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和川端康成作品的各自特点
三岛由纪夫文学不同于普通的日本文学。其作品中少有悲凉和女人味,却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带给人精神的震颤和情感的激荡。这正是因为三岛由纪夫经常用一种反叛和冒险的精神来解释相反的概念和思想。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二律背反的公式,如美与恶、爱与丑、优雅与暴力、青春与衰老、诚实与虚伪、希望与幻灭、平衡与毁灭等。,让人感受到三岛无处不在的矛盾。
三岛由纪夫(日本当代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演员)
三岛由纪夫(1925 65438+10月14-1970 65438+10月25),原名平冈龚伟,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他是当代日本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金阁寺》、《明路亭》、《丰海》等。
三岛由纪夫1925出生于东京,6岁进入小学。1938年在学会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瘤胃》。16岁时,他以三岛由纪夫为笔名在一家杂志上连载了中篇小说《怒放的森林》。1944,学苑高级部毕业。由于他成绩优异,皇帝亲自赏给他一块银表。同年5438年6月+10月正式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次年2月应征入伍。然而,由于军医错误的检查,他当天就被送回了老家。1946年6月,三岛在川端康成的推荐下在《人》杂志上发表了小说《烟草》,从此成为文坛。1946,大学毕业后在财政部银监局工作,一年内辞职,此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1949年,小说《蒙面自白》出版,文坛地位确立。1970 165438+10月25日,他写完《天海五十年》第四卷后自杀。
他一生写了21篇小说,80多篇短篇小说,33部戏剧和大量散文。其中,已有10部电影被改编成电影,36部电影被搬上舞台,7部电影获得各类文学奖项。他是当代日本作家中作品被翻译成英语和其他外国语言的人。
创造性特征
作品主题
三岛由纪夫文学不同于普通的日本文学。其作品中少有悲凉和女人味,却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带给人精神的震颤和情感的激荡。这正是因为三岛由纪夫经常用一种反叛和冒险的精神来解释相反的概念和思想。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二律背反的公式,如美与恶、爱与丑、优雅与暴力、青春与衰老、诚实与虚伪、希望与幻灭、平衡与毁灭等。,让人感受到三岛无处不在的矛盾。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神圣的感情之一,也是文学中永恒的创作主题。在三岛的文学世界里,很少有浪漫甜蜜的爱情,更多的是描写爱情中的烦恼、无奈和焦虑。他的作品中有两种爱情,一种是描写华丽奇特的变态爱情,或者继承了日本文学中的男性美和同性恋模式;还是反映现实中乱象的婚外情。另一种是描写理想国里透明纯洁的爱情。在他的作品中,三岛由纪夫通过人物的感受、情感变化和内心独白,展示了二战后人们对功能性快感的卑微和庸俗的追求。从他的文学世界里,他看到了复杂颓废的世界,爱情的变异象征着社会的混乱无序,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爱情;虚无缥缈,理想中的纯洁美好的爱情,寄托了三岛对美好真情的期待。
三岛对战后的日本充满了失望,所谓的文明侵蚀了传统之美。社会的腐败、荒谬、没落,让三岛向其发问,引发深思。被压抑的现实总是压抑着人性,但文明的发展使人的生命本能不断衰退。三岛对人类爱情的描写也是他超越现实主义原则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混乱现实中的变态爱情,还是理想世界中的美好爱情,三岛希望从绝望中追求美好的爱情,从酸败中寻求清新的空气,实现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抗。
艺术特色
三岛非常热衷于对生命的渴望和男性的身体美。他说:“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人类生命的本能当然是持久的。”他把生命、活力、健康作为自己的审美使命,通过形体美来表达。他认为身体比精神更有价值。但与日本其他作家不同,他没有在笔墨中表现女性的美,而是更多地期待男性身体的美,并加以提升和艺术化,形成了他冲突美的一个方面——青春的生命是美好的。
三岛对生活的渴望首先是通过男性出众的身体美表现出来的,强健的体魄是青春活力的体现。三岛认为,男性的美是雕塑性的,男性阳刚之美是活力、进取、奉献的体现。这种思想使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体格健壮的男性。
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充满了青春和活力,同时也充满了死亡。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涉及死亡。死亡意识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无法逃脱的阴影,贯穿了三岛的创作生涯。对三岛来说,死亡并不意味着恐惧,而是美好而令人向往的东西。他的作品中死亡、青春和活力的结合散发出一种诱人而奇特的色彩。独特的死亡意象构成了他怪异美学的一部分。
在《死亡之美》中,三岛认为终极的美是完美男性身体的死亡。他欣赏肉体毁灭的那一刻的美。从《假面告白》中塞巴斯蒂安的殉难之美,到《丰饶海》中阿勋的武士之举,再到三岛对死亡的规劝,无不体现了三岛极其美好的审美观。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学的领军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凭借《雪国》、《古都》、《千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约瑟夫·阿格农之后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1899年6月14出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然后他的姐姐和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旅行了一辈子,抑郁沮丧,渐渐形成了多愁善感,孤僻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和悲伤成为川端康成的文学背景。他一生写了100多部小说,短篇比长篇多。作品抒情,追求生命的崇高美,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的影响。川端康成擅长用意识流写作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写《伊豆舞者》而出名。
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被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学院奖(1952)、荒野文学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中。1953当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荣誉机构艺术院院士,1961年,日本政府“以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感情描绘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创造”,授予他最高奖项——21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的英雄。1957年被西德政府授予“歌德金质奖章”。1960被法国政府授予艺术文化勋章。
1972 06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叼着煤气管自杀了,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早在1962,他就说过:“自杀最好不要留遗书。无声的死亡是无限的活着。”
写作特点
主题
爱情一直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川端康成的大部分作品都描写爱情,但他的爱情主题与传统的爱情主题有很大不同。川端康成不注重爱情的缠绵和欢乐的气氛,也不注重爱情的何去何从和悲剧结局,而是表现了一种淡淡的感伤的爱情。比如《伊豆的舞女》中,“我”和阿勋自始至终都没有向对方倾吐过一个字的好感,而他们对对方的感情却在他们似乎感知到的和没有感知到的之间。这种关系只是一种情分,无法言语。既没有热烈的海誓山盟,也没有销魂。《古都》中,秀男与钱重子、妙子、钱重子、一真、祝隆之间的爱情也是非常纯洁淡泊的,他们之间并没有因为爱情而产生复杂的纠葛。一切的发生和结束都是那么平淡,给人留下无尽的魅力。
死亡也是文学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之一。因为川端康成从小见证了太多的死亡,所以在作品中总是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但是,他描写的死亡与其他作家不同。大多数作家都把死亡当作故事的终点,而川端康成把死亡当作故事的起点。“据统计,第一部全集中有34部作品的前五行中含有死亡或与死亡直接相关的词语,占全集的30%。”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如《白月》、《水月》、《山声》,死亡的信息从一开始就在疾病或暮色的氛围中显露出来。比较独特的是,川端康成认为死亡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所以他在作品中完整地把死亡描绘成一种美的意境。比如雪国叶子的死,就是生命的延续。《千鹤》中太田夫人去世后,菊治和文子都觉得她似乎更漂亮了,真的是美的化身。
虚无和悲观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川端康成自称“受过西方现代文学的洗礼”,他在小说中也表现了悲观和虚无的主题,但他的悲观和虚无与前者有很大不同。西方现代派小说中的虚无和悲观主要表现为价值观的空缺和自我意识的幻灭,而川端康成的虚无和悲观不是基于现实生活条件的荒诞,也不是通过价值观的空缺和自我意识的幻灭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不切实际的悲观表现出来的。
数字
川端康成小说中的人物从群体的角度来看形成了一个小的空间范围,但就人物而言,他们占据了一个大的空间范围。他的大部分小说都是关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生活。他不太注重主角的社会关系,所以很多和主角有关的人物都被作家艺术化地简化了。这样小说中往往形成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使得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变化更加丰富。
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伊豆的舞者》描述了一个20岁的高中生“我”在生活中感到孤独,独自去伊豆旅行。在路上,他遇到了一群行走江湖的艺术家,并与他们同行。他们善良单纯,让我感到温暖,一种初恋在我和那个天真可爱的小舞者之间产生。四天后,当我和那群艺人分手的时候,我压抑的感情早已被化解,我在甜蜜幸福的感觉里,无缘无故地流下了一滴沁人心脾的泪。小说并没有过多解释我的家庭情况和孤独的原因,只是勾勒了那一班艺人的情况,并主要以含蓄的笔墨突出了我和舞者之间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交流过程。小说中的人物是舞蹈演员和学生。《重逢》描写了一对恋人在战后重逢,产生悲喜交集的感情。“水月”形容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应征入伍,战后退伍,不久去世,妻子改嫁,但对前夫仍有依恋。“名人”只有两个字:秀仔名人和大竹。小说虽然“用战争的现实主义描写了棋局的气氛和环境,但主要描写的是人和人生的命运,而不仅仅是棋局。他在下棋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了秀仔名士的美丽心灵”。最典型的是小说《野兽》,主人公被爱人抛弃,与野兽相依为命。通过仔细观察,他觉得他们并不善变,对他们有一种爱,只有一种性格。代表作《雪国》虽然写了岛村、刽子手、驹子、野子等一系列人物,但并没有把重点放在人物的社会关系上。小说只提到了岛村曾经生活过的世界和关注的人,也模糊了驹子和叶子、驹子和行走的人、叶子和行走的人的关系,侧重于驹子形象的刻画。川端康成自己也解释过这一点:“我认为把小马驹和叶子放在两边,比把小马驹和叶子放在两边好。”我对岛村和两边的树叶用了不同的写法,但一个都没看懂。“这既体现了川端康成处理人物群体空间的美学原则,又达到了含蓄丰富的艺术效果,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艺术空白。
总之,川端康成在他的一些主要作品中保持了一贯的抒情、孤独和寂寞的风格。由于省略和简化了许多与主角有关的其他次要人物,腾出了大量的空间来尽情表现主人公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恋人中,男主角大多忧郁、敏感、孤独、多愁善感、略显焦虑,尤其是当主角处于情感危机和精神变异时,更表现出汹涌澎湃的情绪,如《伊豆的舞女》、《雪国》中的岛村、《睡美人》中的富友川口等。他笔下的女主角,如舞女、驹子、叶子、重子、幼仔等,大多温柔美丽,善良多情。他们有细腻的感情和自我牺牲的性格,有的甚至有日本的古雅娴静之美。作者常常赋予它们理想化的色彩。
技能
语言
川端康成对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非常严格。据说他写完一节后,总是反复琢磨,修改后往往会删掉大部分。所以他的文章虽然相当接近口语,但是一点赘言都没有。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描写,与他对所描写对象的细心观察和熟悉程度有着重要的关系。
清新优美的语言也是形成川端康成小说女性美的因素。受传统美的影响,川端康成喜欢用细腻、流畅、平实、优美的语言来描写事件、人物、情感和自然意象。此外,他重视运用传统艺术来表现人物心中的细腻感情,从而形成了抒情的散文风格。可以说,川端康成的每一部小说都是给人美的享受的散文诗。
图像
川端康成小说中使用的意象有镜子、花、梦、雨、彩虹等。这些形象也受到传统作家和现代主义作家的喜爱,但川端康成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
川端康成在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意象是“镜子”。据说日本人把镜子当成“神器”,放在家里的神龛上,用来观赏自己。川端康成认为,镜中的风景和人比现实中的更美,文学就像一面镜子,作家应该有这种感觉。因此,他在许多小说中描写了镜子和镜中的世界,其中最著名的是《雪国》中的“暮光之镜”和“白昼之镜”,两个镜子和镜中人物体,象征着作家想要表达的超现实的虚幻之美。短篇小说《水月》几乎描写了镜子和镜子里的世界。用户借用女主角的话:“镜中的绿树比实物更加茂盛可爱,镜中的白百合比自己更加美丽动人。”很明显,川端康成是想说明镜中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美好。然而,镜中的世界再美好,也是水中月,镜中花,看得见,难寻,象征着美存在于无数幻象造成的瞬间幻觉中。“镜子”意象的运用生动地表达了川端康成小说的虚幻主题。
花也是川端康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现代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也喜欢用花作为意象。花在他作品中的寓意主要与男女主人公的精神活动和爱情变奏有关,而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花主要象征女性的美丽和人物的命运。试看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对“藤花”赞不绝口的寓意:“我认为这种奇异的藤花象征着平安王朝的文化。藤花充满了日本情调,有女性的优雅。想象一下,低垂的藤蔓上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是多么纤细娇嫩。
礼,深情。”因此,川端康成在他的小说中描述了樱花和胡枝子花的各种形式和颜色,以象征日本文化和女性美。更为突出的是,寄生在古都一棵枫树树干上的紫花地丁两株,是多次重复的意象,象征着近在咫尺的钱重子和两姐妹的命运,虽能相见,却始终难以重逢。
雨也是一种意象。《伊豆的舞者》中多次出现的“雨”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缠绵悱恻的感情和纯洁的心灵。《古都》中的“雨”象征着钱重子和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此外,彩虹、火、银河和梦也是象征性的意象。
麻醉精神疗法
川端文学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表现出人文理想主义的精神和现代人的理智与情感,同时引入深层心理分析,融合日本现实主义和东方唯灵论。二是传统自然描写与现代心理描写的融合。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乔伊斯的意识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使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将自然融入人物的意识流中,从而起到“融物与我”的作用,从而展现人物在自然的幌子下的情感世界。三是传统整洁与意识流的跨越式融合。根据现代深层心理学原理,扩大联想和记忆的范围,同时用传统的坚实、严谨、工整的结构来约束,使之保持和谐。这三者的融合使传统得以深化,从而形成了其文学的基本特征。
意识流
在川端康成的实际创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有些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作风格,强调主观感受,热情追求新颖的形式,有些则不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作风格,主要采用简洁明了的绘画手法。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被新心理学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了两部纯模仿的小说——《针与玻璃》和《雾与水晶幻想》。然而后者却半途而废,再也没有写过这样的作品。可见川端康成并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拒绝跟随他人,决心另辟蹊径。所谓新路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方法有机结合的方式。经过长期的探索,他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