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诱人的生意是如何毁掉南宋的?
受金庸小说的影响,南宋末年,郭靖夫妇为了抗击蒙古人的南侵,带领丐帮弟子在襄阳捍卫自己的爱国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不过,小说毕竟是根据历史小说改编的。山河破碎,只有有效的防御体系才能抵挡快马的砍刀,而不是所谓的龙族十八掌。
襄阳位于湖北省北部,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穿境而过,故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对于命悬一线的南宋朝廷来说,一旦襄阳失陷,蒙古大军顺流而下,朝廷自然没有长江之险。崩溃将不可避免。
这样的战略地位,使得南宋全力支持襄阳的防务建设,统帅也不得不由有资历的将军担任。如果郭靖这样的江湖人真的接手防守,只会导致内乱。
襄樊之战作为宋与蒙古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历来为史学界所关注。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几十年,最后主持大局的是《神雕侠侣》里的吕文德,他是郭靖因为怕敌人而养大的。
第一,关键时刻受命
南宋末年,随着孟珙、于杰等第一代抗蒙大臣的相继去世,新一代将领吕文德进入了宋理宗的视线。
吕文德出生于安徽寿春。相传他是北宋初年宰相吕蒙正的后裔,但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名门望族的光环在他这一代早已褪去。作为一名樵夫,他早年参军,很快就因为勇猛在部队崭露头角。
公元1234年,在宋蒙联军的进攻下,晋国灭亡,南宋成为蒙古最大的对手。南宋还没从复仇的喜悦中恢复过来,三年后,蒙古可汗窝阔台就发动了第一次对宋的侵略战争。
公元1237年冬,数万蒙古铁骑围攻吕文德故里寿春,以探淮河地区的军事部署。掌管池州的吕文德奉命救援寿春时,在城外筑起一排排土堆,在密林中插上彩旗吸引蒙古军队,然后率领主力从护城河潜入城内,成为几支援军中唯一成功入城的部队。
虽然出身草根的吕文德不懂写字写字,后来被学者称为“庸俗小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横冲直撞的莽汉。比如他给寿春城送口粮的时候,大摇大摆地送一半一半。当孟军看到援军的浪费,他认为城市的士气大大降低,寿春之围就这样解决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吕文德名声大振,不久被任命为侍卫马军的副指挥官,负责两淮军队。在此期间,他组织了一个以家人、樵夫、炭农为核心力量的小集团,史称“黑炭团”。
从“黑炭团”背后的表现来看,这绝对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铁血狼勇士团。
几十年来,吕文德带领这支队伍奔赴同一个湖泊和中国西南的前线。哪里有战争,只要吕文德出现,蒙古人就能被击退。久而久之,他成了南宋的救火队员,也成了蒙古军队的噩梦。
公元1259年11月,吕文德升任镜湖都督,出任长江防御总司令,而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蒙古对襄阳的觊觎。
第二,复仇专家
襄阳,无论是宋朝还是蒙古,都是志在必得的重镇。正当双方都在蓄势待发的时候,吕文德却发生了内乱。
吕文德大师刘铮曾创下十二个秦冰攻下一座城的惊人纪录。由于军事成绩突出,刘正被提升为泸州知府,南方很多将领都在他的掌控之下,这让老干部吕文德很不高兴。
除了吕文德对人才的嫉妒之外,这种情绪在南宋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北宋时期歧视南方人的心理报复。原来北宋的都城是汴梁,朝中官员多为北方人,瞧不起南方士人。到了南宋的时候,风水轮流转,南方人开始对北方人产生复仇式的反抗。
就这样,河南南阳人刘征成了众矢之的。他的策略基本上被吕文德否定,偶尔获得的战功也被吕文德掩盖。
吕文德并不打算就此止步。他提拔与刘正有矛盾的于兴为四川使,打压刘正,伺机诬告。
刘政得知后惊恐万分,向法院申诉,但那些支持他的上级领导不是辞职就是打压,彻底断了他申诉的念头。刘正一想到被逼死的同僚就不寒而栗,想到自己曾多次决定向蒙古投降。
公元1261年六月,被蒙古高度重视的刘正被任命为行省和平使者。此后两年,蒙古军队在刘正的带领下,一路所向披靡,战绩骄人,令忽必烈汗佩服不已。依靠忽必烈的信任,刘正策划并提出了将南宋拖入深渊的绝密行动。
正是这一精心设计的行动,不仅削弱了襄阳的防御力量,也毁了吕文德一世和整个家族的名声。更致命的是,它悄然改写了南宋朝廷的命运。
第三,交易会
对于刘征来说,此时的外部环境无疑是有利的。公元1259年,蒙哥可汗死在合川渔镇门口(小说中被杨过用飞石打死),宋、蒙双方杜绝,出现短暂的和平局面。
按照刘正的计划,蒙古借此机会提出双方停止交战,互通有无,在襄阳城外划出一块土地开辟市场,类似于现在的边境自由贸易区。
这个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很完美:市场由蒙宋共同投资建设,入驻商家不能直接交易,要通过中间商来做。至于税收,每个国家都需要派一名税务官员负责检查。
这个想法绝不是刘的脑洞大开,而是来自于先例。
早在北宋时期,宋朝就与辽、西夏、金国开设了贸易市场。然而,由于宋朝是世界领先的经济强国,它掌握着贸易的主动权。市场开放与否,取决于宋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简单来说,宋朝资源丰富,有茶、盐、铁等生活必需品,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而像辽这样的游牧民族就不一样了。他们只能交换矿产、兽皮、人参之类的,在宋朝都不是不可或缺的物资。游牧民族的战马受军用物资控制,宋朝的军马大多购自大理。
就像西夏的经济支柱是青花盐,一旦宋朝不收购,西夏的经济就会崩溃。正是北宋抓住了西夏的命运,以青花盐为筹码调整了市场的开放范围:在军事处于弱势时,控制青花盐的进口;在军事处于强势的时候,适当开放市场,让西夏人尝到甜头。
封闭开放的贸易市场成为宋朝和西夏的晴雨表,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西夏灭亡。
不难想象,有了这样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先例,当蒙古使者向吕文德传达开放市场的要求时,吕文德几乎不假思索地接受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开放这样的市场对南宋是有利的,所以连他的幕僚都理直气壮地劝道:“如果市场成功了,对我是有利的,我们可以弥补。”
第四,生与死的暗战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出乎了吕文德的意料:市场开放后没多久,蒙古人就以“南方不信任”为借口,提出要在市场周围修建围墙,保护本国商人的利益。
这个借口明显是扯淡。是蒙古人提出开放市场,也是蒙古人违背了修建城墙的诺言。南宋是如何变得失信的?吕文德随后察觉到了异常。
作为在吕文德帐下生活多年的老部下,刘正深知老东家贪财的弱点。他不失时机地给吕文德送去了一条玉带,吕文德见对方如此精明就答应了。
得偿所愿的蒙古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以疯狂的热情投入到城市建设中。他们在襄阳城东南的鹿门山上建造了一座城堡。然后又在襄阳城东北的白河城建了一个地方。
两座城堡切断了襄阳的水陆交通,使襄阳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城市。
在公平贸易中,南宋一些人将大量的棉花、粮食、木材甚至铜、铁、硫等战略物资走私到蒙古,南宋则以此换取一些皮毛、珠宝等物品。
公元1267年,见襄阳内外部署目标已经达到,忽必烈下令刘正率军围攻襄阳。之前修建的鹿门和白鹤城城堡作用突出,军队以此为据点步步为营,隔绝了襄阳与外界的联系。
公元1269年,内忧外患的吕文德带着负罪感死于军中。
吕文德死后,他的“黑炭团”继续战斗。直到公元1273年,援军多次被击退,被困六年的襄阳城粮草告罄,已经到了挖鼠捉鸟的境地。继之后,他的堂兄吕不得不带领他的家人出城投降蒙古。
随着帝国最后一道屏障襄阳的陷落,三年后,南宋覆灭。
吕文德,蒙古抵抗的中流砥柱,亲手把他所效忠的帝国拖到了崩溃的边缘。也许这是一个末世王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