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作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作家。虽然她英年早逝,但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艺术上,她勇于探索,突破传统的小说写作,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试谈一下自己对萧红作品艺术特色的粗浅认识。

一、萧红小说的散文

1.结构中的散文文化

萧红小说散文最明显的特点是结构上的散文化,打破了传统的小说格式。在小说中,她以跌宕起伏的感情为主线,贯穿事件或生活场景的片段,形成自然流动的小说结果,这在小说《呼兰河传》中尤为明显。从结构上看,全书共七章:第一、二章不写任何具体人物,而是以抒情散文的笔调,写出充满各种声音和色彩的环境、风俗和生活;第三章描述了“我”和我老爷爷在后院孤独而快乐的过往生活;第四章,怀着一颗孤独的心,回忆童年的家园是荒凉的;第五章悲愤交加,写可怜的团圆媳妇被活活折磨死;第六章描述了第二波生活的艰辛;第七章欣赏冯歪嘴子顽强的生存意志。章、节、爷与团圆媳妇、与冯歪嘴子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不是一个有机完整的故事。这里唯一的联系就是“我”,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用“我”的心理情感随机拼接的,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和事物的自然秩序。

2.这种语言有散文的风格。

萧红小说的散文文化还体现在语言上,即语言风格幼稚、清新、流畅。她的语言和文字既不雕琢,也不克制,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很自然,颇有散文的味道。

萧红在她的小说中,常常透过孩子稚气的眼睛感受生活。读者在阅读她的作品时,一方面可以看到孩子稚气的文字;另一方面是受到儿童文字所传达的“情调”的影响,这种感觉只有在谈到“儿童文字”时才更强烈。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描述了她童年孤独的一段话:

“呼兰河边上,我爷爷曾经住过,现在爷爷下葬了。

我出生的时候,我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20岁,1977年我爷爷80岁。我爷爷80岁后去世了。

后花园的前主人现在不在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了。

那个院子里的蝴蝶、蚱蜢、蜻蜓,可能年复一年依然存在,也可能现在已经完全荒凉。"

这几乎是一种单调重复的句式,同义反复,选自通常被认为是废话的内容,但你会惊讶地发现其中的意境。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在讲故事,人们往往会很挑剔,只有萧红这种充满灵气的幼稚语言才能产生这种效果。

二、萧红小说的抒情性

萧红小说散文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叙事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她非常重视感情在创作中的作用,经常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息。

1.独特的自我抒情形象

在萧红的小说中,抒情性是以抒情主体——“我”的存在为前提的。她的小说经常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来写。比如小说《在牛车上》,通过“我”和五云夫人在牛车上的对话,讲述了五云夫人的丈夫被抓去当兵,因带头逃跑而被“当场惩罚”的悲惨经历,留下孤儿寡母过着艰难的生活。整部小说反映了吴云夫人在对不懂事的小女孩“我”的探究和观察中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苦涩。“我爷爷给菜园浇水,我也赶着去浇。奇怪的是,我没有给蔬菜浇水,而是拿了一个水瓢,用尽全力把水举到天上,喊着‘下雨了,下雨了!’“一瓢入大雨的水,写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可见作者对呼兰镇的童年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留恋和怀念。

2.歌词般的氛围和情调

《在牛车上》没有“做”一部小说的痕迹。她只是用散文的风格告诉读者一个真实自然的故事。而且这部作品的具体环境和氛围是:牛车在通往城市的乡间小路上缓缓前行,沉闷单调,使得车里的“我”——一个单纯天真的小女孩睡了又醒,醒了又睡。正是在这种缓慢而刻板的节奏中,乌云姐姐断断续续地讲述着自己的悲惨经历。牛车缓慢的步伐和主角沉重的指责非常和谐自然。而且加上空旷的原野和漫长的旅途,更是凸显了小说的悲凉氛围。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相应的形式来表达她的主题,非常善于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应有的规定场景,使整部作品像一首节奏缓慢、格调低沉、感情悲凉的抒情诗,深深地、永久地触动着读者的心弦。

3.来增强抒情性,淡化剧情。

萧红的小说把没有故事的情节变成了场景,把过程变成了场景。比如《呼兰河传》中关于王大姐之死的那一段,作者一开始并没有像其他作者那样描写王大姐之死的具体情节,而是淡化情节,描写了一个没有云、没有雨、没有声音、没有风雨、只有乌鸦的死气沉沉的八月。最后作者写道:“就在这样一个夜晚,冯的歪女人死了。第二天早晨,我遇到一只乌鸦,就给冯的歪女人办了丧事。”作者在写葬礼的时候,并没有把葬礼的具体细节写到王姐身上,只是用了一个片段来表达。

4.使用诗歌的抒情形式

萧红的小说不仅充满感情,而且将感情升华为优美的诗意,从而使小说抒情化。比如《呼兰河传》第二回:“满天星斗,月圆人圆。生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么难过?”“跳到宁静的夜晚。是送神回山,送神鼓。大家都玩得很漂亮!”“若是雨夜,鼓声更凄凉,寡妇能哭,丈夫又起。”这里的萧红不仅有诗的意境,而且语言、节奏、韵律都是诗意的。有时萧红写,她只是简单地运用了诗歌中常用的“来回走”的艺术手法。如《桥》中,“桥”的形象循环出现:“桥,这桥隔着一座桥……”,“桥似乎缩短了黄的生命”“你这辈子也该有座桥”……小说结尾时,“颤巍巍的桥栏,红色的桥栏……”,又出现了。是的,她倾注感情的那座桥,并没有给她带来好的命运!“桥”这一意象的循环并不完全是机械的重复,而是随着荒芳子对桥的感情的变化而形成的自然和谐的交错。

三、萧红小说的绘画性

萧红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也很有天赋。她的作品“马伯乐”就是她自己的例证。她擅长捕捉图像和调整色彩,这使得她的作品在一些相关场景的表现中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虽然用笔不多,但确实感人肺腑,真实地抓住了表现对象的特点,堪称一幅精美的山水画。

萧红在小说中描绘了绚丽的画面,勾勒出自然的图案:冷风、雪、草、树、晚霞等。还有社会风俗画:舞神唱秧歌...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着迷,触手可及。在《小城三月底》中,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小城的风景:

“崔屹坟前的草籽已经发芽,一颗一颗地粘在土里。坟墓呈现淡淡的蓝色,经常有白山羊跑过。”“这个时候,城市的街道上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温暖的太阳又回来了。.....然后华阳又飞了起来,钱撒了一地。”

好像我们不是在看文章,而是在欣赏画作。我们仿佛跟随作者来到了一个北方的小镇,去欣赏繁花飞舞的早春景色。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只是速写,为我们描绘了小城三月的独特风景。

萧红小说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是多方面的,萧红建构的独特艺术境界就更不用说了。正如周作人曾经说过的,“一篇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一种文字不写,心灵相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