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袁隆平的世界》(2021-07-21)

1.

母亲因为是大家闺秀,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所以从小妈妈给袁隆平讲的睡前故事,经常是尼采,讲尼采的名言,尼采的哲学。然后跟他讲英文,所以袁隆平的英语非常好,在国际上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可以跟所有人对谈如流,用英文发表各种各样的报告,他的英语就是在小时候和妈妈互动的时候学会的。

1936年,那时候在武汉,他的妈妈曾经带他去拜过一次神农,袁隆平就问他妈妈说,为什么这个人大家都要祭拜他,给他供奉?他的妈妈说,因为他教大家怎么能吃饱饭,他是神农氏。

所以可能在那个时候,袁隆平心中就埋下了一个种子,觉得能够让大家吃饱饭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1949年高中毕业,那个时候大家很奇怪,袁隆平为什么选择了私立相辉学院农艺系?

因为他在武汉的时候,曾经被带去参观过一个资本家的农场,那个农场做得很夸张,也很美好,就给小孩子心中种下了一个美梦。他觉得,将来农业科学发达了以后,人们可以在麦田下坐着聊天,稻子长得很高,人可以坐在稻子底下乘凉,果子就在窗子外,伸手一摘就能吃。他怀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图景,这影响着他决定上农艺系。

2.

1952年,袁隆平有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第一次是游泳,他游泳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差一点就进了国家队,而且是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

1952年夏天,当时抗美援朝要选拔一批飞行员,袁隆平觉得自己身体非常好,肯定能成为飞行员,唯一担心的是政审条件。因为他爸爸是国民党军官,政审要过不了,可能就当不了飞行员。结果没想到政审竟然过了,给他们披上大红花,坐着卡车到军营里去,马上就要成为光荣的飞行员,到前线去作战。

结果突然收到一个文件说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非常有限,大学生应该留下来建设祖国。所以大学生全部退回学校,然后把高中以下的年轻人送去做了飞行员。

袁隆平当时觉得非常委屈,非常生气,觉得为什么命运对他如此不公,好不容易考上了飞行员,这么难得的机会,竟然不行,那时候他非常郁郁寡欢。但这其实是被一步一步安排着,要走向农业方向。

3.

袁隆平被分配到了安江农校,安江农校是一个非常小的农业学校,类似于中专。他的妈妈当时看了这个分配,马上拿出一张地图,沿着地图找安江农校,曲里拐弯的,最后找到那里。然后说了一句话,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

那个地方真的非常苦。 1953年袁隆平去湘西,从重庆到安江农校,光路上就走了半个月,换各种各样的车,最后坐那种特别恐怖的大巴车。他说那个大巴车大半个轮子都在悬崖外边,就这么开过去的,终于到了安江农校。

第一个月的工资42块钱,他还没有去报到的时候,在城里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直接花了十几块钱买了一把小提琴。他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喜欢音乐,拿着小提琴进了大山。

4.

到了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来了。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有三年时间大家吃不饱饭,这次饥饿对于袁隆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书里有一段描述说,漫长的饥饿如缓慢的凌迟,它的痛苦无与伦比,绝非撕心裂肺可以形容。

三十年来,袁隆平经历过战乱与饥荒,但在他漫长的一生中,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的时间也就这三年,而这三年感觉比三十年还要漫长。每一天都度日如年,每一刻都在难以忍受的饥饿中挣扎。

当饥饿让他无力拉动一把小提琴的时候,他明白了,且从来没有这样明白过,也没有这样切身地体会过,对人类来说,吃饱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权,生存权就是最大的人权。所以后来有记者采访袁隆平的时候问他:“日本人一直在做杂交水稻的研究,为什么没有成功?”

5.

那时候袁隆平经常会在大街上看到饿殍,就是饿死的人,大家会围观。很多人身上浮肿,我爸爸在那个时候就浮肿,他跟我讲浮肿的特点就是,比如胳膊,你一摁下去就一个坑,起不来,这种人很快就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所以在这段时间,袁隆平一下子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感,作为一个农业技术人员,竟然无所作为。因为都在大队里劳动,大队里有一个姓向的队长,队长有一天非常神秘地来找他,然后从怀里掏出了一包种子,那个时候粮食都非常稀缺,种子更是难得。

农民是会保护自己的种子的,绝对不能被吃。在最乱的乱世里,那些征兵的人会把农民的种子抢走,这就等于断了这家人的活路。

队长不知道从哪儿摸出了一包种子,袁隆平问说你这哪儿来的?他说你别说,我去隔壁村买的,悄悄买的——那时候这种私下的买卖其实是违法的。买回来以后,这个老队长跟袁隆平说了一句话,叫作“施肥不如勤换种”。选更好的种,产量要好过你更勤奋地施肥。

6.

这个冯克珊每天就是白天拿着放大镜,晚上拿着手电筒,满世界找野生的稻子。最大的突破发生在1970年11月23号这一天,这天晚上,冯克珊突然从床上坐起来,想起来有一个地方没看过,是铁道边的一片草地,那里可能有野稻子没看,要去看一下。

我们过去讲“不疯魔不成活”,这就叫疯魔了,睡到半夜突然爬起来,拿着手电就冲过去,跑到那个铁道边,真的找到了一棵稻子。这个稻子后来被袁隆平定名,叫“野败”,野外的野,失败的败。

有好多人觉得袁隆平是个整天泥腿子的形象,两脚泥,肯定没什么文化,还有人写信给袁隆平纠正,说“败”不能用这个字,肯定是植物的那个“稗”,稗米那个“稗”。其实就是这个“败”字,因为野败是一个学术名称。

雄性不育的野生稻被冯克珊发现后,他不敢确定,于是就去找他的师兄李必湖。李必湖去了以后,几乎是跪在淤泥里,用双手一点一点把带有三个穗子的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又小心地捧到岸上,脱下衬衣,像包裹刚出娘胎的婴儿一样,严严实实地把稻株连着泥巴一起包好。稻株最少也有二十多斤,他抱在胸前,拿回实验基地,等袁隆平回来。

7.

这个野败有多重要?今天我们所用到的绝大多数的杂交水稻,包括超级稻,都是野败的后代,里边都含有这一株野败的基因,这就是它了不起的地方。野败这个稻种,本来产量就不大,它不是人工改良过的稻种。所以这个植株身上能用的种子只有五粒,然后拿这五粒,在1973年,袁隆平育出了数万株野败,而且是100%的雄性不育株。

做出了这一步重大改进以后,袁隆平又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袁隆平说这件事情就靠我们一个小组,做不出来,人太少了。因为它需要大量的育种,需要大量的不同的植株跟野败进行杂交,才有可能实验出更多的可能性。

7.

于是,袁隆平把种子分给了13个省的100多位科技工作人员。各地搞农业研究的人听说这边发现了野败,都跑过来要,袁隆平都给,来了就给,要一斤的给两斤,让他们回去做实验。这些人中涌现出大量农业方面的院士,他们都得益于袁隆平当时分给他们种子,让他做杂交实验。

8.

1971年,袁隆平被一纸调令调出了雪峰山, 1953年去,1971年调出来,他在雪峰山里待了17个年头。家还没搬出来,但人被调到了长沙,在长沙成立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他担任主任。“三系”经过了这么多人大量实验以后,袁隆平采用了一个今天很流行的方法,叫作众包。就是我一个人做实验,做不了那么多种,就给更多的人一块儿做,用众包的方式,让“三系”达到了突破。

1973年10月份,“三系”完成。袁隆平培育的二九南一号不育系100%不育,且性状与副本完全一致,100%意味着三系配套完成。袁隆平是三系法的总设计师,但杂交水稻绝非袁隆平一人所为,他也从未把杂交水稻的成就归为一己之功,而是一再强调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在团队的智慧面前,任何天才都显得微不足道。

协作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一个突出体现,尤其是现代科学,一个科研项目往往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多学科,社会多方面的协作和支持才能完成。袁隆平最后讲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他没有贪天之功,他认为这都是大家协作的成果。

协作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一个突出体现,尤其是现代科学,一个科研项目往往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多学科,社会多方面的协作和支持才能完成。袁隆平最后讲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他没有贪天之功,他认为这都是大家协作的成果。

1974年,南优二号第一个实现了大面积推广,这和小实验田是不一样的。在实验田里种的稻子和能在农民的大田里种的稻子,产量呈现台阶式的下降,要克服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能够实现大田的大面积推广就已经是非常厉害了。1974年,南优二号大田推广的平均亩产超过了600公斤,过去都是500斤,甚至300斤这样的产量,现在是600公斤的产量,能养活的人直接就翻了一倍。1974年的大面积推广,代表着闯过了第二关,叫优势组合关。

9.

2004年10月17号,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最好笑的是获奖以后,颁完奖,在美国转机的时候,竟然把这个奖杯给丢了,丢在了美国的行李转盘上。当时美国因为经历过“9·11”事件,所以大家看到一个行李没人认领,紧张得要死,所有警察、防暴的人全来了,来了以后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个包裹,发现竟然是一个世界粮食奖。当时警察和机场的人都很高兴,世界粮食奖的得主来了我们机场。

袁隆平在国际上是享有声望的,包括菲律宾、泰国、美国、澳大利亚这些主要产稻的国家,都曾经请袁隆平去做过支持。袁隆平代表联合国海外工作的时候,日薪能够达到500美金,这是非常高的一个薪水。但是袁隆平从不会因为日薪高就在国外待很长时间,他去了简单指导一下,只要有空,他就立刻回到国内,进行他自己田间地头的研究。

他从来不活在金钱的世界当中。后来的隆平高科,一个用他的名字作为品牌名的上市公司,这里面有他700万股。所以有人给他算账,说袁隆平身价千亿,袁隆平自己就讲身价千亿,但我不知道在哪儿,反正这股票也不让我卖,我也卖不了,他们说我只要一卖,股票就会跌,所以那个钱对我来讲其实没用。

袁隆平一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穿着很便宜的衣服,每天最喜欢的事就是在三亚、长沙的稻田里做科学研究。所以他说,如果你说我是一个富豪的话,那么我是一个心灵的富豪。在2019年,他还获得了***和国勋章,他可以说是一个荣誉之王,但是他依然活得非常简朴。

他不断地探索人类种植粮食的极限,因为在他看来,能够让全世界的人吃饱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中国这么多年来没有出现粮食危机,跟我们在农业科技上的不断进步,是有着非常大关系的。但是对于全世界来讲,粮食问题依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在很多国家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粮食危机。

10.

2021年5月22号,袁老离开了我们,这让我们感到非常难过,也没能够实现我们面对面对谈的愿望。但是我希望大家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了解袁隆平,能够更加珍惜粮食。如果有小朋友听完了这本书之后,愿意学习农业,愿意成为一个农业科研工作者,我觉得这就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

最后我们引用袁隆平先生的一句话,他说:“我还想再活十年,十年后一系法杂交稻肯定能搞成功,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相信他说的话一定会实现,因为除了袁隆平之外,还有大量农业工作者依然奋战在田间地头,奋战在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