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有心却不知。

“曾经慢”——穆欣

记得早些时候我十几岁的时候?

大家都是真心实意的

说一句话就是一句话。

陈清火车站

长长的街道漆黑一片,空无一人。

卖豆浆的小店热气腾腾。

过去,太阳的颜色变化很慢。

汽车、马匹和邮件都很慢。

一生只爱一个人。

这些锁以前也很好看。

关键是精致时尚。

锁了就明白了。

我第一次知道穆欣的名字,是在网上流传的一首歌《曾经慢》。然后我从画家陈丹青的文章里看到了穆欣。因为我特别喜欢陈丹青先生的表述,看了他推荐穆欣的文字后,我去看了穆欣先生的作品。读完《文学回忆录》,我才真正理解陈丹青对穆欣的敬仰。

穆欣(1927二月14-2011二月21),原名扬中,本名穆欣,笔名穆欣,诗人、作家、画家。1927出生于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1982定居纽约。2011 65438+2月21凌晨3点,穆欣在家乡浙江乌镇去世,享年84岁。穆欣是陈丹青的导师。

穆欣的一生是传奇的——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到他的家乡。84年,我总是一个人,只有文艺陪伴着我。他的一生架起了中国从文革前到今天的文艺桥梁。他的艺术活跃于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中。

穆欣一生多才多艺,擅长诗歌、散文、小说、文学理论、戏剧和音乐。穆欣先生的追随者和崇拜者做了很多,说了很多。我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评价穆欣先生,只是表达我自己的喜欢和感受。

我对穆欣的作品一见钟情。我的内心震撼如闪电,和我以前看过的所有文学作品都不一样。通读全书,真的很“惊艳”。字怎么能写成这样?穆欣的文章不可能是别人写的,因为穆欣从来没有想过要写别人的文章。

从六月份开始,我花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我一边翻看着,一边不停地搜索、查询,这才一知半解、懵懵懂懂、吞吞吐吐地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从来没有像文学回忆录那样粗糙,读起来如此缓慢。

很多地方看不懂一个当代文学作家的白话作品!不懂!真的无语了,我不禁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我无话可说...只向穆欣先生致敬。他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资深的文学鉴赏家。他引导我们看到整个世界文学的美。面对这样的智者,我很高兴看到这本书。

穆欣在纽约给流浪国外的中国艺术家们做了一次“世界文学史”的讲座。陈丹青先生把穆欣八十多万字的《文学回忆录》和65,438+0,989到65,438+0,994的讲稿如此隆重地呈现出来,以至于在我们熟悉了穆欣的文学作品之后,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了穆欣先生博大壮丽的文学境界。

陈丹青说,“他对文学的热爱已经到了罪恶的地步,和他的罪恶一样孤立。”。这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这么多作家逐渐聚集在周围,照亮照亮他们的人。

从先秦到唐宋,从明清到五四。从诗经到戏曲,从小说到哲学。从陶渊明到莎士比亚,从古希腊到波斯文学,从文艺复兴到魔幻现实主义...上下五千年,贯穿亚非欧。无数圣贤哲人,名师,侃侃先生谈之,仿佛风轻云淡。字里行间,含蓄有趣,透彻理性,熠熠生辉。

唐是正装,宋是便衣,袁是背心加裤衩。比起美食,唐诗是鸡鸭蹄,宋词是热炒冷盆,元曲是路边摊的豆腐脑和脆麻花。李白是男中音,杜甫是男低音。李白飘逸俊朗,天马行空,怒浪归浪。杜甫作曲庄肃,号角彻夜响,满天月光。红楼梦里的诗就像水生植物。拿出水就不好了。把它放在水里,看起来不错。

除了印象深刻,我印象深刻。我不知道什么是学古鉴今,什么是学东学西。我所听过、读过、浏览过的书和作者,充其量不过是王先生书中提到的九毛。在如此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我是多么渺小和卑微,在穆欣先生面前我只能仰视和仰望。

之后,我读了《哥伦比亚的反思》、《穆欣逝世三周年特刊》、《简简单单的鞋子之旅》、《琼·梅卡随笔》、《穆欣谈穆欣:一部文学回忆录的补充》、《鱼与美的盛宴》。穆欣的知识量惊人。他讲课的时候,就是在挖掘自己的知识金矿,无论古今中外,都能挖出点东西来。

行动一定要真诚,受了影响就不开心。文字的简洁来自内心的真诚。穆欣的话一点也不邋遢、呻吟和做作。文笔精致简洁,视野开阔,遣词造句一扫国内那种流着口水的散文模式,是那种有生命有底蕴的白话文。是的,读穆欣先生需要知识准备,这样他可能会被他的审美直觉和妙语击中。

我的‘自助’完全靠读书,‘书’是最神奇最伟大的。年轻的穆欣痴迷于读书,古今中外皆然。他在家人和导师的指导下系统地阅读传统经典,同时从茅盾的图书馆里阅读了许多外国著作。于是他说:“少年在家乡,一个世界著名作家的‘家’,房间里全是欧美文学名著。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一个人读了那么多书,打通了那些关节,太神奇了。

“文学是我的信仰,是这个信仰带我度过了灾难。”多少民国的书籍和读者都消失了。他的生活一直伴随着不断增长的文化断层。他拒绝放弃,但他从未放弃。这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的隐藏背景色。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有趣的。艺术是要牺牲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穆欣被监禁期间,他的所有作品都被烧毁,三根手指被打断。在狱中,穆欣用地下的脏水在“忏悔书”纸上写下了65万字的“狱中笔记”。用白纸画着钢琴的琴键,默默地“弹奏”着莫扎特和巴赫。对于文革,穆欣从未在文章中抱怨或回忆,只留下一句淡淡的俳句“白天我是奴隶,晚上我是王子”。

“和我在一起很久了,我宁愿是我。”从1982到2006年,穆欣逃离了他的家乡去了纽约。对过去的痛苦回忆使他过着谨慎的生活。

岁月不饶人,我也从不吝惜时间。当穆欣在异乡开始新一轮的创作,写下卷帙浩繁的论文、杂文、小说和诗歌时,他又回到了自己心中被摧毁的图书馆。不同的是,这次他终于可以出版自己的作品了。他分秒必争地写了一部又一部作品。每天写下7000到10000字。

"展示艺术和退休艺术家"穆欣就像一只飞翔在文艺星空中的大鸟,俯视着一切。以书待人,以书待人。脑子里有个“读者概念”,比我强十倍。我怀着敬畏之心给它写信,唯恐失态无礼。

没人理解你的时候,不要为自己说话。“有人喜欢跳水,有人喜欢自由泳,有人喜欢蝶泳,溅得到处都是,还时不时回头看看。你应该潜水,而不是溅水。现在的人都是靠泼水来争风,游的很烂。有的水花沉下去居然冒出来了,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游得真好,非常好!”

"每一句台词都应该表达自己的性格。"这是我一生的追求,是诗人、画家、音乐家的座右铭。2006年,穆欣的文学系列在中国大陆首次出版,它只得到当地读者的认可。同年,应家乡乌镇的盛情邀请,79岁回国定居。当我回来的时候,啊,当我回来的时候,一切都是空的。

你终于闪耀了吗?我旅程的终点。对文学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如此深沉的热爱,支撑着他用全部的爱优雅而尊严地走完了一生。

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人了。我说不出这和他有什么关系。“师友”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的词。一路走来我有很多良师益友,但只有一个木心。晚年为他服务的贵州农村孩子戴孝深深怀念他。有一次他讲了一个关于穆欣的搞笑笑话,果断地说:丹青老师,我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人了。

傍晚的一座小楼——穆欣故居纪念馆。他的弟子如此深情的怀念他的老师。与其说是师徒关系,不如说是接班人或者叫摆渡人的角色。

作家陈村曾经说过:“想用中文写作的人,如果早一点读穆欣,就会对自己有一个衡量。”因为:“木心是中国文字的标高。”我看的比较晚,还好我看了。还好我也看了。

如今,陈丹青的五年讲义已不再仅仅被视为“世界文学史讲义”。正如穆欣最初想象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一部“荒诞的小说”和“靠自己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穆欣留给世界的礼物和文学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