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作品欣赏

在小说《情感教育》中,福楼拜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弗雷德里克·莫罗。他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状态的幻想与毁灭,展示了人生、社会、思想、财富的存在与矛盾,充分塑造了人的异化。

情感教育主题:浪漫的情感幻想是导致浪漫的法国青年堕落和精神幻灭的罪魁祸首。

在情感教育方面,福楼拜主要描写了小说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一生中所经历的事件。弗雷德里克的一生非常曲折。他遇到了几个非常有魅力的女人,包括Anul夫人、交际花Rosanat和Dangbuhertz等。虽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爱情,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女性,但弗雷德里克仍然无法在自己的意识中抹去自己对阿努尔夫人的深刻印象,甚至最终失去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可能。腓特烈在轰轰烈烈的爱情和所爱的人中间度过一生,在懒惰和贫穷的困境中结束一生。

在情感教育上,弗雷德里克并不是一个坚强的人。从他内心的精神状态来看,他完全沉浸在一种对生活的幻想中。因为没有办法走出自己对爱情的幻想和失恋后的痛苦世界,所以在社交活动中会显得冷漠。事实上,弗雷德里克无法融入当时的社会,是因为他放不下自己的爱和爱人——阿努尔夫人。他在内心世界对所谓的爱情进行所谓的挣扎和各种保护,最终这些精神幻想走向毁灭。弗雷德里克·莫罗的精神幻灭表现了他个人对社会的反抗和对天真幻想的辩护。

弗雷德里克幻灭的生活经验基础

弗雷德里克的精神幻灭首先是由他的某种生活基础形成的。弗雷德里克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从小感情就很细腻。所以他在巴黎学法律的时候,因为感情丰富细腻,所以更喜欢文学。弗雷德里克对爱情和人生虚无的痴迷,与他对感伤文学、华尔兹和绘画的痴迷有着很深的关系。这些感性艺术对腓特烈的思想影响很大。

腓特烈视爱情高于一切,甚至爱上了卖画的小贩阿努勒的妻子,也就是阿努勒夫人。阿奴尔夫人虽然对丈夫和画贩阿奴尔没有太深的感情,但仍然恪守着一个妻子应该遵守的道德。在小说《情感教育》中,阿奴尔夫人是弗雷德里克幻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福楼拜在小说描述中的描述可以看出,阿奴尔夫人其实已经被弗雷德里克感动了,对他也是有好感的。但她放不下丈夫和孩子,所以二月法国大革命爆发时,为了照顾孩子,阿努尔夫人毅然放弃了和弗雷德里克的约会。腓特烈放弃参加二月革命的机会,充分说明他已经逐渐被心中的爱情迷住了,把爱情当成了自己的一切。这也是弗雷德里克一生幻想的重要动机。

由于对阿努尔夫人的痴情,弗雷德里克执迷不悟,没有注意到身边一直爱着他的路易丝。路易丝曾经暗恋过腓特烈,但由于他被自己内心对爱情的幻想所束缚,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路易丝这个昔日仰慕自己的单纯女子嫁给了自己的老同学戴·洛里。弗雷德里克的爱情状态是狂热的,所以他最后要面对的是内心爱情幻想的破灭。这种幻灭是浪漫的,象征着人类精神上的堕落。

弗雷德里克幻灭的实质:浪漫主义的堕落

弗雷德里克在情感教育中的精神世界最终幻灭,主要是由于他在巴黎求学期间积累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影响。腓特烈原本是去巴黎学习法律的,但他对法律这门理性学科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而是关注文学、绘画、音乐等感性艺术。腓特烈虽然没有在感性艺术上进行研究和提高,但他性格中的感性或感伤的成分被这些感性的艺术形式和精神所浸润,逐渐产生了一种执着爱情的浪漫精神。事实上,这种对人格的影响并不是在腓特烈在巴黎的时候萌发的,而是在他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巴黎的浪漫主义艺术发挥了其与生俱来的情感性格,最终将弗雷德里克引向了浪漫的痛苦和无尽的幻想。

弗雷德里克与阿奴尔夫人之间无尽的爱情,表面上看是因为阿奴尔夫人遵守了作为妻子的道德伦理,但实质上,是弗雷德里克对不合理爱情的坚持和追求。腓特烈并没有屈服于社会伦理框架,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用心爱上了阿奴尔夫人,最终再次遭到世俗道德伦理的嘲讽和抛弃。弗雷德里克随后与几个女人的关系,如交际花罗莎纳特,只是他渴望的对象。单纯的女孩路易丝无法唤起弗雷德里克回归现实世界的勇气。可以说,腓特烈无法从与阿努勒夫人的爱情痛苦中走出来,他一生都还在期待阿努勒夫人能再次与他在一起。这种浪漫的幻想将弗雷德里克引向了浪漫主义的堕落,最终在虚度的一生中迎来了幻想的毁灭。

在小说中,弗雷德里克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可以过上非常优越的生活。他选择了普通中产阶级家庭孩子的职业道路,他在巴黎学习法律,所以他可以选择平淡而富有的生活。但因为他的个性和幻想,渐渐陷入了浪漫主义的堕落。弗雷德里克有着19世纪法国中产阶级孩子特有的浪漫,这既是法国年轻人特有的魅力,也是他们生命中脆弱的弱点。不可否认,弗雷德里克对阿努尔夫人的爱是真实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但是,他没有正视社会现实,看到巴黎上流社会的虚伪和狡诈。于是随着他人生阅历的增长,他发现自己虽然对爱情执着,但最后只能是虚度年华,内心充满了痛苦和遗憾。但即便如此,弗雷德里克心中仍然有一个位置给阿努尔夫人,一个再也不可能和他在一起的女人。正因为弗雷德里克心中爱着这样一个幻想,所以永远无法开始新的爱情。最终只能在爱情的挫败感中逐渐堕落,麻痹自己原本的意志。

弗雷德里克精神幻灭的定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孤独者

小说《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经常去巴黎上流社会的各种交际场所,甚至去参加一些政治活动。在福楼拜的作品中,对腓特烈的社会交往活动有详细的描述。然而,腓特烈从来不属于任何场合,无论是在名流散步的上流社会的舞会上,还是在二月革命的政治场合。他一直是个离群索居的人,这也是他幻灭的社会角色定位。弗雷德里克从未真正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爱情的挫败感和期待阿努尔夫人回到自己身边的幻想中,而冷眼旁观着整个法国社会的变迁和变化。热情激动的社会与冷漠孤独幻灭的弗雷德里克碰撞,形成了鲜明的精神世界对比。

腓特烈受精神幻想和幻灭的影响,在各种聚会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沉浸在自己世界的懒惰中,没有自己的地方,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连弗雷德里克的内心世界都认为这个世界一直在绝望的边缘爬行。可以说,在弗雷德里克的思想中,他对物欲横流、权力追逐的现实社会充满了厌倦和厌恶,这也是他选择沉浸在幻想中,一直是一个离群索居的孤独者的主要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腓特烈把真实的物质世界和虚幻的精神世界分割开来,他有一个独立的精神意识领域,他和现实世界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无法以特定的方式调和,因而内心世界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弗雷德里克一直游离于社会和人群之外,这种精神上的矛盾和压力最终使他产生了幻想和幻灭。

腓特烈越是质疑和否定世俗世界的物质和意识形态,就越是执着于与阿奴尔夫人的这种关系,并产生了坚定的防御心态,进而将浪漫的爱情作为生命的全部,最终成为爱情的信徒,失去了自己独立清醒的意识,习惯于依靠幻想生存。弗雷德里克产生了一种近乎病态的爱情观,将爱情理想化,未能独立客观地审视自己与阿奴尔夫人之间的爱情,从而逐渐对爱情产生幻想和疯狂,最终内心世界被扭曲。

作者福楼拜还创造了一个情感教育的悲情结局,即阿努尔夫人在20年后重新发现了被困在贫困和幻想中的弗雷德里克,但弗雷德里克并没有接受她,阿努尔夫人留下了一绺花白的头发作为对弗雷德里克的纪念。弗雷德里克拒绝了阿奴尔夫人,充分说明他20年前对内在阿奴尔夫人的执着追求只是他脆弱的幻想。说到底是腓特烈内心浪漫爱情信念的可视化,腓特烈从来只爱自己。当这一点被发现时,弗雷德里克的精神幻灭了。当时,弗雷德里克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虚度的一生是他内心卑微精神的殉道者,他再也不能从头开始了。

福楼拜通过情感教育来表达他的审美理想。他从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叙事技巧等方面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常规,用精彩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技巧写出了平淡、平庸、美好。

从福楼拜开始,作品中真正的“真实”开始变得不确定,这种特殊的集合体现在作品《情感教育》中。它从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叙事技巧等方面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规则。

就情节、人物和叙事技巧的创新而言,《情感教育》是现代的,能体现福楼拜的审美理想。左拉在称赞这部作品时,分析了它受到读者冷遇的原因。有读者抱怨,情感教育的故事没有戏剧性,缺乏“感人的事件”和“戏剧性的变化”;人物是失败者、平庸者、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感觉作品单调乏味,感受不到作者苦心经营试图表现的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的心声。事实上,读者所指出的“缺点”恰恰是这部作品的现代性,而情感教育作品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恰恰是其特殊的现代性特征。

第一,弱者的“真相”

情感教育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是一个平庸、复杂、矛盾的人物。他有时勇敢,有时懦弱;有时诚实,有时撒谎;他爱虚荣,重视友情;悲观又富有想象力。他梦想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梦想成为政治家、作家、音乐家、画家和法学教授,但这些梦想从未实现。爱情幻想是主人公幻想世界的中心。但主角在这个幻想过程中始终是一个多疑、不自信、被动的形象。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弗雷德里克就流露出悲观的情绪。他告诉他的朋友德·劳里埃,他不会去寻找他需要的女人,因为“即使找到了,她也会拒绝我。我是恶业来的。”

但他总是幻想阿诺夫人会成为她的情人,和他一起飞走;但同时,他确信任何实现这种幻想的尝试都是“徒劳的”。他满腹疑惑,连连后退。“他梦见和她(阿尔努夫人)住在一起,亲切地叫她‘你’,长时间抚摸她鬓角的头发;或者跪在地上,搂住她的腰,从她的眼睛里吸走她的灵魂。然而,他不能采取行动。他怪别人,怪自己懦弱,被欲望搞得坐立不安,就像一个囚犯在牢房里打转。”

弗雷德里克的爱情幻想夹杂着希望、怀疑和失望,行动上优柔寡断。事实上,弗雷德里克的被动从小说一开始就被暗示了出来,这一点贯穿了整部小说:“9月1840日清晨6点左右,停泊在圣贝尔纳多码头的“蒙特罗城”号轮船即将起航,轮船终于起航了。商店、码头和工厂排列在河岸上,像两条宽宽的带子,迅速向后滑动。有一个18岁的年轻人,长头发,腋下夹着一本绘本,一动不动地呆在舵边。”

船的动态与弗雷德里克的静止形成鲜明对比。情感教育展现了一个普通追梦人平凡的人生经历。弗雷德里克也羡慕上流社会。他经常拜访一个大银行家,虚荣心驱使他追求银行家的妻子。

福楼拜笔下的弗雷德里克不是英雄,更不是反英雄人物。在小说的最后,主人公弗雷德里克和他的好朋友戴·劳里埃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两个人都虚度了一生。一个梦想爱情,另一个梦想权力。”弗雷德里克的性格反映了现代人对生活的一种新态度,一种带有怀疑主义特征的态度。他不再像连那样像英雄一样自信,而是对现实持怀疑态度,这使他更加有血有肉,更加贴近现实。

第二,朴素的“真理”

在情感教育中,既没有让人落泪的悲壮场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甚至没有像司汤达那样细腻的心理分析。福楼拜的作品不再有清晰统一的故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规律(开头、发展、高潮、结局)。所以,总结情感教育的故事并不容易。

情感教育画家Pelherin在谈到创作的秘密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万物存在于自然之中,万物皆有道理,万物皆有造型之美。关键是把握好色调,仅此而已。”

情感教育呈现出一种新的色调,那就是以弗雷德里克为代表的一代法国年轻人的犹豫、厌倦和绝望。

无聊或厌倦笼罩着整个情感教育。小说从一开始就表现了天气的无精打采和整个生活的氛围,大学课堂的氛围让弗雷德里克“感觉和中学时一样无聊”。

这部小说的叙事节奏很慢。弗雷德里克和阿诺夫人第一次见面是在小说的开头,但他们在40多天后(小说相隔30多页之后)再次见面。而且,让读者失望的是,他们见面后什么都没发生。为了寻找突然失踪的阿尔努夫妇,弗雷德里克想到了一个叫雷·兰巴尔的朋友。他认定这个人一定知道他们的踪迹,于是去了很多咖啡馆和酒吧找他。这个无关紧要的情节占据了好几页。一系列动词的使用表达了腓特烈寻找雷冉巴尔的急切心情(“他跑到了choiseul街”;他没有按门铃就用拳头砸门,大喊大叫;得知雷冉·巴尔刚刚离开一家酒铺,他立即冲到街上。他“三口吞下一个奶油丸子蛋糕,跳上一辆两轮轻便马车”;“他终于跳了起来”)。但与此同时,各种意外或不幸让弗雷德里克无法接近他所寻找的目标。弗雷德里克一直渴望见到阿诺夫人,但这一刻总是姗姗来迟。于是,他在咖啡馆里看着别人“没完没了地打台球,喝了无数杯啤酒”。

作者用了十多页的篇幅描述了在罗莎妮特家举行的聚会,但整个聚会期间并没有特别的“故事”。如果说传统的故事结构一般遵循“开头-发展-高潮”的模式,那么情感教育的情节结构则是线性的,也就是说,任何情节都没有高潮或大团圆结局。弗雷德里克在各方面的反复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弗雷德里克和阿诺夫人的爱情故事是情感教育的主线。所以,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的起点和终点,就像一条直线的两个端点,只有距离的区别,没有质量的区别。小说的开头展示了腓特烈乘船返回家乡。蒙特罗号轮船起航,象征着主人公奇幻之旅的开始。在这次航行中,他遇到了他梦中的女神阿尔努女士。从那时起,他开始梦想成为她的情人,但这个梦想从未实现。在小说的结尾,弗雷德里克结束了一次长途旅行。此时的主人公不再是小说开头那个充满幻想的年轻人,已经过了不惑之年。12经历了沧桑,他不再有什么理想抱负或者激情。阿诺夫人的突然出现重新点燃了他的希望和梦想,他的心跳开始加速。但就在他即将实现多年的梦想时,他又退缩了,他的爱情梦也将因此成为永久的梦。因为当阿诺夫人脱下她的帽子时,灯光显示出她的白发。白发不仅意味着他的偶像失去了昔日的青春和美貌,也让他感受到了俄狄浦斯的恐惧。

细节描述

情感教育的情节结构被抛弃后,生活的小细节在福楼拜的作品中绽放。福楼拜在小说的处理上,放弃了典型的处理生活事件的方式,把平凡生活中的琐事挖掘出来,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史诗内容。福楼拜写了很多细节。枫丹白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宫殿。福楼拜在描述的时候用了大量的笔墨。作者这样描述宫殿宏伟的建筑和周围的景色:

“这天一早,他们出发去参观宫殿。从围墙边上的门走进去,有一面一览无余的前墙,还有五个带尖顶的阁楼。在院子的尽头,有一个马蹄形的楼梯,还有两栋低矮的房子位于院子的两侧。路上深蓝的青苔和浅棕色的地砖远远地融合在一起。皇宫就像一件露出铁锈色的旧盔甲,有王者屹立不倒的风范,又有些武士般的威严气概。”

福楼拜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用自己的画笔在这幅画卷上渲染出和谐庄严的色调。这幅精致的画面随着主角罗莎妮特和弗雷德里克的目光向远方延伸和转移。他们看到了弗朗索瓦的游廊,教皇的客厅,公主的君主的房间和皇帝发布退位书的精致红木桌子。此外,还有被鹿走廊隔开的房间。这是对环境的三维描述。显然,要抛开发生在1848的二月革命所传递的喧嚣和焦虑。那些带有亚历山大大帝多次战役的图片,Psek雕像和奥林匹亚的各种神,带领读者进入古希腊神话传说的遥远梦境。

福楼拜科学的创作态度使小说的细节呈现出一种“真实”感。福楼拜的写作要求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要细致准确,小说要理性科学,追求事件的普遍性。作者在创作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情感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和查阅了大量的历史理论和政治史,为他描述一代人的经历提供了详实的史料。从小说对欧仁苏病情变化的长篇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严谨而专业的解剖学家为我们提供了动作、声音、呼吸、面部等对病情变化的反应的准确而全面的细节。福楼拜在创作这个情节时,对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即便如此,在描写孩子病情的变化时,他并没有把感情投入到叙事写作中,也没有选择情感形容词。就像解剖学家一样,科学客观地表达了病情的细节。小说细节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达到了严格甚至苛刻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可以算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福楼拜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他一直反对表面现象的现实主义。他要求对事件的描述要准确、科学。对于带有特殊性的细节描写,福楼拜认为准确不是概念上的机械,而是一种追求真实的艺术行为,具有超强的表现力。

虽然情感教育在大部分叙事中也在使用全方位视角,但这种全知全能一直在向中性发展。情感教育小说文本中有“内聚焦叙事”和“不定式”。在描述阿诺和弗雷德里克的第一次相遇时,人们不断在“她”和“他”之间切换。在频繁的切换中,读者也融入其中,让人分享自己的心理和视觉感受。很显然,福楼拜在描述这一段时下了很大功夫。

作者往往打破故事的叙述连续性,在一个情况没有完全交代清楚的情况下,讲述其他内容,给读者一种逻辑上的“跳跃”感,就像诱饵一样,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片段之间没有过多的拼接痕迹,产生了一种蒙太奇的效果,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拓展了小说的空间。福楼拜不仅在局部描写上“跳”,而且在整体构思上也用“跳”来取消人物的动作,让物代替人来讲述故事。福楼拜还擅长“空白表达”,比如弗雷德里克去拜访阿诺夫人,被告知不在家。当他再次看到阿诺夫人时,他发出了“啊”的声音,这在简短的声音和解释补充之间形成了一个缺口,在冗长的描述中创造了一个变化,他可以看到一个严谨而专业的解决“空白”的效果,增加了读者对故事的猜测,拓展了他的思维。除了“空白”之外,福楼拜的作品在对话过程中还经常出现没有语言交流的现象。

在文末,触及第一部分的第六节,福楼拜用一大段“空白”来处理腓特烈的经历。这个描述和之前的节奏不一样。相比之前缓慢的叙述,节奏突然加快。用帐篷、大型客轮、社交场所等场所,用平淡而又充满悲伤和惊愕的情感形容词,勾勒出经历了情感和教育变故的腓特烈。

福楼拜对叙事节奏的客观加速,既让人看到了弗雷德里克生活的无聊,也让人理解了福楼拜对弗雷德里克精神空虚的空白思考。

在《情感教育》中,作者写了三个主要女性的相关细节。乍一看,几乎是随便拍的。作者没有试图利用这个话题。例如,当唐·布罗斯夫人进门时,她喜欢站在门槛上。罗克珊在参观枫丹白露宫的时候总是会停下来环顾每一面镜子,一言不发地画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性格。

而Arnou夫人的那个带银扣的小盒子更有表现力。这个小盒子原本是阿尔努送给妻子的信物,后来他送给了情妇罗莎妮。最后因为破产,他把它送到拍卖市场,买给了唐·布罗斯夫人。这个盒子最早出现在腓特烈踏入巴黎社会的那一刻,最后出现在他走投无路、情绪低落的最后。这两个普通的小盒子几乎让人看不起,但福楼拜是有远见的。它们被用来连接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记录善良被欺骗,真情被发挥,人性被破坏的现实,使其成为主角弗雷德里克,一个未深入入世的年轻人。“情感教育”的教具。

从表面上看,情感教育的最后一章真的很平淡。这只是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之间的对话。没有意想不到的情节,没有铮铮警句,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的活动反映了环境氛围,透露出阴郁的时代感。两个年轻人各自做了一个爱情和事业的大梦,青春耗尽,两手空空。这是他们接受的情感教育。作者用直观的方法准确地把握了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脉搏,通过他们的情感归宿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理解,指明了作品的主题,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福楼拜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感情影响人物,完全让作品的人物按照生活的内在逻辑发展。他放弃了以作家为中心的观念,让形象自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