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认为q4中国的圈子不是普通的圈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吗?

鲁迅笔下的阿q,不是担心坐牢,而是认为“只圆不圆,却是自己行为上的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了100多字详细描述“阿q决心画圆”的过程却未能如愿。他的意图是什么?

鲁迅没有回答《阿q正传》中的问题,但在杂文中暗示了解读的关键。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人的特点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和戏曲的重要特征。连欣赏自然景观都有“十景病”的完美心理。鲁迅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时代:“想当奴隶而不能当的时代”和“当一会儿奴隶的时代”。”这种循环就是所谓“儒家”的“混沌一治”。

阿q画的圆不是普通的圆,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人民渴望完美的象征。阿q的地位一再下降。面对种种不幸,他仍能做到心理上的完美和精神上的胜利,典型地、近乎夸张地凸显了人民对完美的渴望。

阿q的“革命”是传统画圈“革命”的翻版。即使阿q式革命成功了,也不过是又一个皇帝甚至暴君,“在自己的瓦砾堆里修旧案。”所以不能简单的把阿q革命和辛亥革命划等号。

有团圆心理的人只能表演一个转圈的革命,结局应该是大团圆,所以鲁迅对小说最后一章的命题是“大团圆”。当然不是重复传统小说戏曲的大团圆,而是用象征性的反讽技巧打破大团圆。阿q要的圈子让阿q走上了断头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最为惊心动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吃人”的古老传统可以与之相比。

有了这把钥匙,你也可以解决阿q的论点。

阿q名字的不确定性在于增强其普遍性。用q是因为它是有辫子的头,鲁迅解剖的是“国魂”。更重要的是,Q作为一个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但也不是完美的,因为有新的东西侵入了,所以鲁迅选择了Q而不是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