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童话

在中国的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安徽、浙江,有禹皇帝召集天下诸侯共商治水大计的故事。那么,今天应该如何寻找大禹治水的遗迹,又应该从哪里寻找大禹治水的遗迹呢?

首先要研究判断古代洪水的时期。根据历史传说,中国古代的洪水主要发生在伏羲、女娲、的少女和少女,以及尧、舜、鲧和禹时期。这里的一个问题是,上述洪水是发生在三个不同时期还是同一时期?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发生在什么时候,持续了多久,持续到什么程度,持续到什么程度?

显然,解决上述问题涉及到对古代洪水成因的研究和判断。根据历史传说,洪水主要有三个原因:

1,大雨滂沱,《淮南苏洵》:“大雨滂沱,于使人集地积薪,择丘。”从今天来看,当大气环流发生变化时,降雨量急剧增加,超过了原有水系的承载能力,从而造成了河流两岸的洪涝灾害。

2、水逆行,《孟子·滕文公下》:“尧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居无定所,下为巢,上为营穴。”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淮河、长江都是自西向东入海。所以所谓“水逆行”,就是河水倒流。作者曾指出,这是20多年前的海侵现象,即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线西侵。根据相关研究,一万年前冰川结束后发生的海侵是世界性的。在中国,这种海侵在7400年前达到最高点,海岸线向西侵入太行山脚下。女神补天治水的故事,精卫填海的故事,龚宇移山(运石头到渤海沿岸)的故事,工人推倒舟山造成天地大毁灭的故事,沧桑的成语,都涉及到上述自然环境的变化。

3、人为的,肇事者为* * *工人。《道史》:“* *公家,太昊天下侯爷,太昊末年,肆无忌惮,盛气凌人乱天下,自称水德即水吉,亦称乱,故传至冀州,冀州说是女娲代平* * *之乱。”《淮南子天文训》记载* * *工与颛顼争帝,推倒布舟山山,造成天向西北坠,向东南陷,引发洪水。《淮南子本景讯》明确记载:“顺之时,* * *工撼洪水,以疏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流水,天下大乱,百姓皆去丘树。”《山海经》记载,相刘* * *工大臣,致水患,被禹所杀。作者认为,上述记载记录了洪水引发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引发了民族迁徙及其冲突战争。

肇事者是蚩尤族。《山海经·黄达北经》:“有人穿青衣,称黄帝女娲。蚩尤与黄帝作战,黄帝使应龙攻打冀州蛮荒之地。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风雨。天帝黄帝说雨停了就杀了蚩尤。回不去了,又不下雨。叔是皇帝,大后方是赤水以北。大叔是天祖。想开走就死的人说:“上帝去北方!”“先除掉水道,再除掉沟渠。"

作者认为,所谓* * *工撼洪水、蚩尤邀风伯雨师乘风破浪的故事,记录了洪水带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受灾地区居民的大迁徙,进而引发了民族冲突和战争。

根据以上记载,洪水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包括持续的洪水,如海侵;以及突发性洪水(如暴雨、海啸、冰雪融化引发的山洪),其中大禹治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古代洪水后期,其主要工程是疏浚河道、排干积水,以恢复或扩大耕地、可利用地和宜居地的面积。有鉴于此,今天要想找到大禹治水的遗迹,最有希望的地方是在黄河中游,最有希望的地方是一些特殊地形的黄河河道。

1981中国古代史丛书第三辑发表作者论文《中国古代传说与自然环境变迁》。本文认为黄河三门峡的鬼门关沟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在三门峡地区可能发现了广阔的玉器痕迹。主要依据是桂门岛上有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文化积淀。如果那段时期的桂门是一条河,那就非常不适合人类在桂门岛上居住了。二是鬼门渠的出现,有利于三门峡黄河的拉直,改善这里的环流;第三,鬼门的河床比神门和仁门浅十几米,说明鬼门形成的最晚。第四,当地有丰富的大禹治水的故事;第五,增加三门峡的下泄流量,有助于消除黄河河套地区和渭河、汾水下游的滞水,这些地区是古代中国北方最富庶的农业区。

事实上,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三门峡水库曾导致安渭河水位上涨,导致沿海地区农田大面积盐碱化,因此不得不降低水库水位。更有甚者,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严重破坏了鬼门关、神门、人门的原有地貌,为我们今天进一步考察大禹在三门峡地区的治水遗迹工作增添了许多困难。

第二,走!寻找中国的金字塔

除了一些河流、河床的人为变化(包括河流两岸山形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寻找其他线索,比如当年建造者的住所、工具、遗迹,也可以寻找其他与治水有关的大型工程遗迹,包括金字塔形状的建筑,比如《山海经》中记载的帝王台、积石山等。

1,帝王之台

海外北经:“臣* * *工召相刘氏,以诗九吃于九三。相刘到任,爵为泽熙。于杀相刘是血淋淋的,不能种五谷。玉珏,三岁三岁,以为帝王之台。昆仑以北,李柔以东。相刘,九面,蛇身而青。不敢北拍,怕* * *的舞台。台湾在它的东部。在平台的四面,角落里有一条蛇,虎色,向南。”

《野北经》:“* *工之臣,谓之香瑶,九蛇自绕,食于九土,其吐之物为源,不苦而苦,百兽所不能。颜瑜水患,杀湘瑶,血腥臭,不能产谷,其地多水,不宜居。三处居住的颜瑜以为是池,帝王以为是台,在昆仑之北。”

《海北经》:“姚笛台、帝喾台、狄丹朱台、舜帝台,各有两站,在昆仑东北。”

根据以上记载,大禹治水期间,修建了许多四棱锥建筑,分别命名为姚笛台、帝喾台、滴丹竹台、舜帝台、* * *台。所谓“各有两站”,可能是指它们具有两层结构,属于阶梯式金字塔,类似于早期的埃及金字塔和美国金字塔。

此外,《北大荒》还记载了* *之台:“附昆明山者,有* *之台,射者不敢北。”《野西经》记载轩辕台:“有轩辕台,射手不敢射西乡,恐轩辕台。”它们可能是在大禹治水时修建的帝王台之前修建的。

上述夏前期的帝国金字塔位于昆仑以北(轩辕台可能在昆仑山之上)。据笔者考证,《山海经》记载的昆仑山在今黄河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于是,禹与相国刘的战场和皇帝台的修建地就在内蒙古阴山南麓的黄河河套平原上(旧称湿地)。

2.积石山

根据古代传说,大禹治水的一大工程是修建积石山。《山海经·海外北经》云:“虞积石之山,在国之东,水之入也。”《野北经》曰:“野中有一山,名曰山,符合第一道门槛,河济入,海北讲究。西边有一座山,叫余积石。”《海西经》说:“河水自东北角向北流出,西南入渤海,再往海外,即自西向北,入于所引积石山。”

所谓积石山,就是一种拦截水流或者调节水位的石坝。这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其最成功的例子是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如果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经在黄河上修建过石坝,那么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在黄河中上游,很多地方都可能修建不同规模的石坝水利工程。因为即使石坝崩塌后,仍然会有遗物和遗迹,所以我们希望能找到今天禹时代的积石山。

3.其他古代大型建筑

古地中海周围有七大著名建筑(包括雕像),被欧洲人称为世界七大奇迹(其实欧洲人所谓的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指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因为他们对太平洋的了解来得太晚、太少)。事实上,中国古代有许多大型建筑,其中许多是世界奇迹。本文仅介绍《山海经》所记载的先夏时期的都城、祭坛、观象台和皇陵。

《西经·海上》:“海上昆仑空,在西北,帝下。昆仑山空八百里,万仞高。地上有木有草,长五搜,大五围。表面九井,玉为槛。表面上有九扇门,门由开悟的野兽守护。神在何处,在八卦岩,赤水之际,不仁者不登岗岗岩。”

五藏山三经记载昆仑山是帝都,但没有描述黄帝都城的建筑规模和形式。相比之下,这里的海内西京说“帝下之都”建在高高的昆仑山上,那里有玉栏杆井和九座城门,开悟的猛兽站在城门的东边。汉唐地理笔记及河图盖地说:“昆仑城西五城十二楼,河水流出,四维多玉。”《水经注·河流》引十国云:“昆仑山呈三角形,一角正东,名昆仑宫。里面有金矿,是天城,面上千里,城上五安金台,十二玉楼。”《中国荒蛮经典奇书》云:“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所谓天竺也;三千里围,围如刀。”这个天竺立刻被和睦夸大了。古代小说《钩沉》系列《玄钟记》中说:“昆仑山西北有一座山,每周三回万里,巨蛇环绕。这条蛇就是那条长九万里的蛇。蛇住在这山里,吃海。”山可能是桌山,蛇可能是烛龙的想象。

关于黄帝都城的描述,《淮南子·地形训》最为详细。大意是,于征服洪水后,对昆仑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其中包括增城九中,有440个城门。如果你打开北门,坏风就会吹进城里;城内有宫殿、旋室、郡园、清风、范统、疏园、淡水等景观。清风山在昆仑山之上,清风山野空中花园,然后你就可以成神,和太地一起住在天上了。

《穆传》中有两处记载:“心有吉日,田字升昆仑山见黄帝宫,凤仪龙葬示后人。”在昆仑山献祭后,周穆王派人守卫黄帝的宫殿,爬上崇(泉)山并“题写在空中花园”。据此,当时(2900年前)有一处黄帝都城遗址,我们今天仍有希望找到。

《海内经》:“九丘,水连。这些名字是:汤涛山、叔叔山、孟赢山、昆嵛山、黑白山、王驰山、神威山、五福山和沈敏山。有木,绿叶紫茎,宣化黄石,名简木,无枝。有九个,下面有九个小树林。其实它像麻,叶子像芒,而且是大的。黄帝做到了。”其中以人名命名的地方,可能会有昆仑山这样的大型人造建筑。

《山海经》里有好几个神龛和神社,最著名的是帝君台和成人殿。《野东经》:“有五谷丰登之鸟,弃沙于故乡。狄俊是唯一的朋友。帝下二坛,鸟聚为师。”显然,帝君台是一个祭坛。据笔者考证(参考山海全图),这里的歌舞活动与“玄鸟下商”的生殖崇拜及其婚俗有关。《野东经》:“有谷有山,有大人之国。有一个成年人的城市,叫做成年人大厅。有个大人端在上面,开了耳朵。”所谓成人殿,应该是一座寺庙,里面供奉着一尊“成人”的塑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记载了许多天文学家及其从事天文巫术活动的场所。如日月出入名山十二座,其中《野东经》记载日月出入名山六座。从东南到东北依次是大雁山、何秀山、明星山、天山巨灵山、益田苏门山和何铭季峻山。与此相对应,《西野经》描写了日月进入的六座山,分别是(从西北到西南)凤居玉门山、龙山、日月山、姚剧山、长阳山、大荒山。此外,《西野经》还记载有一座日月出入的山,就是方山,山上有松木柜(最早的标准表),它们同构成壮观的天文观测阵。

同时,《山海经》还记载了许多先夏时期的帝王陵墓及其丰富的随葬品,其中以颛顼帝和九安帝的陵墓最为壮观。海外北经:“奉角山上,帝颛顼葬于阳,九妻葬于阴。有熊,有蝎子,有胡雯,有梨竹,有秋九,有肉。”《野北经》:“东北海之外,野地之中,江河之间,有余之山,葬帝颛顼、九夷。有秋九,文北,李渔,鸾鸟,皇鸟,大事小事。有青鸟、狼鸟、玄鸟、黄鸟、虎、豹、熊、黄蛇、食肉、贵人玫瑰、瑶碧,都在山上。求方圆300里,秋楠帝君竹林,可乘船。竹南有红水,名丰源。有三棵没有树枝的桑树。秋溪有沈渊,颛顼沐浴。”

《野南经》:“有一座山。南海有满天的山,赤水很穷。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葬有舜、蜀。有文背、李煜、秋九、鹰、贾、魏、熊、夷、象、虎、豹、狼、肉。”“帝尧、帝喾和帝舜都葬在岳山。有文北、、秋九、鹰、、、熊、易、虎、豹;朱穆,赤芝,清华,宣石。有神山人。”海内经:“南苍梧之丘,苍梧之深,其中葬九嶷山与顺治,在长沙零陵界。”

《海内经》:“北海之内,有蛇山,蛇水出,入东海。有一种鸟,五谷丰登,飞遍一乡,叫鸵鸟。不远有山,葬于西。”

此外,《五藏山经》在描述26座山脉的祭祀习俗时,往往会指出山中有供奉山神的祭坛,山中有祖先或神灵的坟墓,例如,西边有华山一座,中间有李二山一座,中间有五经的升山,中间有苦山、少室山、太史山,中间有七经的焦山、八经、九室山。

三开始。寻找无丘之山,验证山川图。

众所周知,《山海经》是四部文献的汇编:禹时的《五藏山经》、夏时的《海外四经》、商时的《北大荒四经》和周时的《家五经》,其中《五藏山经》相当于禹时的《国土资源调查白皮书》。

《五藏山经》记载了东南、西北、中部五个地区26个山脉的自然环境和物产,以及当地人民的祭祀活动。* * *有名称、方向、距离的山447座,相关水系258个,景观348个,矿产673个,植物525个,动物473个(其中很多是人打扮的),人类活动场景95个。以上内容已绘于一幅42平方米的巨幅画《禹帝山水图》中。

《五藏山经》中的记载真实可靠吗?《禹帝山河图》的绘制准确吗?这就需要实地考察,包括宏观考察和微观考察。

所谓微观考察,就是对《五藏山经》中的每一座山进行实地考察和考证,看是否有相应的矿物、植物、动物和人类文明活动或其遗迹;不言而喻,这需要相当大的资金、人力、物力,目前还难以完全开展。

所谓宏观考察,即考证五藏山经的大致方位和地榆山河图的地理方位,可选取若干标志性山峰进行方位对比,如布舟山。

《西山经·西祠三经》:“西北三百七十里,谓之不思山。北望群山,月冲临山,东望群山,河水淹没,其原浑泡。有一种果实很漂亮,其实像桃子,叶子像枣,又黄又红,很难吃。”《野西经》:“西北海之外,有山不相及,名曰有两黄兽守之。有一种水叫冷热水。西有湿山,东有帘山。于攻功果山。”

根据上面的记载,步州山是一个锯齿状的火山口,位于西北方(从中原方向看)。被认为是当时黄河的发源地,在《西山经》中与昆仑山相邻,在《汉武帝虞山河图》中被绘制在今天黄河的河套地区。因为这是一种非常特殊和引人注目的地貌,这种地貌只能是火山爆发或陨石撞击形成的(工人推倒它的传说表明这可能是一个巨型陨石坑),用现代科技手段很容易识别,所以我们很有希望找到它。

第四,行动!建立龚宇友好协会和山海经友好协会。

1,建立于雪,山海薛婧。

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大禹的事迹非常丰富,包括治水、划定九州、确定贡品、实施人类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土资源调查等等。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学问来研究于的事迹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种知识的名称被建议为“于雪”。

同时,由于《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书籍,其古代信息堪称文明金字塔(应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也有必要建立一门专门的知识来研究和解释《山海经》中的信息,这门知识的名称暗示了“山海薛婧”。

从历史学和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于雪和《山海薛婧》属于先夏史的范畴,也是先夏史研究的基础。这是因为禹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前面是三皇五帝和伏羲女娲的传说时期,后面是夏商周的历史时期。所以,只有把禹时期(按照传说时代的时间压缩规律,可能是一个很长的时期)的事情搞清楚了,才能进一步把禹时期之前的事情搞清楚。

2.建立龚宇友好协会和山海经友好协会。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普通民众都在关注大禹治水的事迹和《山海经》的记载,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成立海内外友协和山海经友协,以团结海内外学者和爱好者,开展俞研究和山海经研究的普及工作,发展相应的文化旅游产业。

中国很多县市都有大禹治水和大禹活动的故事,这些地方的文化部门应该成为龚宇友协的团体会员。

3.开发虞姬旅游资源和山海文化资源。

大禹治水遗址遍布黄河南北。其中很多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意味着这些遗址具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因此,如果能够精心组织和开发,就有希望形成一条新的虞姬旅游线路。

同时,根据《山海经》记载的丰富古文明信息,还可以开发《山海经》旅游热线及相关的《山海经》文化产业。

在此之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实施《虞姬》和《山海经》的探索活动。目前已有部分学者、爱好者、探索者与笔者取得联系,正在筹备实地考察,以及相应的学术研讨会和策划会议。由于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举措,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因此有必要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