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介绍一下侯文勇?
据说侯文勇是台湾省作家中的周杰伦!大陆读者对他了解不多。最近,随着他的两部小说《白塔》和《危险心灵》的出版,我们终于可以一窥这位台湾省最受欢迎的男作家的真实面目。
侯文勇作为台湾省很多年轻人的偶像,一方面拥有台大医学博士、副教授、主治医师的头衔,是不折不扣的社会精英;另一方面,他是一个浪漫、聪明、博学的著名作家。这两部新推出的作品是他近年来的转型作品。他们一改“侯式”的幽默轻松,犀利剖析台湾省社会存在的医疗制度、教育问题,使侯文用成为台湾省最畅销的作家。
《白塔》出版于1999,今年改编成电视剧,由《流星花园》原班人马制作。是言承旭扮演了主角苏怡华。很多人认为苏一华医生的形象有侯文勇本人的影子,侯文勇是在自嘲。现实中的他“没有我故事里的人物那么有型”,但“苏一华当然有我的烙印(而且大部分是弱点)。不仅是苏怡华,还有辛,还有邱晴城(他们的长处,短处,甚至更多的盲点)也是我自己内心的一部分。”
2003年完成的《危险心灵》,讲述了一个初三少年英雄的故事,脱离了侯文勇熟悉的医院环境。这是属于别人的故事吗?但是,当我们打开页面,当我们一次次和小杰一起面对来自老师、家长、学校、社会的压力,一次次感到失落和无助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还是年轻的侯文勇——和很多孩子一样,侯文勇从小就有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有才华的作家。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小学生侯文勇“出版”了自己的刊物《儿童世界》,从主编、采访、写作到印刷装订。《儿童世界》一直热卖到第三期。直到有一天,年级老师在看完整本书《儿童世界》后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做点更有用的事情呢?”初中的侯文勇成绩不错,但他更喜欢看课外书,想创办社团。父亲严厉地反对说,他应该像其他孩子一样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并以适当的方式做作业。老师们也不停地讲以前搞社团和出版物的学长是如何荒废学业,考不上大学,绝望的故事。
生活只是一种妥协?年轻的侯文勇迷茫又妥协。他潜心学习,考入台大,成为一名医生,并进入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一名高级麻醉师,实现了父母和老师的梦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生活只是一种妥协。侯文勇活在别人的梦里,却始终感受不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工作之余,他埋头写作,第一部小说《淘气的故事集》出版于1990。一年后,散文集《亲爱的妻子》问世。机智温柔的话语在城市青年男女中很受欢迎,让“侯文勇”一夜走红。此后,《大城市小事》、《离岛医生》相继出版...侯文勇博士终于成为了一名作家。
生活不能总是妥协。在医生和作家两个身份之间纠结,侯文勇总有一种上不了天下不了地的感觉。他不停地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1997,侯文勇做出了新的选择,辞职回家专心创作。写作真的能算职业吗?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侯文勇却很开心:“人生苦短,我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还是成长就意味着失去?“没有了博士侯文勇,作家侯文勇并没有像人们担心的那样才华横溢,而是能够专心设计长篇作品。几年后,他的小说《白塔》和《危险的心灵》相继出版,不仅畅销,而且因内容深刻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危险心灵》中,15岁的小杰是在一个性的年份里长大的。现实生活中,侯文勇过了十几年才真正成熟。正如他在《我的天才梦》中所说:“一个人一生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无非是找到自己,勇敢地成为自己。”
一直有很多人在讨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但是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写成一本书,还是很少见的。你是怎么想到写《危险心灵》这样的书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孩子越来越大,我震惊地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文化正在制约着孩子的青春和成长,几十年来都没有太大的改变。无论是再次和自己的青春对话,还是为了孩子给社会一个声音,这些感受都让我觉得很迫切,觉得自己好像要有所作为。所以我决定开始写这部小说。
有没有家长、老师甚至专家质疑过这本书讲的故事?
我自己也没有定论,但是读者看完小说后有各种各样的信念和疑惑。我一点都不介意这些不同的意见,甚至私底下希望能听到更多的声音,让我们有更多的讨论,甚至改变。
有人把这本书定义为“青春校园小说”。你怎么想呢?这就是全部意思吗?
希望除了这些,还能更叛逆一点,更挑衅一点,不那么驯服一点。
通过这本书,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或者想让读者感受什么?
重新成为一个孩子,唤起和感受孩子曾经拥有的好奇、真诚和感动。甚至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为其他孩子,或者你内心的孩子做点什么。
很多人喜欢以长辈的身份看待和评价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你却把故事描述成一个孩子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变化。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孩子是自己成长的主人。他们首先要成长为自己,然后才是社会的期望。如果不是这个叙事角度和视野,我也不会开始写这个故事。
书中的故事可以说有些离奇复杂,从个人行为到社会行为。你觉得一个孩子的挣扎真的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吗?
10多年前台湾省的教改大游行,确实有10万人在凯达格兰大道前抗议的水平。然而,这些年来,随着许多抗议,教育改革的话题被讨论得更多了,这样的机会似乎不太可能。
正因为现实世界不可能,但是孩子的问题又那么迫切,小说就应该写。所以这部小说乍一看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但乍一看又变成了超现实主义的扭曲和荒诞。甚至在结尾的时候,我违反了很多我非常了解的小说基本规则,但是没办法。如果现实世界有那么多问题和情绪,谁说小说世界的规则不能无视和打破?
小杰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是对的,最后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质疑,就一直在想“你想说什么?”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是不是可以说孩子的思想和行动还很脆弱?
我一直觉得人生中好问题远比好答案重要。为什么不质疑呢?你在说什么呀如果我们相信的是错的呢...这些都是形成强大思维和能力的必经过程。相比之下,很多时候,我觉得小杰甚至比我们很多人都勇敢。
有人说,所有的成年人都曾经是孩子。在你看来,所有的孩子最终都会成为成年人吗?
从医学角度来说,确实如此。但我没那么悲观。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每个成年人都可以被变回小孩子吧?这是文学如此迷人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认为你在这种变化和不变中留下了什么?你失去了什么?
失去了好奇、向往、真诚、关心、失落……甚至失去了失去的东西的记忆。
侯文勇
台湾省嘉义县,国立台湾大学医学博士。现为全职作家,兼任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副教授,万芳医院及台大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出版的作品有《淘气的故事》、《我亲爱的妻子》、《一座小城》、《大医院的医生》、《乌市的医生》、《尚道的医生》、《白塔》、《快乐三国》、《我的天才梦》、《天意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