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先生《红楼十二层》有感

原作者@甯甯

前一次国庆假期去省图书馆还书时,相邻的几排书架全是各种红学家的作品,真让我眼花缭乱。总的来说,我有自己的命运。我一眼就看中了《红楼十二层》这本书。我借了这本书后,每天晚上只能在几分钟内看几页,但我感到难过。

读书从来都是比多读书好,尤其是对于《红楼梦》这种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作来说,蕴含着无比的中国美学,所以多读书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抛弃浮于表面的杂质,才能揭示繁华之下隐藏的“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的纯净自然之美。

我很佩服王先生对红楼梦的痴迷。即使年近古稀,他“双目失明,双目失聪,却依然勤奋”,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学习,把这种精华留给了后人。他是多么幸运。关于王先生的《红楼梦》的许多专著,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污言秽语就能打动人,这显然是大错特错。我一直认为,你有选择质疑的权利,我也有选择无视的自由。在此,我仅以一些肤浅的见解表达我多年来对红楼的热爱。

王先生写的十二个故事是进步的。我一进书,居然生出了一座百尺高,一手摘星的“危楼”。不敢大声说话,怕吓到人。“内心的敬畏,每进一层,布局都很精致,很惊艳。谨慎的选词也如同匠人聚精会神的雕玉。只能默默的远远的看着,不敢随意期待什么。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不可小觑。所以每次看的时候,眼里都是泪水,心里只有两个字,很好。

古语有云:“玉未琢,不成器”。但是,“欲雕玉,必先雕心”。王先生的生命能量在这十二层楼里随处可见。我感觉无论王先生自称“村仔”还是“知味之人”,他真的是一个“知味之人”。”纸上写满了荒唐的话,令人辛酸的眼泪。窦云作者傻,谁知道味道?”这是《红楼梦》开篇曹公说的。在我看来,他就像不为世人所读的尼采,百年以上的孤独。而王先生的分析,恰恰可以帮助我们跨越人生的藩篱,最大程度地体悟红楼世界的情境与情趣。确实难能可贵,要好好读,好好珍惜。

王先生的《红楼梦探秘》揭示了原著最关键的主题——谈情说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感情的,大到儿女私情,小到博爱。世人只看到了宝钗的爱情,以为假续的最后四十回是曹公所想。这个庸俗的转换计划真的会让人哭泣。王先生在书中肯定了鲁迅先生对《红楼梦》“人情小说”的研究,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出自<绛洞花主>的一段话:“红楼梦不过是命运的问题,因为读者的眼光。文人看易经,道家看淫,才子看缠绵,革命家看丰满,长舌妇看宫中秘事。”光是这句话就让大家哑口无言,很有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在于琴棋书画诗酒花,也在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红楼的美,凝聚了我们国家所有的传统美,不仅仅是这十二层楼,还有更广阔的宇宙。要想从红楼看到门道,就得完全走神,完全沉浸在梦境中。最后,你可以品尝隐藏在“千红洞(哭)”茶和“万艳同杯(悲)”酒里的曹公深情,你也会为大观园中女儿们的不幸而哭泣,为世间一切苦难众生而感到怜悯。

王老师在书中特别提到了“探索失学”。深入研究《红楼梦》并不容易,分支很多,但最难的是探索。说到底,这种独特而重要的知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想要理解《红楼梦》,就必须追根溯源,而去伪存真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认识故事的真实面貌,而不是继续被高程和虚假所迷惑。就目前调查核实的情况来看,只有前76次是曹公的真笔,而不是我过去所知道的前80次。至于现在的120倍,都是不折不扣的“赝品”。难怪初中第一次看红楼的时候,看了低俗的开关计划就怒不可遏。如此拙劣的造假手法,不能怪民国才女张爱玲,斥之为狗尾貂。就像王先生说的“宝黛之间有情,事后有悲。这是真的,但与程刊本假续后四十回中的‘转变’相去甚远,根本不是。”

这本书有多精彩,爱红楼的人一看就知道,这里我就不细说了。但对于红楼爱好者来说,要想深入研究《红楼梦》这部巨著,王先生倾注毕生心血的精彩文章,一定会让你的父母受益匪浅。别人不敢说,我晚上看了觉得热泪盈眶,深受感动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