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是什么意思?

“卡夫卡风格”是指捷克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写作特点,多体现为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和不确定感。

他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社会的小人物。他们在这个充满矛盾和扭曲的世界里感到恐惧、不安、孤独和迷茫。他们被压迫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他们期待明天,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的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似乎在为人类的未来敲响仓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卡夫卡的作品主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想不连贯,跳跃性大,语言象征意义强。

扩展数据: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生活在奥匈帝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政治联盟)统治下的捷克裔德国小说家,是一名保险雇员。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1883年出生于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他的主要作品是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大部分都没有在他生前发表,三篇长文一篇也没有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深受尼采和柏格森哲学的影响。他对政治事件始终保持一种现场的态度,因此他的作品大多运用怪诞的意象和象征性的直觉来表达被敌对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和绝望的个体。

卡夫卡、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一生作品不多,但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个荒诞而非理性的场景,个人的、忧郁的、孤独的情感运用象征手法。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党徒视其为平等,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其为先锋,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以其为典范。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部小说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还有许多中国作家受到卡夫卡的影响,如残雪、格非和余华。

参考:百度百科:弗兰茨·卡夫卡(奥匈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