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詹姆斯的华盛顿广场
这本书的作者亨利·詹姆斯是一位以描写人物微妙心理而闻名的作家。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的哥哥,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他创立了引领美国哲学的实用主义哲学和对文学影响巨大的意识流理论,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作为弟弟,亨利对心理学的贡献不可小觑。他虽然没有成为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但却将心理学巧妙地、完美地嵌入到他的小说中,创造了所谓的意识流小说。
亨利·詹姆斯和他的哥哥威廉从小接受父亲的开放式教育,和他一起在欧美几个国家生活。和其他很多作家不同,他们童年面对的是不同的文化,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当地,这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题材。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写美国人与欧洲人的文化冲突,尤其是美国人与欧洲人的单纯碰撞(如黛西·米勒)。另一个常见的主题是婚姻、爱情和金钱地位的冲突(比如《贵妇画像》),而这个华盛顿广场也是这个主题的典型代表。
这本书不长,人物有限。讲述了性格内向、相貌平平的富家女凯瑟琳被英俊迷人的穷小子汤森追求,两人坠入爱河并想嫁给他,但父亲强烈反对。在和父亲调解的过程中,她遭受了父亲的无情,而追求她的男人却不出意外的是一个自私的淘金者,最后违背了她的盟约,留下她一个人品尝挫折的苦果。虽然不是什么复杂的故事,也没有多线,来回都是四个人一条线的故事。由于亨利·詹姆斯擅长描写立体人物,故事真实,细节丰富。
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比如简·奥斯汀用幽默讽刺的方式刻画了一个愚蠢的女人,而亨利·詹姆斯则毫不留情地刻画了一个愚蠢的人,令人作呕。这本书里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凯瑟琳的姑姑,她一直住在纽约一个名医弟弟的家里,照顾凯瑟琳的成长。由于知识的匮乏和忙碌,她成了凯瑟琳悲剧人生中的一个人物。
另一方面,凯瑟琳的父亲有一份体面而体面的工作,收入不菲,自视甚高。我对凯瑟琳寄予厚望,期望她成为一个像她母亲一样优秀的女人,以此来减轻他丧妻的悲痛,但我对她太苛刻了,我从心底里对这个女儿嗤之以鼻,因为凯瑟琳的相貌和性格都很普通。而且,他理性到似乎冷酷无情。为了让女儿与情人断绝联系,他不惜对女儿使用冷暴力,让从小尊敬爱护他的凯瑟琳饱受家庭之苦。
凯瑟琳的情人汤森对女人来说是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在凯瑟琳的平凡生活中,他的追求像光一样穿透。以前从来没有人追求过,凯瑟琳得到过如此热烈的爱,而且出自如此完美的情人之手,自然无法抗拒坠入爱河。而这个汤森是个彻头彻尾的二流子,挥霍自己的遗产,住在姐姐家,靠姐姐过日子,日子过得很苦。他一直在找一份好工作,不需要太累,还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凯瑟琳,一个富家女,而凯瑟琳正是他要找的“好工作”。但是,因为凯瑟琳的父亲极力阻止,并表示如果他们结婚,凯瑟琳不会继承他的那份遗产。失去了金钱光芒的凯瑟琳,只是一个没有美貌,没有情趣的普通女人。汤森最终因为得不到钱的无望而放弃了凯瑟琳,抛弃了曾经的盟约。?
这本书的女主角很难让人相信她就是书开头的主角,因为这样一个毫无魅力、毫无个性的平庸之辈,更别说主角了,绝不应该出现在小说里。然而,亨利·詹姆斯用他出色的细节描写把这样一个毫无魅力的人刻画得栩栩如生。虽然她没什么可夸的,但她确实是整部小说中最无可指责的人物。刚开始的时候,我很懦弱胆怯的尊重父亲,不敢违抗父亲的言论。后来,我遇见了汤森·生成,带着发自内心的温暖的爱,愿意为爱人放弃继承权,愿意承受与她一直深爱的父亲发生矛盾后的愧疚和痛苦,默默吞下被爱人抛弃后的苦果,以维持最后的尊严。亨利·詹姆斯在细微处对女主角的心理描写,让人渐渐和她产生* * *感,让她体会到了怜悯。
在金钱、爱情、婚姻的漩涡中,四人来去犀利,他们所做的选择都在打动人心,让人相信不同的性格导致不同的命运,无论什么样的命运最终都要独自承受。读者可以谴责人物的无情、自私、虚伪、愚蠢和不负责任。。。但他们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无论选择怎样的生活,他们都是以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亨利·詹姆斯的描写如春雨般无声无息,不知不觉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性格都立体完整了。
这本书不是作者的最爱。与这本书有些相似的《贵妇画像》无疑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但作为亨利·詹姆斯创作世界的入口,无论从空间、语言还是文学角度来看,都是非常合适的。是早期写的,亨利·詹姆斯的文笔还没有发展到传说中的默默无闻。相反,它的语言简洁凝练,而其细腻冷静的心理描写却已初具规模。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一窥他是如何发掘人物“最微妙、最朦胧”的感情,并将“空间中跳动的脉搏”转化为具体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