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是谁
晋朝辰光(时候)有个女子,她的名字叫祝英台,家就住在离张渚七、八里路的祝家庄,就是现今的祝陵村。她的老子(父亲)叫祝公远,家里的铜钱多得不得了,是户大财主。祝公远连养八胎都是丫头(女孩),老公婆(夫妻)两个急佬了(着急) 那辰光女伲(女儿)勿好继承家当,一定要伢伲才好继承。到快要养第九胎的辰光,公婆两个就商量:这一个勿管他是丫头还是伢伲,总归当他伢伲养。一养下来还是个丫头,就骗人家讲"养了伢伲了",同真的养了伢伲一样办酒做三朝,闹热飞番。眼睛一眨,祝英台已养到七、八岁了,有人家上门来做媒了 古辰光摇篮里也攀亲。祝员外心里头想,自家也是女伲,哪样(怎么)好弄(娶)媳妇呐?总是回头人家:"早来,早来,我家要等小佬(小孩)大大看。"
亲事好推,念书就不好推了。祝员外就请个私垫先生到家里来教,村上要念书的小佬也同祝英台在一书房念书。
前村有个梁家村,村里有一家人家姓梁,小佬叫梁山伯,也在祝家念书,正好同祝英台坐一台(桌)子。梁山伯念书聪明佬,英台背书到背勿出的辰光,梁山伯总帮她的忙。在一起念了几年书,到十几岁了,要赶考了,祝英台的娘老子无论哪样勿肯给她去考?祝英台自己心里头也有数佬,就同梁山伯讲:"我身体勿好,你去考吧?"
梁山伯一考考取了秀才,一家来就去望祝英台:"师弟哎,你要是一同去考的话,一定也会考取佬,你的学问比我好。"英台听了笑笑没有做声。她看看山伯人才出众,心里早就有了爱慕的心思,就当面同山伯讲:"到了今朝,也勿瞒你了,我是女儿身。"梁山伯一听吓了一跳:"你不要开玩笑,哪会是个女儿身呐!"英台说:"我家老子叫我一直装伢伲家,要我继承家当得。"又讲:"等我娘老子百年之后,我们再结成夫妻。"梁山伯讲:"你会这样,我总归等你好了。"
祝英台和梁山伯私约姻缘之后,两个人的行动再当心点,也总归同原来勿点一样,辰光一长,就给旁人看出苗头来了。要晓得,古辰光女扮男装是犯法佬,所谓阴阳颠倒,有乱纲常之罪,这可急坏了祝员外,怕人家去告发,哪样办呐
离开祝家村十来里路,有个马家村,村上有个做大官的人,是太守。马太守的伢伲叫马文才,他也认识祝英台,一晓得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娘家(姑娘),就要他老子托媒人到祝家来说亲。祝员外听说是马太守家来说亲,真是求之不得的心花也开了,一来么马文才的老子是大官,有财有势;二来么也不怕人家告发了,就满口答应了。
祝英台一晓得这桩事体,急得勿得了,我同山伯是有誓约的,等娘老子百年之后,要结成夫妻,白头到老,这个哪样办呐?便私下同山伯商量,山伯也一无办法。英台就搭(对)山伯讲:"现在看起来,我俩活着做勿成夫妻了,如若我要活下去,马家一定要娶,我当然死也勿会肯到马家去的。"山伯讲:"我俩虽然勿同生·宁愿同死,来生再结夫妻吧!"村旁有一顶木桥,英台和山伯就跑到桥头痛哭,哭到伤心的辰光,两个人就紧抱着往涧河潭潭里一跳,泛起一阵白浪。
祝公远同马太守都是要面子的人。自己的女伲同伢伲出这种丑事,哪样讲法呐,还是马太守的主意多,他就造言梁山伯和祝英台原来是天上的仙童玉女,犯了天条,玉皇大帝罚他们下凡要七世勿团圆,这次还是头一次勿团圆呐。
梁祝传说流传了一千六百多年。在流传中,各传播地经常会加入当地的内容,使故事更为丰满,更贴近民众,加上初期记载极少,因此,关于祝英台的籍贯,就各有所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在现存可考的记载中,最早涉及祝英台籍贯的是江苏宜兴。南齐的《善卷寺记》(作于483-493间),记录了齐武帝收赎祝英台故宅建造善卷寺的事件。当时,《善卷寺记》作为建寺时的重要碑刻,一直保存在善卷寺内。唐司空李蠙中进士前,曾在善权寺(避齐东昏侯讳改“卷”为“权”)修读,看到过《善卷寺记》碑。到了咸通八年(867),李蠙上奏懿宗皇帝,要求以自己的俸禄收赎重建善权寺。当年,他作诗一首题于善权寺石壁,其诗序称:“常州离墨山善权寺,始自齐武帝赎祝英台产之所建,至会昌以例毁废。唐咸通八年,凤翔节度使李蠙闻奏天廷,自舍俸资重新建立”。李蠙的这一记载,是我国现存梁祝早期记载之一,同时也是《善卷寺记》关于齐武帝收赎祝英台故宅建寺的有力佐证;南宋丞相周必大《泛舟录》(1167)在记到善卷寺时也说: “按,旧碑,寺本齐武帝赎祝英台庄所置”;薛季宣《游祝陵善权洞》(1170左右)云:“寺故祝英台宅”;《咸淳毘陵志》(1268)则称:“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明冯梦龙在《古今小说》第28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称:“又有个女子,叫做祝英台,常州义兴(即宜兴,宋避赵光义讳改。义兴属常州)人氏”,明确指出祝英台是宜兴人。清《仙踪记略》亦称“国山祝英台(善卷晋时属义兴郡国山县)”。自宋至清,有9部史志、12部古籍,都有宜兴祝英台故宅的记载。其中,《咸淳毘陵志》的编纂者史能之经过考证后,还得出了“意必有人第”即历史上必有祝英台其人其宅的结论。
祝英台籍贯为浙江上虞的说法,流传最广。此说最早见于宋李茂诚根据传说写的《义忠王庙记》(1107)。该记有两处提到上虞,一处说梁山伯外出游学,遇到祝英台,问他从哪里来,祝回答说“上虞之乡”;另一处说梁祝同学三年,英台思亲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此说宁波宋元史志中并无记载,直到明嘉靖《宁波府志》(1560)与清雍正的《宁波府志》(1729),才分别在“遗事”与“逸事”栏中记载了流传的梁祝故事,说到梁山伯学归后,“访之上虞”。而清康熙、咸丰与光绪三部《鄞县志》则收入了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说到祝英台是上虞人。自从嘉靖《宁波府志》记载梁祝传说后,古籍中关于上虞祝英台的记载也渐渐多了起来,***有8部之多。如明朱孟震的《浣水续谈》称梁山伯“与上虞祝英台同学,祝先归,梁后过上虞访之”;清谈迁《枣林外索》称:梁祝同学后,山伯“访之上虞”,并注曰引自《宁波府志》。但是,在浙江上虞的县志中,记载却很晚,直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才引《宁波府志》而在“轶事”中记入。在戏剧与曲艺中,祝英台是上虞人的说法,主要是建国以后。因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宁波滩簧《梁山伯祝英台》还称祝英台是慈溪人。而建国后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川剧《柳荫记》、秦腔《梁山伯与祝英台》、豫剧《梁祝情》等则都说祝英台是上虞人了。特别是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播,影响极大,在国内基本上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清乾隆年间的翟灏,在《通俗编?卷三十七?故事》(1751)中,有引晚唐《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之说,但国内众多学者查阅多部《宣室志》传本,均无梁祝记载.故此说现已基本否定,连许多宁波学者也不再提及。
山东济宁有明正德十一年(1516)梁祝墓碑一块,称祝英台为邹县九曲村人。但该碑又说,出处不详,是根据传说记载的。
甘肃清康熙、乾隆《清水县志》称,祝英台与梁山伯同为五代梁时清水人.但乾隆志又说“事出小说,莫详真伪”。
河南也有梁祝是汝南人的说法,此说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 1930年, 《民俗周刊》刊登了沅君女士流传在河南的《祝英台的歌》;1932年,她又采访了当地的民间文艺与传说,并对传说中的遗存进行考察,根据明代以后的戏曲资料,认定梁祝的家乡是汝南马乡镇。但祝英台不姓祝而姓朱,而祝庄乃是朱庄。有学者则称,国内的梁姓与祝姓,河南均有端发,晋因八王之乱,迁至江南。但笔者查康熙《汝阳县志》、民国《汝南县志》,并无梁祝记载。
另外,曲艺与戏曲中祝英台又有多处籍贯。曲艺中如清乾隆弹词《新编东调大双蝴蝶》称祝英台祖籍越国会稽,居吴国平江;而同时期的弹词《新编金蝴蝶传》则称祝英台是越州杏花村人;光绪年间的说唱《双仙宝卷》也说英台是越州杏花村人;但同一时期的鼓词《柳荫记》则又说祝英台是苏州白沙冈人;清末木鱼书《牡丹记》则说祝英台是越州东大路人等。戏曲中祝英台的籍贯也很多,如黄梅戏称祝为湖北嘉鱼人,晋剧称梁祝均为山西蒲州人,闽腔称英台为宁波府吴山县人,侗戏则称祝是越州府湖州县人,广西彩调剧称英台家住峨嵋祝家庄等等,但这些都是流变的传说或文人、艺人的创作加工,史志中都是没有记载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祝英台是江苏宜兴人的可能性最大。一是记载最早,比其它地方的记载要早六百年以上;二是其记载并非源于传说,而是源于歌颂齐武帝创建善卷寺的功德,应当较为可靠。其它地方,不仅记载的时间较晚,而且都源于传说,特别是有的地方,史志与古籍均无记载,更无法查证,因此,可信度相对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