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是高三学生,突然不上学了,害怕面对高考,沉迷游戏。这两个原因应该都存在。作为一个母亲,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

本人未婚,所以家庭教育经验不多。

但几年前,我也是个让父母头疼的“臭小子”,沉迷游戏。

虽然我还没想到遇到这样的儿子该怎么劝你,但我可以从自己的感受说几句,帮助你了解你儿子可能的心理状况。

不知道学校和你的家庭在高考上给你的孩子施加了什么样的要求和压力。压力本质上不一定是强制要求,也许只是你的期待和老师的眼光。我想这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忽略的。

大学的时候,我看了一些心理学的书,试图研究我当时的内心世界。我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高三的青少年正处于寻求认同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并不全面,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正确评价自己。这个时期的孩子大多是通过外界的反应和评价不自觉地认识自己,就像一个孩子试图通过照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样子。

但是,有一个问题。镜子不公平,不公正,不客观。作为镜子的父母、老师、邻居、同学往往是主观的,所以他们反馈给孩子的信息往往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试想一下,如果镜子上有一些污渍,而你的孩子无法理解这个污渍其实是镜子的,而不是自己的。当他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形象上的丑陋污点时,很容易认为自己身上也有这样的污点。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如果孩子在镜子里看到其他同龄人,又恰好把他们映得很亮,很容易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产生自卑和压力,同时会更注重追求镜中自己的完美,而忽略镜外的真实的自己。

这个例子我想表达的是,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况,你,你孩子的老师,你孩子身边的人的言行都会对你孩子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高考来说,高考其实并不可怕,只是一场考试而已。如果你没有读完两本书,你可以成为一个成功者。如果你考试不及格,你可以复读。人生几十年,多读一年书,在很多成年人眼里是一件幸福的事。也许你和孩子的老师,作为过来人,可以理解这一点,但是在你的心里,这种言论绝对不应该对孩子说。对于习惯了被督促被要求的中国教育来说,高考意味着一切。所以很多家长不经意间透露出对不起我们多年的养育之恩……隔壁老王昨天才问我你高考准备的怎么样(言外之意是你考不好我都没脸见人)……你看XXX多优秀(言外之意是你不如他们)……等等。不要低估这些影响。即使孩子没有清楚地理解这些含义,他仍然会感觉到它们,并成为他在镜子中形象的一部分。

于是原本的升学考试变成了家族荣誉,关系到荣辱兴衰,甚至严重到成为孩子人生成败的分水岭。17,8岁,谁能承受这样的压力,连一个成年人都不一定能承受。有人可能会说,我只是苦口婆心地劝他学习,没有表情,还嘘寒问暖,怎么就成了给孩子压力了。我觉得刚才也是这个意思。说者对听者不感兴趣,孩子也不是傻子。在这个年龄,他有理解和拓展思维的能力。你认为很简单的一句话,孩子会跟着心里分析,而分析的结果是你无法控制的。一个简单的例子,隔壁有人问你高考的事。可能你今天只是偶然看到这个。你可能想表达的是,大家都关心你,想让孩子感受到关心,但孩子不这么想:哦,有人问我高考的事,甚至他还看了我的高考成绩。如果我考得不好,我会羞于让外人知道,我的父母也会受到影响。嗯,这么一分析,简单的一句话立马变成了巨大的压力,关系到家族名誉的压力。

知道了压力的来源,就明白了逃避高考和学习的根源。

孩子之前积累的分析出来的潜台词,会在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现。学校教孩子在遇到错题时,分析错误的解题思路,找到知识的盲点,加强记忆。这东西不用教。每个人都知道做一次,每个人都懂。难点就在于此。当你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的时候,很少有人能专注于话题本身。首先出现的一定是我在这么简单的问题上犯了一个错误。多么愚蠢!

觉得这很傻很幼稚?这句话的心理过程是:这道题属于高考简单题——那些聪明的好学生都能做对——聪明的学生是对的,我是错的,所以我是聪明的反面,我是傻逼!

更可怕的是后来。从这种想法出发,孩子会一直走下去:我这么笨,到了高考,我可能还是错了——如果我错了,我会高考失利——我会在考试中丢脸——我父母会丢脸——我对不起他们多年的养育之恩——这辈子就毁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但这一心路历程往往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连孩子自己都难以意识到这一系列

下次留下恐惧。

积少成多。终于有一天,这已经成了条件反射。做错题的时候不需要害怕。任何和高考有关的事情,都会直接提取孩子内心深处的恐惧。面对这种可怕的恐惧,不成熟的孩子会不知所措,只想转身逃跑。这种恐惧是莫名其妙的,连小孩子都不明白为什么,但它确实是在我之前说的基础上进化积累的。

游戏成瘾是大多数孩子,尤其是男孩,在这个年龄面对恐惧时的选择。

为什么?

这个游戏有几个特点:

1,玩家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扮演角色。可恶的游戏公司不白吃。这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相同的元素,如空间、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金银铜铁、社会关系、成就、目标、群体、合作、敌意等。基本上这样的游戏中的虚拟世界可以带来非常逼真的体验。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简直可以成为一种真实的世界观。

2,游戏没有不可挽回的失败,死后还能复活。如果一个角色不能再玩了,你可以造一个新的再玩。这和现实很不一样,尤其是在家长和老师强调所谓高考努力就业的重要性之后,孩子有压力,有恐惧。他们最希望的是生活在一个失败不是特别重要的世界里。(其实在我们的世界里,除了少数极端的行为,大部分的失败都是可以接受的、可以挽回的、可以重复的,何况是一次高考),所以游戏正好迎合了他们减少失败压力的期望。

3,游戏带来的成就感。成就感是很珍贵的东西,可以解决很多孩子的问题。在游戏中,并不都是新鲜刺激的。有时候为了升级,你要把同一个怪物杀上千遍,这远比做题无聊,但为什么孩子还能坚持?

一个是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简单直接的方法。为了升级目标,可以打死1万头野猪来升级。多么明确的目标和易于操作的计划~ ~

学习呢?目标很明确(这下一个分析),但是计划呢?做一万题能过高考吗?教辅书的老师和家长一再表示,想找一种学习方法。这是空话。老师可能没时间,书可能没个性化。但是作为父母,你要跟着孩子学习一种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让他知道按照这个方法做就行了。只要你做到这一点,你一定会考得很好。

二是达成目标的成就感。杀一万头野猪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但是杀一头野猪的时候,华丽的技能,帅气的角色动作,征服野生动物的快感,都是一种成就感,很直观。虽然每次看野猪都有点无聊,但是这种成就感和野猪无关。而且不杀也没关系,快速杀下一个也能获得成就感。

相反,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更多挫折,我相信没有人会沉迷于游戏。

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做题的时候,他们想的都是做对。他们觉得自己很聪明,他们刚才的解决方案就像神来之笔。这种征服是一种成就感。当他们做不到或者做错的时候,他们希望尽快明白,争取下次遇到时“报仇”,然后在解决的问题面前炫耀。这也是一种成就感。

当然这个过程很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你得承认,玩游戏确实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游戏能给孩子带来快乐,让孩子得到满足。不要提游戏浪费时间的坏处。你知道游戏是你孩子目前最喜欢的东西。如果你喜欢的东西被反驳为不值钱,你会开心吗?所以尽量不提游戏的缺点(虽然缺点很多)。承认这一点是你获得孩子信任的重要一步。当孩子认为你也对他喜欢的东西感兴趣时,他的逆反心理会降到最低点。

然后尽量不要让孩子知道你的意图,尽量建立一种让孩子在游戏之外获得成就感的方式。比如表扬,比如奖励。关键是不能刻意做作。影射的游戏无非就是念高的想法。记得我之前说过的吗?这种想法逃不过孩子无微不至的内心,你需要发自内心的表扬你觉得好的行为。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来看,你的表扬是孩子的成就感,是他自我认同的重要来源。当他在生活中不断被夸奖的时候,他会慢慢发现自己在你的镜子里做着这些事情,他看起来也不错,所以他自己也会喜欢这些事情。

但是,这个时候,孩子对学习和高考的恐惧依然存在。这个时候,你需要摆正心态。你要相信高考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管高考成败,妈妈还是你妈,你嘴里的菜还是一样的味道,邻居家的某某还是会偶尔给你一袋薯片,不管高考成败,天还是蓝的,风还是清爽的,路边的姑娘还是漂亮的...当孩子认为高考对自己的人生并不是一个大的改变,高考前后的生活还是一样的时候,恐惧心理就会逐渐消失,从而真正坦然面对高考。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只会适得其反。这不会影响孩子复习高考的热情。记住还有成就感这样的法宝,挖掘高考能给孩子带来的成就感。

写了很多,很乱。不知道为什么一个问题打了那么多字却没有奖励。可能是我妈想到我高考的时候伤心欲绝,所以当我看到作为母亲的你面临这样的问题时,我忍不住想尽办法提供一些帮助。以上言论我和很多高中生聊过,感觉都在心里。毕竟我也经历过,深刻反思过自己当初的心路历程,所以这些少年幼小而倔强的内心应该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我希望你能从心平气和、不带任何批评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开始,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承认他执着的事情来重获他的信任,然后不断地表扬和奖励他任何一个小小的正确行为,让他把成就感转移到你想让他做的事情上;别忘了淡化高考的重要性。消除对高考的恐惧就靠你了!不断巩固这些,相信用不了多久,你的孩子就会焕然一新。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面对大事淡定的孩子,绝对不是他自己。身后一定有一个担心孩子的母亲,不露痕迹地悄悄引导着孩子。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