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黎明之眼了解多少?

全片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但在一些情节处理上缺乏说服力,“为了讲故事而扭曲情节”的牵强感非常明显。包括放大一些小概率事件:奶奶去看病,医生恰好是孙女;慰安妇安慰后发现对方是弟弟;和美在缅甸避难多年,但一被日本人抓住,日本人其实就很了解她了。

另外,人物塑造太不完整,甚至自相矛盾。比如影片中的日本慰安妇(我把她当成皮条客的角色)会主动勾引男人,享受性爱。她和自己的亲哥哥发生关系时也是风骚的,但是当她发现对方的身份后,居然说接受不了,甚至和自己的哥哥去了酒泉。这是一个荡妇,你为什么把她塑造成一个贞洁豪迈的女人?

另外,在被强征慰安妇的过程中,和美很坚强。她鼓励她的姐妹们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希望。但是当她的孙女后来说不了解自己的慰安妇身份时,她其实并没有去更广阔的世界,包括审判。正义,不是为了继续她毫无争议的“事业”,而是为了跳河。这种性格是脆弱还是坚强?在给孙女解释的过程中,和美曾经说过,死是没有办法的。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抛弃“求生、揭露日军罪行”的动机,那就太简单了,求死。

另外,差距也很大。第一,电影必须有前传。在这部影片中,和美和黄子谦似乎暗恋了很久,观众会觉得他们错过了很多日常生活。不然子谦怎么可能一上来就用生命保护这个日本记者,哪怕是名记?这个时候他应该不知道梅是中国人。两人一度同房后,立刻就是生女儿的一幕。这个穿越尺度好像有点大。在我看来,淡化支线是对的,但如果观众稀里糊涂,这样的疏漏就需要研究了。另外,1945年8月5日,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的几十年,根本没有梅和黄子谦的消息。当日本得知战败的消息后想除掉慰安妇,于是用机枪向慰安妇射击,倒地而死,所有的记忆也就结束了。当观众想知道梅是如何受伤,又是如何获救的细节时,记忆部分已经告一段落。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在把握整体节奏上,也有拖沓感。

影片除了程佩佩和曾江这些老骨头,全是年轻的面孔。不得不说,演技再一次让人发挥,实际声音也总是让人有舞台剧的错觉。程佩佩反女性身份,变得擅长挣扎纠结的内心剧。然而,曾江,这一次,在判断力方面要差很多,尤其是在多年后与和美重逢的一幕。本来应该是情绪爆发的高点,但他除了唱一首歌,并没有表现出久别重逢的感觉,很平淡地对和美说“你过来,我有话跟你说”。这种平淡的反应,并不是刻意压抑的根深蒂固的向往,而是太过疏离和超脱,与期望和现实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