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离婚

看老舍作品的介绍。老舍先生在60年代受到迫害,投湖自杀,让我有点震惊和惋惜。我在学校的时候,没有看过这些资料。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土生土长的北京满族。中国是现代小说家,是能沟通中西文化的幽默家,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创作植根于北京大地,字里行间带着纯正的北京口音和音韵。他的作品是真正接地气的,写出了各种社会情境,人生悲欢,在善意的讽刺批判中表现出真诚的悲悯。

终其一生,他始终忘我工作,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模”。而老舍本人却因为时代的逼迫,在1966选择了投湖自尽。

人们对老舍的了解,大多是通过注重思想价值的作品,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而文学价值更高的《离婚》却被忽略了。”(摘自作者简介)

离婚并不是一个罕见的话题,无论什么时代,离婚都会发生,更何况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什么都有很多种,但婚姻不易,要么你能珍惜,要么人生苦短。不要为了生活而努力,委屈了自己。看你怎么选择了。

刚开始听,内心被那个遥远时代的宁静,说不出的宁静所感动,羡慕,甚至着迷...虽然听着书里热气腾腾的北京弄堂里诱人的早餐,书里以做媒人为荣的张大哥,张大哥的京味羊肉火锅,听着老李的农村老婆和两个穿红绿裤子的孩子,忙着在张大哥租的房子里安顿下来。

当时老李给孩子买了个玩具。在北平,它只是一块有动物图案的彩色橡皮擦。四合院的热心邻居提醒老李家打开水,给老李家送好吃的。他们还想认老李三岁的女儿玲儿为干女儿,用一把银锁作为干女儿礼物...这些都让这个不爱在单位工作却似乎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被迫工作的无趣老李,觉得生活就是一个无限快乐的电台。

热心的张师兄,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介绍婚姻,诊断离婚。“在他眼里,每个女孩都必须有一个丈夫,每个男孩都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妻子。如果一个女生脸上有几个麻子,她会立刻在人群中发现一个近视的男人。麻子和近视在天秤座上刚好抵消,真的是上位婚姻。有人要离婚,张大哥认为离婚都是因为之前媒人的天秤不准。他会用他的秤去测量分析,给双方的重量差加上砝码,让乌云在一天之内消失,一家人不分离。夫妻和好之后,否定了以前的媒人,对张大哥心存感激。”(摘自一个有趣的段落)

小昭的揶揄,老李不仅花了很多钱请客,还被小昭嘲笑为乡下老婆。老李极度沮丧,回家后醉哭。老李嫌弃老婆,对隔壁老婆的浪漫想法也被老婆发现了。

整本书都是关于老李和老伴的,单位叙事。其中老李是无心提拔的,而小昭在中间利用了老李的善良和对权利的贪欲,却制造了很多矛盾和是非,也让老李积极帮助老张,对老张被误抓入狱的儿子的解救也因此搁浅。我真的很佩服老舍先生,他通过叙事的故事,清晰地呈现了人性的复杂真相。老李为了救张大哥的宝贝儿子,给了小昭250块钱,腹黑的小昭也想利用他能救老张儿子的机会去霸占老张的女儿,但老张拒绝了,而是用他在京的另一套房子作为酬劳。李太太和老李的矛盾因为这250元加深了。当老李听说小昭勾搭上了张大哥清纯美丽的女儿时,他的心变得越来越灰暗。似乎每个人都觉得受过教育,无法克服社会的黑暗。我在想,婚姻中的女人不懂男人,但她们不懂男人,难道就不配吗?!我也看到,在那个年代,农村有文化的男人和不识字的妻子,并没有同样的语言困难,并与这些男人追求精神自由而奋斗。

或许是题目的干扰。听完最后一章,我渴望听到小说里谁跟谁离婚了。最有可能离开的应该是老李。他对乡下妻子的沉默,对隔壁丈夫所娶的孤独的二房妻子马的诗意态度,都使读者感到离婚对他来说并不可耻,忍受离婚是毁了他们的一生。不过最后老李还是辞职带着全家回了老家,丁二也一心一意跟着他。院子里丈夫都有小妾的妻子,从过去的怨恨和不情愿中,愿意接受丈夫有小妾的生活。小昭被杀了,但他不得不说这是他应得的。老张家本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老张不知道的是被老李和丁老头带走了。

这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结局,很可能是作者布局的高明之处。尤其是大师的笔,这些字怎么写,看了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的感觉在你面前,超级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