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凤凰琴》有感

“凤凰琴”和“刘醒龙”都不是陌生的名词,但我只知道它们和私教有关,直到看到下面这段话我才详细知道它们的名字:

不是那种让人觉得内容和写作手法已经过时,没有阅读必要的作品。它是现实主义的杰作,即使300多年后我才读到它,我仍然会这样认为。

这话说得有点斩钉截铁,出自刘,一个我不太熟悉的女作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好奇。谁知道300年后会发生什么?现在来看看我们的想法。

凤琴出版于1993,可以说是天行者的前身,中篇是最优美的文体比例,血肉亭台恰到好处。的确如刘所说,20多年后再读,依然简洁轻盈,没有与时代的距离感,也没有那一堆旧纸的尘埃。不得不佩服作家深邃的眼光和浑厚的笔力。

在叔叔文教站站长的帮助下,一心想过城市生活的农村青年张英才去了大山里凌洁小学的当代班主任,也就是“民办教师”,准备先吃点苦头,然后叔叔再找机会换个好点的学校。年少天真的他写信举报了凌洁小学扫盲检查中的舞弊行为,让学校失去了先进资格,等着800元修校舍的奖金,因此被孤立,被排挤。为了改变局面,他假装偷偷准备正式考试,余校长等其他三位老师陆续前来打探消息,试图为可能的正式名额做打算。张英才为自己的恶作剧感到后悔,并就他所看到的写了文章,寄给了省政府。结果,凌洁小学获得了3000元的专项资金和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名额。决定将名额分配给俞校长,无记名投票结果为一人一票。原来俞校长也投了他。后来在余校长的恳求下,他把名额给了妻子明爱芬,让她可以安详地死去。最后,大家都坚持要张英才转正。临行前,余校长将凤凰琴送给了他。

神秘的凤凰琴贯穿小说始终。那是舅舅送给明爱芬的礼物,见证了为了转正可以牺牲婚姻和健康的时光。这种荒诞和悲壮,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它确实存在过。历史总是那么沉重,镌刻着一代人的青春和血肉。

民办教师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2000年全部转为公办教师,正式退出讲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民办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直是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力量,峰值达到491,000人。可以说,农村考上的大中专学生,几乎都是被民办教师启蒙的。

亲戚朋友中没有私教,但我听父亲说过,他从私教变成了全职。大人们的表情告诉我,这是一件大喜事,大概没有什么比考上大学更重要的了。我也知道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谁是谁的侄子,谁叔叔的同学在哪个部门当官,没有市里的过硬关系,转正比进大学还难。

我小时候不是城市户口。我在县城读小学和初中。每次报学校都忐忑不安,怕学校不再挣钱。那张粮油凭证上的“商品粮帐户”印章,对我来说,就像天山上的雪莲,唯有它能解渴,疗愁。我羡慕所有有城市户口的同学,哪怕成绩烂到掉渣,也比考了第一名的“黑”光鲜亮丽,甚至责怪父亲自卑无能。我的焦虑源于我和周围同学的不同身份,私教也是如此。他们不是编制,不属于真正的教学团队。即使在农村小学教了几十年书,也只是代课,随时会因为各种原因退休。

人是群居动物,身份是群体社会中每个人存在的取向和坐标。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和他的地位息息相关。高官与囚徒,士人与民工,士兵与百姓,地位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身份,同时也离不开权利与责任。失去身份的人会陷入恐慌和恐惧。为了摆脱极度的不安全感,他们会想尽办法寻找出路。对身份的长期不认可,也会导致动摇、否定、绝望、放弃。知青想尽办法回城,雇工拿到编制,北漂想落户。不同时代的人都在为恢复身份或改变身份而不懈努力。

再热情,也比不过时间。没有一个正当的身份,随时可能被抛弃,被出卖。一个小三,无论得到多少财富和爱情,依然向往妻子的身份,并且不惜为此竭尽全力。妻子是有资格在节假日与他团聚的人,是证件和表格上“配偶”一栏无可争议的占有人,是户口本上孩子的母亲。民办教师转正公职的愿望不亚于小三的妻子。讽刺的是,当年和今天,这种改变被称为“转正”。

成为正式成员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似乎今天的房地产和股票很容易受到改变命运的诱惑。人甚至会失去理智,做出不自然的行为,仿佛回到了最初的状态,比如野生动物为了一块肉而争斗。为了转正,舅舅闪电娶了一个离过两次婚但有个军官叔叔的女人;明爱芬生完孩子三天就去考试,冷水过河卧床多年。邓友梅因为偷山上的树被捕,因为她没有钱送礼物。为了抓紧时间复习,孙让他一生挚爱的的女儿黎姿独自回家,遭遇狼群。就连看似大公无私、毫无怨言、几乎无欲无求的于校长,也因为转正的消息而寝食难安。

小说最后的结局还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总统放不下孩子,孙也放不下他的爱。机会留给了更有前途的年轻一代。张英才将通过这扇门走向广阔的未来,从而过上他曾经向往的城市生活。蔑视命运,坚守本心,是小说的艺术升华。我从未经历过战争或残酷的斗争。不知在现实的无情面前,在雷锋、刘峰也会被质疑的今天,是否还会有如此纯粹的理想,如此高尚的巧合。

刘醒龙说:“民办教师除了对孩子的爱,什么都缺。”在贵州支教的乡村教师梁军和他山里的孩子们,用一首《青苔》告诉了我爱的浩瀚和永恒。这些扎根农村的老师,就像一朵朵小小的苔藓花,用对爱的坚定信念,播种着希望。即使没有阳光,它们也会在风雨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