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外国文学或影视作品描述了中国的“龙”形象?
龙的起源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龙位于辽宁省阜新市茶海原始村落遗址。这座“龙形雕塑”由大小相等的红褐色石块砌成,全长近20米,宽近2米。它宏伟壮观,位于原村址的中心广场。在漫长的远古时代,它曾作为祖先与神沟通的工具而存在,它对这个村庄的兴衰负有责任。古书上的记载真是触目惊心。原始时代的祭祀总是残酷而不合理的。竹斋、跪拜……这些都只是序曲,真正的主角是祭祀。烧人祭天——上帝需要他的臣民以血换雨。在炽热的火焰中,散发着烧焦人肉的味道,但热情的村民们却在重复着单调的祈祷,乞求天上的神的怜悯。据说当时被作为祭品烧死的有两种人:女巫和浣熊。女巫是众神的使者。用火焚烧它可以使她的灵魂进入天堂,这样她就可以向诸神抱怨民间的干旱,得到雨水。另一方面,浣熊是不幸的残疾人,通常身体较短,鼻孔总是在背上。上帝怜悯浣熊,害怕雨水流进它们的鼻孔,所以拒绝下雨,导致大面积干旱。只有用巫术烧死浣熊,才能结束这种局面。此时的龙还没有被称为神的资格,只是神用来布雨的工具。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残忍的祭祀方式终于受到质疑,古代烧人祭天的方式得到了改善——由杀改为虐。柴堆变成了暴晒场,活活烧死变成了烈日暴晒几天...与此同时,龙的地位与日俱增,它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器皿中,并承担了众神代言人的角色。人们还用泥土和岩石在田野里制作龙的形象,以祈求下雨。《荒东经》中的“大旱如应龙,但大雨滂沱”,“淮南子?这种现象在地形训练中有描述。“造龙求雨”的方法越来越流行,祭祀方式不再血腥,相信与文明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觉醒密不可分。抛开巫术和宗教因素,我们可以发现龙的起源与原始图腾信仰之间有很多联系。图腾,源于印第安语,原意为“他的亲属”或“标记”。原始氏族对他们周围的自然景象知之甚少。他们可以看到翻滚的云朵,刺破天空的闪电,五颜六色的彩虹,却无法用已有的经验或常识解释所见。为什么地里的庄稼会开花结果?牛羊家畜为什么会生长繁殖?毫无疑问,这和下雨有关。天空打雷打雷,总是下雨,所以他们认为天象也和下雨有关。降雨量太少,没有植被;过度的降雨淹没了人和动物;只有雨量适中,庄稼才能丰收。至于下多少雨,就看老祖宗的保护了。就这样,他们依靠的推测是,有一个物种有着非凡的统治力,这个物种与降雨密切相关,控制着世界的秩序,他们与这个特殊的物种有关。因此,他们将这种动物视为其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并将其命名为龙,因此称自己为“龙的后代”。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有很多以龙为图腾的氏族,从上古时期的黄帝、炎帝后裔(呵呵~别忘了中国人也自称“炎黄子孙”),到尧、舜、禹的族人,甚至到吴越的族人。不同宗族的人往往会找一些好听的借口,作为他们宗族选择某个神物来崇拜的理由。这些借口流传下来,就成了神话。这些神话虽经后人修改加工,但仍包含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此,笔者仅举一个例子进行分析。公元前26世纪,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大战。相传,黄帝派“应龙”参加战斗。应龙是一条有翅膀的龙,可以控制风和雨。光亚?《放鱼》中有记载:“有一种翼龙叫应龙。“可惜这应龙出师不利,被风伯和雨师蚩尤所杀,而黄帝的军队也被风伯和雨师召集的暴雨所淹没。后来,黄帝邀请天女秀丽嘉美带来了一场干旱,这才使风暴停止并取得了胜利。从这个传说可以推断出以下几点:1,天气已经成为影响当时结果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哪一方会赢。2.古代皇帝出征(如黄帝、蚩尤)前,往往会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希望影响天气。黄帝召见“应龙”时,很可能举行了“制龙祈雨”的仪式,而风伯、雨师等人物则可能是蚩尤军中负责祈雨的巫师。3.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给雨不是龙的特权。风伯、雨神和其他人也可以求雨。只是后来随着龙崇拜的推广,其他求雨者的名字逐渐没落,最终销声匿迹。似乎没有人能说出龙长什么样。罗松愿意在尔雅义?《释龙》中对龙的形象提出了概括:“角如鹿,头如驼,目如兔,颈如蛇,腹如蜻蜓,鳞如鱼,爪如鹰,掌如虎,耳如牛”。似乎连古人也不得不承认,所谓的龙是不同动物的大杂烩。但是,用一句很俗的话来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当然,龙之所以是龙,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不同动物的特性,更是因为它具有无与伦比的神力。它操纵风雨、雷电,它反射雾、辉光和彩虹。它深邃、遥远、神秘。它是自然力的集合,代表着强大和不可思议。人之所以害怕,其实是害怕自己无法理解的自然。炎黄子孙从“隆隆”的雷声中得知了它的苏醒,并抽象出它的名字——龙。正因为龙只是各种已知和未知事物的模糊集合体,所以它的形象变化很大,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不同。烛龙、应龙、小龙、基隆、盘龙、基隆、龙葵...各种龙汇聚在一起,几乎可以编一本龙分类学的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时清晰,有时模糊。比如龙有翅膀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据考证,西汉出土文物中,翼龙和翼龙并存。到了唐宋时期,所有的龙翼都变成了一两条飘带。这说明龙的形象是不断变化的。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首先,与龙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有关。在商朝,龙经常被雕刻在青铜器上用于祭祀。出于显示神灵威风的需要,龙的形象庄严肃穆,充满震慑。春秋时期,人们不再把龙的形象局限在礼器上,而开始出现在日常用品上,如镜子、帛等。为了更贴近生活,龙的形象也逐渐变得温柔,更加亲切。但在明清时期,龙的形象被皇帝垄断,用于皇家建筑的装饰。当龙在房檐梁上张牙舞爪的时候,又一次变得嚣张跋扈。到了现代,恐怕没有人会相信龙是神了,龙纹可以随便用,所以龙的形象也变得更加随意,更加可塑。恐怕老祖宗做梦也没想到,龙会变成漫画里傻傻的可爱形象。其次,也可能与画家绘画能力的提高有关。在原始时代,龙的形象相当粗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怪物,只需要看起来很可怕就可以了,细节都避而不谈。另一方面,即使野生时期的画家想把龙画得像样,他们也做不到。所以那个时候“龙长什么样”是没有标准的后来,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稳步发展,画家画的画越来越精美,人们不再满足于形似,而是想考察相似。这就需要规范龙的形象。但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画龙的理论五花八门,差异明显,所以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龙。其次,恐怕是因为谣言。谣言说多了就会成真,尤其是在中国。这里,笔者只举一个例子。相传古时候,尧帝有一个优秀的乐官,名叫隗。姚曾经称赞他说:“小丑傀一就够了。”意思是:像奎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可惜古代汉语没有标点符号,所以人们莫名其妙地把这句话当成“亏,一脚。”意思是:嘿,只有一只脚。后来,一些自以为是的人把传说中的龙葵和这个误传联系起来,说龙葵有一只脚。于是在中国的传说中,一条只有一只脚的龙跑了出来。文学作品中的龙龙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概率非常高。诗歌、词、歌曲、小说、戏剧...几乎没有。屈原《离骚》中写道:“我驾飞龙,杂瑶象以为车。为什么我可以离心?我会舒服得多,也自在得多。”以龙为坐骑,似乎是很多文人雅士的乐事。这是因为在古代,修仙思想非常盛行,文人往往希望告别现实世界中的勾心斗角。而非凡的龙,则承担起吸引的义务,成为大作家上天的交通工具。再比如《三国演义》第十二章,刘备和曹操曾经有一次关于龙的讨论,曹操也做了很多评论——“龙可大可小,可升可隐;大的是抽,小的是藏……”。从表面上看,《龙族之变》实际上是一句双关语,但抛开政治不谈,段奕宏的这一描述确实很精彩。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叫“卧龙”,庞统叫“凤雏”,这些都值得玩味。古往今来,人们一直用龙凤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英雄。被称为龙的人,如果不是出生在帝王之家,往往是既有才华又正直,有点才华又有点自恋。这是中国人欣赏的那种人吗?很难说。但从龙凤的称谓中,笔者也想到了另外一点:很多人会认为龙是阳,凤是阴,两者是夫妻。但其实古人确实把龙凤对立起来了,只是并不总是强调性别的对立(换句话说,在古代汉语中,凤和凤是夫妻,凤是男的,凤是女的)。只是阴阳和合的思想,才使得龙凤要分男女。话说回来,龙虽然厉害,也会有很穷的时候。在《西游记》中,一开始,有一条龙因为不遵守法律而在魏徵手下掉了头。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龙并不总是被视为皇帝的化身,否则就要搞个文字狱来砍龙的头。看来吴承恩也是有意证明龙没那么神圣。在接下来的《西游记》中,龙族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先是四海龙王被孙猴子一棍子打死,再是龙王太子因为触犯天条被迫做了唐僧腿下的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