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童话的整合艺术
1764年,霍勒斯·沃波尔将哥特的概念引入小说。哥特被引入小说,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词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奇怪的面貌,还因为日耳曼人传播的民间传说成为中世纪浪漫故事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小说大多带有中世纪荒野废墟的神秘色彩,情节恐怖悬疑,揭露了那些不为人知的罪恶,不可言说的情节,令人发指的暴力。在随后的几百年里,英美文学中的许多优秀作品都争相融入哥特小说的写作手法。他们将哥特与现实中的谴责和道德探索结合起来,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坡的《黑猫》,王尔德的《坎特威尔的鬼魂》,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英国著名美学家埃德蒙·伯克认为,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那些雷雨交加的不眠之夜,烟熏火燎的乡村荒野,荆棘丛生的断壁残垣,都让人感到恐惧,感到宁静无法带来的灵魂悸动。这些场景引发的善恶之争,加剧了人们内心的躁动。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哥特小说的主题就是神与魔的战斗,光明与黑暗的碰撞。
哥特风格运用到电影中,又被导演再次改造,即夸大阴森的视觉冲击,弱化主题挖掘。蒂姆·伯顿是电影导演中哥特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剪刀手爱德华》、《蝙蝠侠》、《不眠谷》都充满了黑暗邪恶的美感。约翰尼·德普苍白的脸就像吸血鬼伯爵感人的形象和忧郁的眼睛,这也感动了千千成千上万的观众,开始接受这种另类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