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戴的帽子
清代瓜皮帽来源于明代六合统帽,又称小帽、便帽、秋帽。
特点:瓜形圆顶,下有帽檐,红色天鹅绒顶,有的衬有帽胎。帽子胎有软胎和硬胎两种。硬胎是用马尾辫和藤条、竹丝做成的。这顶帽子的帽檐是用织锦做的,帽顶后面挂着一条红丝带。清朝中期,帽子上绣着拧成一团的金线,用珍珠和玉石装饰。瓜皮帽的款式也有细微的变化。帽顶叫“盔衬”,皮草帽檐叫“困秋”,浅缺的叫“兔窝”,柔软可折叠的轮胎叫“军机六折”。到了清朝末年,帽顶的结小如豆角,结青,帽檐重叠好几层,有的多达七八层。
风格:
清代冬春瓜皮帽的材质为缎,夏秋多为场纱,以黑色为色,夹以红色,以红金或石青织锦为边,供富人使用。有些讲究点的人,在颜色和纹饰上也是与袍服搭配着穿,正如当时的《竹枝词》所说:“瓜皮帽到时候新,金锦边窄平。”这种小帽的款式很多。清初年虽仍以六瓣制作,但已不同于平顶、尖顶、硬胎、软胎。
平顶大部分被制成硬轮胎,内衬硬纸板和棉花。尖塔多是软胎,方便你。不穿的时候可以折起来放进口袋,就是“军机六折”。帽子也有“结”,俗称“算盘结”,用红色或黑色的丝毛制成,缺了就是黑色或白色。结的大小也随时变化。一度提倡樱桃式总结,后来大结流行。清末用珊瑚、水晶、珠子代替种子,种子小如豆,重如蓝。戴西施把帽子斜向前面,半遮着前额。到宣彤的时候,有七八个重叠的帽檐之多。
为了区分帽子和被戴的帽子,要在帽沿的下部贴一个明显的“标志”,如方形的装饰物,称为“帽子是直的”或“帽子是准确的”。帽子的材质取决于佩戴者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贵族或富人可以用珍珠、珠宝、玛瑙、祖母绿、珊瑚、猫眼等贵重宝石做帽子,更有甚者用毕夏首饰来炫耀自己的富贵荣华。一般人也可以用燃烧篮、喂食器(玻璃)、小块银等。作为帽子。当时的年轻人,尤其是八旗的年轻人,常常为了美观,在疙瘩上挂一条一尺多长的红丝线做成的红缨,称为“红丝带”。
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中,作者写道,安公子回家,换上“一顶镶金边栏杆上有平金的蓝帽,头后垂着长长的红流苏”。可见这种帽子的款式在当时还是相当流行和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