美好,也没有故事里的唐僧那么迷茫和胆怯。他不仅是中国与南亚各国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象征,也是国际学术界一致公认的杰出旅行家、翻译家和佛教宗教哲学理论家。他从印度回来后,唐太宗要他做世俗的官,他坚决拒绝了。唐太宗只好让他把周游世界的见闻写出来,才允许他翻译带回来的佛经。所以,他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由他口述,弟子记录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这部12卷本的《蜉蝣》巨著,完整记录了玄奘17年游历中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28个国家的山川、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物产等情况。成为研究中亚和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现代考古学家根据这本书的记载,先后发掘了王蛇城旧址、罗库亚翁古寺、阿旃陀石窟和纳兰多寺遗址,所以印度人民一直把玄奘奉为“圣人”。一位印度学者这样评价玄奘:“没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另一位印度学者也说:“在去过印度的众多印度人中,玄奘无疑是最伟大的一位。他是中国和中国文化合作的象征。”英国考古学家坎宁安多次感叹:“我们不能夸大玄奘的重要性。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是黑暗的,玄奘是唯一的光明。"

唐僧本名陈,出家后取法名玄奘。公元600年(文帝二十年),玄奘出生在陈赫村,即今天的唐高宗偃师县(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出生日期。他死于林德元年(公元664年),但关于他的死有四个版本。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玄奘死于65岁,按照中国的习惯是以虚岁计算的,由此推断他生于公元660年。我母亲姓宋(不是殷),在玄奘四岁时就去世了。玄奘有四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是最小的。玄奘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孜孜不倦地学习。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兴盛。玄奘家信佛,二哥陈肃早已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龙。玄奘十岁时,父亲病死,二哥带他去了洛阳。玄奘经常跟着二哥去听和尚讲课,于是有了出家的想法。当时出家要经过有关机关的审查选拔,得到许可才能颁发法令(证书)。未经许可出家是法律不允许的。玄奘十三岁时,派大理寺大臣郑(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到洛阳选拔二十七名僧人,数百人报名。玄奘太小了,甚至没有报名。但是他不愿意。天天在衙门里转悠,最后被郑发现了。他很好奇,问他在干什么。他说他想出家,郑说你还年轻,为什么要出家?玄奘不慌不忙地说:“我希望继承如来的事业,发扬佛教理论。”这个回答得到了郑的赞赏,他考上了这所学校。郑还对他的同事们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佛家的人物。可惜我年纪大了,不能亲眼看到。”

玄奘在净土寺当了小和尚。当他十八岁的时候,因为杨迪的放荡和混乱,东都洛阳变成了战场和混乱。他和二哥到了长安。唐初,李渊和李世民忙于争夺政权。长安城连个教佛经的地方都没有。因为战乱,很多高僧都去了交通闭塞但相对平静的四川。玄奘和二哥商量说:“长安没有礼制,不能在这里浪费时间。我们去四川学习吧。”他二哥同意了,两人说:“我们去四川读书吧。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他研究了佛教的重要经典。玄奘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他的求知欲在四川已经无法得到满足。但是他二哥不愿意离开富庶安静的成都,也不希望玄奘离开自己,所以不同意他出去。他只好和一个商人偷偷乘船出三峡,到湖北荆州(今湖北江陵县)的皇帝庙讲学,讲授《摄影论》和《琵琶记》,很受欢迎。半年后,他北上河南、河北等地,边读书边讲学,虚心向大师们求教。十几年来,玄奘遍访全国各地的名师益友,质疑问难,掌握了许多重要的佛教经典,最后到达长安。此时,他已经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佛教大师。

当时佛教流派很多,佛经也很乱。对于孜孜不倦学习的玄奘来说,知识越渊博,心中的疑问就越多。为了弄清佛教的教义,他有了去佛教发源地印度亲自求法的想法。当时刚建立的唐朝还没有实现国家统一,北方的东突士兵压力重重,虎视眈眈;西北的西突厥统治着西域和中亚各国,随时都有入侵的威胁。所以到了唐朝,不允许人们随意走动,必须向* * *申请“通行证”。玄奘约了几个同伴向朝廷申请,未获批准。他的同伴都退出了。只有他没有灰心,他一边等待机会,一边努力学习中亚和印度的语言。

这个机会终于让他等到了。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四月(有学者认为是贞观元年八月),长安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朝廷颁布法令:“凡有粮处,一律准出,寻粮”,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恰好有一个周琴(今甘肃天水市)的和尚小达,在长安学涅槃经,准备回国。二十九岁的玄奘在遇难者中随他出长安。

此时的玄奘不仅没有骑任何白,而是背着竹篮步行,完全像个流浪的和尚。玄奘在周琴与萧达分手后,随他人经兰州前往凉州。因为他已经是中国有名的高僧,当地佛教弟子和信众请他讲学,在凉州待了一个多月。当时凉州是河西的大都市,是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唐朝的西部重镇。西域各国商队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他听说玄奘的名声后,回国后向自己的国王报告,于是玄奘去印度取经求法的壮举就传遍了各地。于是,有人向凉州总督报告:“有一个长安来的和尚,要往西去。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当时凉州的统帅是唐朝开国名将李大良。他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严格遵守“禁止人民出境”的圣旨。得知这个消息,他大吃一惊,立即派人找到玄奘,问他要去哪里。玄奘也不隐瞒,说要去西方求佛法。李大良当即逼其退回东长安。好在当时没有被抓押解回长安,而是想自己回去。当地宗教领袖卫慧大师同情并赞赏玄奘的求法志向,并秘密要求两名弟子护送他前往西方。此时的玄奘已经是一个企图非法越境的罪犯了。从此他白天不敢公然行走,晚上只能保持清醒,来到瓜州,也就是今天瓜州县的锁阳城。

瓜州当时已经是边境地区了,因为信息的传递没有今天这么方便快捷。玄奘要越境去印度的消息没有传到瓜州。瓜州刺史达是个佛教徒。听说有个和尚从长安来到瓜州,不知道他西游的真正目的,所以对他很热情。玄奘到瓜州后,暗中打听西行的路线。当时,从瓜州到西域有南北两条路。南路西起瓜州至敦煌,沿阿尔金山,经新疆若羌(古鄯善)、和田(古于阗),转西北至莎车,过青脊,入中亚。北路从瓜州向西北至新疆哈密(古伊吾)、吐鲁番(古高昌),沿南天山路向西,经库车(古秋次),从疏勒渡青脊至中亚,至西南的楚滨(今克什米尔),再向南,即当时的北印度。因为北道相对安全,商队大多走北道,玄奘也决定走北道。他听人说瓜州城北五十多里有一条葫芦河,上窄下宽,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河上是玉门关(玉门关的位置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清代学者陶宝莲在《新石矛行记》中首次认为唐玉门关位于布隆吉乡双塔堡,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世众多学者的认同。1942年,书生老甘游历安溪、敦煌,认为唐玉门关就是今天小湾的破城。县文物保护局局长李宏伟在《瓜州·中国最好的故事》一书中认为,唐玉门关就是今天锁阳镇的破城。从65438年到0996年,学者李正雨访问了瓜州。根据作者提供的资料,经过实地考察,撰写并发表了《新玉门关门考》一文,认为原乡马泉村老城为唐玉门关门。笔者赞同李先生的观点。),玉门关是北上的必经之路,关外西北有五座烽火台,都是重兵把守,相隔数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烽火台附近。过了五峰,就是八百里的漠河岩冰碛(也叫沙河,就是今天哈密和瓜州之间的大戈壁),是漠河岩冰碛之后的义乌边界。那时候还没有正规的路,所谓的路只是一些人踩出来的痕迹。没有熟悉这条路的人带路,是不可能走的。玄奘又担心又焦虑。他该怎么办?送他出凉州的两个小和尚,一个去了敦煌,一个因为身体不好被送回凉州。他从凉州骑的马也病死了,玄奘不知所措,急得想不出好办法。一个多月过去了,就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候,凉州的催命令(通缉令)也到了瓜州。李昌,一个国家官员,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接到调度,怀疑调度里要抓的“和尚玄奘”可能是长安来的和尚,就拿着调度,私下问玄奘是不是他。玄奘吱吱叫着,不敢承认。李畅说:“你必须说实话。如果是真的,我会帮你的。”玄奘只是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李畅听了非常欣赏,说:“师父真了不起。现在我要销毁这份文件。算了吧。”然后当着玄奘的面把通缉令撕了,叫他早点走,免得大觉有什么新的变故。于是,玄奘买了一匹马,准备出发,但是找不到向导,也没有人给他带路。他怎么过玉门关,怎么走前面的路?玄奘因为找不到列车员急得要发火。他在下榻的寺庙(锁阳城东塔尔寺)向弥勒佛磕头,祈求佛祖的帮助。这天晚上,寺里一个叫达摩的胡和尚梦见玄奘法师坐在一朵莲花里,朝西而去。天亮后,他把这个梦告诉了玄奘。玄奘听了,觉得有可能。当他再去看弥勒佛时,一个年轻的胡人(居住在瓜州的少数民族)也来拜佛了。他盯着玄奘,围着他转了两三圈。玄奘大吃一惊,问他要什么。年轻的胡人说他的名字叫石,他认为师父是一个外国和尚,想向他学习。玄奘为他收了五戒。石高兴地离开了。很快,他给玄奘带来了许多糕点和甜瓜。玄奘见他人乖巧顺从,便把西天求法的事告诉了他,并提出要他带他经玉门关、五峰。没想到,石书拓痛快地答应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玄奘非常高兴,立即给石买了一匹马和行李。约好明天黄昏在城外红树林见面,天黑后离开。因为这块石林坨是胡曼,唐代大文豪颜师古曾在《汉书·西域传》中赌“乌孙国”时说:“绿眼红髯的胡曼,是猕猴。”师陀被玄奘任命为佛教弟子,也就是胡和尚。胡和尚类似于猴子的外号“和尚”,又因为姓石,后来演变成了神奇的跳出石头能上天入地的孙悟空,变了七十二变。五百年前,他在天堂大闹一场。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写文章说“孙悟空的老家在瓜州”。不是空穴来风。

第二天黄昏后,玄奘来到了约定的地点。过了一会儿,石轩陀领着一个老任虎骑着一匹又老又瘦的枣红马来到玄奘面前。玄奘看了有点不高兴。石玄陀解释道:“这位老人对西域的道路非常熟悉,来回义乌不下三十次。”任虎说:“西游记路途很长,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河,险象环生,又有干热的妖风。遇到了,就逃不掉了。”成群的商人经常迷路,何况师父,你是单身,不要冒这个险,白白送死。”玄奘道:“我誓往西方求佛法,不到梵国(印度),绝不往东方退一步;即使半途而废,也绝不会后悔。”看到玄奘态度如此坚决,老人深受感动。他对玄奘说:“你必须西行,你的马不能。虽然胖,但是过不了漠河岩。如果你想骑我的马,不要小看它。它已经来义乌来回15趟了,这是个知道的办法。离开长安前,玄奘请著名占卜师何鸿达算了卦。占卜先生说:“根据占卜上的情况,法师的旅行是成功的。他去的时候,好像骑着一匹铁裹的瘦马,在漆鞍桥前。”现在的老胡人的马和马鞍和竹瓜先生说的一模一样。我高兴地和他交换了马匹。现在瓜州东千佛洞和玉林洞的壁画中,有几幅唐僧取经的画面,比小说《西游记》还早300多年。画中,唐僧骑着一匹母马。

天黑后,玄奘和师陀开始上路。午夜,他们来到了泸水,在那里他们可以看到玉门关的灯光。他们不敢过山口,而是选择了河上游一个相对狭窄的地方。河岸有十多英尺宽,胡杨树就长在河岸上。师陀砍倒了胡杨桥,用草和沙覆盖。此时两人也累了,于是卸下行李休息。玄奘非常兴奋,因为他已经成功地通过了六合河和玉门关,并没有感到困倦,坐在那里规划他明天的旅程。

第二,壮志凌云把崎岖不平的路铲平了。

行前,老胡人的话丝毫没有动摇玄奘的信仰,却吓坏了石玄陀。他一时冲动,贸然同意送玄奘去玉门关和五峰,这让他越来越害怕。路难行,法纪严,那是他侥幸躲过了路上鬼魅般的热气,万一有人看守。他越想越害怕,越想越后悔,想到了玄奘“不到梵天之国,绝不后退东方一步”的决心。知道劝不动玄奘回瓜州,就开始杀心。

不久,师陀突然拔出剑,轻手轻脚地走向玄奘。玄奘见此,知道其居心叵测。这石塔上没有金箍棒,玄奘自然没有箍咒可念。他眼睛盯着石塔,忍不住默念观音菩萨的加持,但看到玄奘在站岗,又不得不回去睡觉。天亮了,玄奘叫醒师陀,准备离开。史抗议道:“我认为去这里是一条漫长而危险的路。五座烽火台下只有水草,我只能晚上去偷水。一旦我被发现,我就会死。我还是回去过安稳日子吧。”玄奘自然不肯答应。石亮出刀来,逼着玄奘往前走。玄奘不肯往前走,因为怕他在背后做什么。石总算往前走了几里地,然后停下来说道,“徒弟不能跟师傅走。我家上有老下有小,是个大累赘,王法不能得罪。”玄奘见他执意不去,只好放了他。石接着说,“主人,你到不了那里。万一被官兵抓住,供出徒弟怎么办?”玄奘发誓:“就算你被抓,也绝不会牵连到把我剁了。”石没有停下来。玄奘把买来骑的马给了他,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就走了。

玄奘与石分手后,开始了他唯一的一次西行求法之旅。他从长安出来到周琴(天水)由高僧萧达陪同,又从周琴经金城(兰州)到凉州(武威),由人陪同。从凉州到瓜州,由大师的两个弟子护送,到达义乌后,由高昌王屈的随从护送。所以,对于眼前的玄奘来说,这是一段前途黯淡、九死一生的艰难旅程。可以说唐僧经历的八十一难,大部分都体现在这段路上。他一个人骑着又老又瘦的母马,踏上了一望无际的大漠戈壁,没有路,只能跟着散落在地上的死人、死马的尸骨、骆驼的马粪一步步摸索前进。远处的大漠戈壁中不时闪现出奇异的幻象,时而像沙丘中忽隐忽现的一队队部队,时而像载着货物的商队聚散,远远看去很清晰,越来越近,变得模糊,又突然消失。这其实是瓜州夏秋季节戈壁上常见的海市蜃楼,也叫海市蜃楼。第一次看到这种现象的玄奘认为这是邪恶的。但他已经置生死于度外,所以并不觉得那么可怕。这一天,他走了八十多里,来到了第一座烽火台(因为唐玉门关的位置不确定,所以第一座烽火台的位置还存在争议。西北师范大学李秉诚先生曾认为第一座灯塔是瓜州县城北的石墩。敦煌研究院的李正雨先生认为,第一个标志在瓜州县城西的四工墩。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在该县的西北部。他怕被守烽火的士兵发现,就躲在一个沙沟里。直到天黑,他才溜到灯塔西边的喷泉那里。他刚从马上取下皮包,准备装水。突然,一支箭呼啸而过,差点射中他的膝盖,紧接着又是一箭。他知道自己被发现了。他连忙喊道:“我是北京来的和尚,请不要开枪。”然后他把马拉到烽火台附近。守卫灯塔的士兵打开门走了出来。见他是个和尚,就带他去见守烽大副王祥。王翔让手下点上火把,看了一眼玄奘说:“不是我们河西的和尚,是京城的。”。然后问玄奘的来意,玄奘也不隐瞒。他问道。“有个队长不是听凉州的人说,有个叫玄奘的和尚要去婆罗门求法吗?”王翔回答道:“听说玄奘大师已经回到东方了。他是怎么到这里来的?”玄奘拿出了自己的度牒,王翔不相信眼前的和尚就是玄奘,但也认为“西路难行,法师一个人走不出去。现在我不问你越界的罪。弟子是敦煌人,想送师父去敦煌。敦煌有个张角大师,他尊贤拜德。他肯定会喜欢师傅的,师傅可以在那里讲课。”玄奘断然拒绝:“我的家乡在东都洛阳,我从小就向他们求教,向北京的高僧们求教,向精通佛经的兀术大德求教。不仅如此,我还和他们坐在一起谈经书,而我玄奘,堪称我辈大师。如果你只是想过上好日子,提高一下名声,那不是比你老家敦煌那边好吗?只是我讨厌佛经的贫乏和义的缺失。这就是为什么我发誓不管我的生活在西方天堂寻求全面的佛教。你没有支持和鼓励我,而是建议我归还,就像世界上的其他人一样。如果你一定要扣留我,不管你怎么惩罚我,我玄奘是绝对不会向东移动一步的。”王翔自称是玄奘的弟子,所以他有理由相信王翔一定也是佛教徒。所以当他听到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和决心时,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立即安排玄奘休息,答应明天送他一程,并指明了道路。第二天一早,我招待玄奘吃晚饭,让士兵给玄奘提供足够的干粮和水,并亲自送上十余里地,给他指了一条直达第四座烽火台的路,说:“在那里镇守烽火台的校尉王伯龙,也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他是弟子一家。到了那里,可以解释为弟子送师傅。”王翔和玄奘泪流满面。

当夜,在第四个烽火台(今柳园西北的大泉),玄奘怕尴尬,想偷水,不料又被人发现,只好面见王伯龙,说明来意。王伯龙真的很高兴能离开玄奘休息一下。第二天,他给玄奘换了一个装水的大皮袋,还送来了一些马料。告诉玄奘不要路过第五座烽火台。守卫第五座烽火台的船长脾气不好,害怕对主人做坏事。然后给玄奘指了一条路,说:“离这里一百多里有个马也泉,可以在那里取水”(这个马也泉,据我多年考察,就是大泉西北的芦苇井,也有专家认定)。

玄奘与王伯龙离别后,入漠河雁栖,名曰八百里,古人称之为沙河。世界上没有鸟类,世界上没有动物,也没有水生植物(这是古人夸张的说法。根据我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期间的调查,这个地区一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有金雕、渡鸦、沙鸡等十余种鸟类,野驴、野马、盘羊、山羊、鹅喉羚、跳鼠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旱生植物和超旱生植物有30多种。现在是甘肃安溪极度干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保护区,我能看到的只有自己孤独的身影。他走了一百多英里,因为风吹起了尘土,路迷路了,他找不到马也的春天了。更糟糕的是,在他想喝水的时候,也许是王伯龙好心给他换的大水袋太重,没抓住就掉在了地上,袋子里的水都洒了。这可让玄奘傻了眼。没有水,他怎么过八百里沙河?前方的路在哪里?他想回到第四个灯塔去取水。他掉转马头,走了十多英里。他记得他的誓言,他永远不会回到东方,直到他到达天竺(印度)。现在,他宁愿死在西方,也不愿回到东方生存。然后,他掉转马头,坚定地朝着西北方向走去。夜晚的戈壁滩是一片广阔的、闪闪发光的鬼(磷)火,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白天,沙漠的风裹着灰尘,像沙子和雨水。虽然玄奘心里无所畏惧,但一连四夜五天,人和马都没有掉过水。刚开始是口干舌燥,后来好像被火烤了。他们无法睁开眼睛,马也无法行走。玄奘躺在沙滩上,闭目沉思观音,祈祷道:“菩萨!玄奘此行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名,而是为了无上佛法。菩萨,你关爱一切众生,以救世为务。我现在受了这么多苦,你不知道吗?”玄奘就这样一直祈祷,信仰的力量支撑着。第五天半夜,突然吹来一阵凉风,浑身像浇了一盆冷水。我立刻觉得心明眼亮,马也能站起来了。他牵着马,挣扎了十多里。正是这匹又老又瘦的老马,在这个关键时刻显示了它的作用。它突然挣扎着向另一个方向走去。这时候玄奘已经没有力气拖马了,只好让马拖着走。这让玄奘喜出望外。他和马冲到泉边,美美地喝了一杯,终于活了下来。玄奘觉得这草原和清泉都是菩萨救的,更加坚定了他西天求法的信念。

玄奘在这个泉水边休息了两天,装了水袋拔了一捆草,然后兴高采烈地继续向西北进发。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了漠河岩,来到了义乌。

高昌王文曲·泰派人把他带到高昌。由于屈的一再挽留,玄奘在高昌呆了一个多月。文曲泰要求玄奘留在高昌当佛教徒,但他拒绝让他去西方。玄奘绝食,三日未果。最后,屈同意让他去。临行时,文曲·泰为他剃了四个小和尚,并配备了30匹马和25名随从护送他。我已经准备了足够二十年的金银和物品。还派殿中钦差大臣欢馨带着礼物陪他去见西突厥叶虎汗,请求单于支持。此外,我还写了二十四封信给沿途二十四个国家的国王,每封都有大绢(丝绸)作为礼物,请求玄奘路过时关照。想得真周到。于是,在后来的征途上,玄奘虽然也遭遇了无数风险,但比起过五关斩六将,穿越沙场,那根本不算什么。

漠河岩大沙漠是玄奘西游最艰难的里程。他在回忆晚年经历的危险时,仍然感叹“这样的危险无法诉说”。正是这段瓜州的经历,让玄奘感到刻骨铭心。同时,他也深深感到自己得到了瓜州很多好人的帮助,比如州吏李畅,刺史杜达(李畅敢在玄奘时)。否则,李昌不会有这么大的胆子)、老任虎、王翔、王伯龙,还有师陀。虽然师陀在渡过芦河、玉门关后派玄奘出尔反尔,想加害玄奘,但终究还是帮助玄奘成功窃取了玉门关、玉门关。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玄奘才得以完成他史无前例的壮举。

(本文获“辉煌丝路魅力文博”征文优秀奖)

宁瑞东,安徽省巢湖市人,高级牧师。致力于瓜州历史地理的探讨和研究,现任瓜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近年来,协助县文物局完成了锁阳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信息汇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