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个不寻常的国家。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族是一个自称的民族。以前中文音译为“优乐”,意思是“跟舅舅走”,推而广之,就是一个尊重舅舅的民族。1979被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第56个民族。基诺族人自称“基诺族”,意思是“我叔叔的后代”或者“尊敬我叔叔的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在基诺乡周边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茶。使用基诺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族”是一个民族的说法。以前中文音译为“优乐”,意思是“跟着我叔叔”。推而广之,意思是“一个尊重我叔叔的民族”。1979年6月月经期被国家确认,成为中国第56个民族。

基诺族乡过去叫基诺山,清代文献写的是游乐山,都是以基诺族命名的,说明基诺族是当地古代居民。中国对基诺族的记载始于18世纪。由于基诺山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汉商进入,种茶制茶技术的推广对基诺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诺山四通(今司徒寨)设砖城,驻军500人。它想在这里建立一个云南南部的重要城镇,但由于严重的瘴气,六年后被废除了。从那以后,只有基诺族的首领被任命到这里作为快乐之地。

基诺族妇女

基诺族妇女

后来戴土司统治基诺山。民国时期,国民党地方政府任命嘉宝为基诺山酋长,与戴土司任命的基诺山酋长合二为一,主要职责是为国民党地方政府纳贡。6月1941日至4月1943日,基诺族在曹瑶的领导下,团结哈尼族、瑶族、汉族人民,英勇抗击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军队。

规定饮食

基诺族人喜欢吃野菜、酸辣食物,多以煮、蒸、煮为主,喜欢用竹筒、芭蕉叶作锅饭。

语言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因为没有文字,过去我们习惯用雕刻竹木来记录事物。基诺族信奉万物有灵论,崇拜祖先,崇拜诸葛孔明。

饮食习俗

基诺族生活在中国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基诺族以农业为主,种茶历史悠久,以普洱茶闻名。

基诺族习惯三餐失色,以大米为日常主食,夹杂玉米、瓜豆等。基诺族人吃米饭很讲究。他们应该吃好米,新米和陈米,这些米大多用于喂养牲畜或制作烧酒。玉米重在吃绿色。早餐一般用手将糯米揉成一团,午餐用芭蕉叶包裹米饭拿到地上,随时加盐和胡椒食用。晚餐除了米饭,还有一些菜,家庭饲养的畜禽只能在婚丧嫁娶时宰杀。

基诺族人常吃的菜是菜园里种的蔬菜、竹笋、野菜、家禽、野味。基诺族人中间有一句话,叫做“,戴滴,基诺潘”。也就是说,汉族人喜欢炒,傣族人喜欢蘸调料,基诺族人的菜以臼锅为主。每家至少有两个木臼,一个放盐,一个放辣椒,一个放韭菜。常见的调味品有香茅、荆芥、姜叶、八角、薄荷、生姜、香椿等。

通常,肉的来源要靠打猎。每年5-9月是基诺山的雨季。这里的蔬菜几乎都是山上采集的,山药、水芹菜、竹笋、鱼腥草和各种菌类都是经常吃的。竹笋是最常见的。丰富的野味和山野菜,加上当地特有的野辣椒、麻根、香茅和酸木粉,使基诺族人在不同季节都能做出许多具有热带山野风味的民族菜肴。

肉的吃法有很多种,可以干吃,也可以生吃。煮牛肉、狗肉时,放几片黄果叶去腥,生肉切成小块,放入辣椒、盐、八角等佐料,放入竹筒中,放在火上烤,或剁成肉末,放入佐料中,用芭蕉叶包裹,放入火坑中煮熟。这是最美味的冷食方式。

基诺族人围着竹楼二楼的火塘做饭吃饭,有一定的礼仪和讲究。基诺族人吃饭时,要先在火坑东侧给祖先和灶神供奉一些食物。吃饭时,全家人会按顺序围坐在餐桌旁,父母面对火坑,客人坐在火坑边。少给客人吃,多给客人勤快。一般来说,人们对为客人夹菜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为客人夹菜,吃完就停下来不吃似乎是不礼貌的。他们认为人有灵魂,鬼有鬼,小米也有谷魂。所以吃饭的时候,甑里的饭不能装,就算肚子没吃饱,也要留一些。否则甑空了,谷魂不回,人无食吃。

基诺族人普遍喜欢喝酒,民间流传着一句话,一天离不开酒。我们喝的酒大多是用大米或玉米酿造的。在酿造过程中,通常会加入一些植物如锁梅叶。这种酒是浅绿色的,有天然的植物香味。据说有健脾强身的功效。

基诺山是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将军饵茶是当地特产。人们喜欢喝老叶茶。喝茶时,他们通常将老叶放入茶壶中煮沸,直到汤变浓。

毛额、切马等村的基诺族妇女,有的有吃当地特有的一种土的习惯,有的老年妇女已经吃土上瘾,一天不吃就会难受。研究表明,这种粘土含有少量人体必需的铜、铁、钙、锌等元素。

饮食习惯

逢年过节、喜庆场合,还要吃“剁生肉”,即将生的肉末与盐、辣椒、姜末、薄荷、韭菜等调料混合,用手揉匀,直至肉呈白色熟透。

基诺饮食

基诺饮食

基诺族人习惯将猎获的松鼠肉挂在竹楼的火塘边上,用烟火熏烤,使其常年干燥。吃的时候切块煮汤,鲜而不腻。

基诺族人最喜欢的菜是酸鱼。做法是将鲜鱼洗净,拌上辣椒、盐、热饭,放入竹筒中,在筒口用香蕉叶萌扎紧,熟了就吃。这道菜特别酸,很好吃。这是一种美味的米饭。

蚂蚁卵也是基诺族人喜欢的一种营养食品。农历三、四、五月,把蚁袋剖开,再大一点的蚁袋,得到七八公斤的卵。蚂蚁卵一般有筷子头那么大,像蜜蜂一样,营养丰富。可以煮、炒、蒸、火塘煮,也可以加盐、辣椒、细水。

建设

基诺族的房子一般都是茅草屋顶的干栏竹楼,大多是一个小家庭住在一个竹楼里,包括一个父系家族的所有成员。房子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大小不一:光棍、寡妇或比较穷的人,多为平房或小柱楼,房子又窄又小;富裕家庭多建大柱楼,房子高大宽敞舒适。人们住在竹楼里,饲养牲畜,在楼下堆放杂物。房子一般建在比较平坦、背风、靠近水源的地方,方便养猪、养鸡、养牲畜和打扫卫生。初步选定建筑地址后,太阳落山时,插入“大柳”(竹制神器)。晚上盖房子的父母梦见自己可以在这里盖房子;如果你做噩梦,你认为你不能在这里盖房子。如果梦里的场景不清晰,第二天要插入“达里奥”。这个仪式可以举行三次。上山砍柴的前一天,会杀一头猪和一只鸡,还会请毛皮(巫师)祈祷。然后砍倒一棵顶上有叶子的树,带回来当椽子,绑一捆竹竿和一个茅草做老房子的后墙。邀请父亲、母亲和巫师共进晚餐。第二天,邀请村里社区的老人上山选树。杀狗祭祀树神和森林神后,杀黄牛和野水牛时砍倒两根柱子绑牛。等梁柱砍够了,让它们在山上晒晒,然后请亲朋好友帮忙割草,绑草排。山上的梁和柱钻好以后,大家帮忙抬回寨子,挖地基,建筑正式开始。立桩时把狗杀死,把竹鼠的头骨和狗的脚趾放在桩坑里,把狗的血涂在桩上,以求驱邪。柱子必须在太阳下山前建好,以免人物被埋在柱孔里。柱孔里要埋一些槟榔、3个芋头片和3个姜片、3个大流士片和3个铜片。列日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向神灵祭祀猪、鸡、狗,东南柱上涂血,贴狗毛、鸡毛。求巫师念经,求上帝保佑房主。新房竣工后,要举行去新房的仪式。

婚姻和家庭

基诺族青年可以自由恋爱,但青年男女必须举行“成人礼”,才能获得恋爱资格。男青年16岁,女青年14岁。成年仪式结束后,还要接受父母的祝福,同时也要接受父母赠送的全套农具和成人服装——一件绣有月徽的上衣,一条绣有月徽和几何图案的管手帕基诺族人的爱情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诺族语称之为“巴漂”,即秘密约会阶段。在这个阶段,互相赠送礼物,如女性赠送的槟榔和鲜花,男性赠送的烟草烟雾,以及精心雕刻的刀和手柄。第二阶段,基诺族语言称为“八宝”,即爱情由秘密变为公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更多的礼物是送给对方的,而这个时候男人最尊贵的礼物就是男方母亲送给女方的礼物肉。当一个男人在家里杀了鸡、猪、牛或野生动物时,这个男人的母亲应该选择一块好肉,用新鲜的香蕉叶包在一个正方形里,这样他的儿子就可以送给他的爱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晚上参加“尼高作”(男女社交的公共场所)进行社交活动,期间男子编织竹签,女孩刺绣纺纱,或互相唱歌。女方可以把沾有梨木烟脂的铁皮递给男方,男方小心翼翼地用手指给自己的牙齿涂色。第三阶段,基诺族语言称为“巴里”,意为要求同居。当男方认为双方的爱情已经到了同居的程度,可以直接秘密告诉女方,在女方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同居。甚至同居后,男方还会再去女方家,如果女方家的门没有半开,就不允许他随意闯入。同居时,男方要在天亮前离开女方家。同居一段时间后,双方觉得应该组成家庭时,男方早上为女方家挑水、扫地,就是为了给女方父母看,向全世界宣告他要娶这个女孩。很快,该男子的父母和目击者前来走亲访友。婚礼当天,新娘必须在婚礼队伍到来之前藏起来。到时候会被母亲的叔叔哥哥找到,交给婚礼团队。在去新郎家的路上,会举行泼污水的仪式,即由年轻男子将污水泼在新娘身上,这些人原本是新娘的恋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包括他们在血族中的伴侣(基诺族的很多村落允许血族内部的恋爱和同居,但禁止正式结婚)。因为她要住在婆家,和朋友分开了,泼污水是她的报复。

当新娘来到新郎家时,新郎的母亲给了新娘一个鸡蛋,并在她的手上系了三圈红线。新郎的父亲想给她一个鸡爪,在她手上系上红线。意味着不仅要拴住姑娘的心,还要拴住她的魂。村里的长辈“卓生”和“卓八”也来祝贺。人们喝酒、唱歌、跳基诺舞、敲太阳鼓,尽情欢乐,庆祝这对新人的结婚。[1]新婚之夜,新娘不能出门。第二天早上,新娘背着水回家烧开洗脸水,让公婆给她们洗脸,正式称呼她们为“爷爷奶奶”。男人婚后还是可以“围着”女孩子转的,而女人婚后一般不参加社交活动。离婚很少见。

生育习俗

基诺族和很多其他民族一样,在生育方面也有很多禁忌和规矩。首先是女性禁忌:女性怀孕后不能在柴火中间放斧头,不能吃没有头的芭蕉花,不能采白参。

基诺族

基诺族

黄菌和单鸡棕,扛柴的时候不能把竹柴和树柴一起扛,否则很难生产。水果不能成对吃,不然会生双胞胎;动物头上的肉和猪头上叫谷魂的肉不能吃,会对生育能力和孩子的成长有害。不能看日食,不然孩子会斜视。其次是丈夫的禁忌,丈夫打猎时不能砍黄棕树,否则孩子的头发长不好;不能打猴子,否则孩子不漂亮;不能割岩蜂,割到自己会被蛰。寨子里的老人死了,就不能参加抬东西,打蛇,爬树摘果子,伸架子鼓。他认为违反其中任何一条,妻子都会难产。打猎的时候,鸟应该是最好最漂亮的,他老婆吃了,孩子也长得漂亮。再次,夫妻禁忌,丈夫打猎回来的路上不能和妻子迎面相遇,否则会生病;夫妻不能吵架,不然孩子会很丑。

妻子怀孕2个月后,丈夫开始准备坐月子的食物,如山鸡、白鹇、竹鼠、青蛙等。,晾干后保存。

生产之夜,要杀鸡祭祖,祝福大人小孩。妻子生下第一个孩子,丈夫睡在壁炉旁照顾妻子。产后13天,老公杀鸡吃,生男孩杀公鸡,生女孩杀母鸡。这只鸡是用来猎神的。在壁炉里住了13天后,产妇搬回了原来的房间。父母只能在白天给孩子唱歌,不能在日落之后。孩子的纸尿裤只能白天晾晒,不能在外面过夜。

产妇在自己的房间里分娩。如果生的是男孩,准备9片生姜,7片女孩,用白线穿上,挂在孩子脖子上,以为可以吓走鬼。孩子出生后,应立即取名,否则孩子可能会被鬼神带走。实行父子、父女制度。特殊情况,如孩子出生时脐带绕颈,取名“沙”;如果孩子生病了,请一个巫师(白腊魂)来看他,然后用巫师的称谓给他取名,比如“白腊腰”、“白腊牛”。

分娩后,产妇睡在壁炉旁的临时床上。产妇的餐具是分开放的,不要和大家的混放。生孩子的人家门口插了两根带叶子的桐尖,以示村外的人不得入内。在楼梯口的门上贴一些竹叶和桐叶,防止鬼神进屋。

丧葬习俗

基诺族人用单木棺材埋葬。如果寨子里有人死了,村里的男人就上山砍倒一棵大树,取一截,切成两半,中间挖空,埋好后盖上两半。棺材四周有三条白线(有的是曾经和死者相恋不能结婚的女友织的花边)。一个人死后,他的亲戚给他穿衣服,一手放一个鸡蛋,一手放两个银币在他的眼睛里。

基诺族

基诺族

随葬品有生前穿的衣服、管手帕、生产工具等。如果是老人,也要放一把风扇,一条毛巾,让他在路上凉快出汗。然后用白布盖好,停在火塘方向的客房里。尸体上方的横梁上挂着两块白色的弯刀布,垂到尸体下面。这是死者结婚时,新娘一天一夜为新郎织的。死者的每个儿子都在白布旁边挂一条新的管手帕。每隔几个小时,检查一下管手帕,里面装着像谷壳一样的东西,预示着丰收;如果有一两根兽毛,就象征着会打到大兽。如果有边角料,说明工作很容易做。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是不好的象征。

下葬时要跳“花脸”和“竹竿舞”,由五人表演。画脸的意思是鬼要吃尸体,竹舞的意思是用竹竿驱鬼。葬礼上撒米射,驱赶鬼神。在送葬队伍的前面,人们举着各种颜色的长横幅和白布。据说人死了就去苏吉佐米(鬼住的地方),路上有9叉3关。彩旗为各关礼物,人旗为“结卓”官(结卓是基诺族迁居基诺山后最早定居的地方)。在葬礼上,准备了六个装有肉和蔬菜的竹筒和一个装有苦汤的竹筒。苦汤放在村边,献给寨子的鬼神,剩下的六个拿到墓地,献给各关的官员。出殡那天要请亲朋好友吃饭,要送一碗菜饭,一斤酒。有的老人还送鸡蛋,要在死者家属手腕上缠白线三圈,意为缚魂,不随死者。

墓地归公社所有。墓坑只挖了一米多深。坑挖好后,要用树叶扫几遍,不然,挖的人会生病的。进入葬礼时,一只狗立刻被打死,埋在棺材里。据说狗可以给阴间的鬼魂带路,在坟上用草筏和篮子盖了一座房子,叫坟棚。墓棚周围插着画着狗血的尖竹桩。据说这是为了让一个会吃尸体的野人误以为尸体被吃了。参加葬礼的亲友回到死者家中,将脚印拖干净,防止鬼魂跟着回家。到了房子前,人群分成两边,围着房子转了一周,进屋用水洗手洗脚。亲戚每天早晚两次去坟前献饭,以13天为一轮。少则几个月,多则1 ~ 2年。

墓地习俗

基诺族的丧葬习俗。基诺族村落有公共墓地,墓地区域按宗族名称划分。公* * *基数很小,不得随意扩大。据说扩大鬼的面积对活人没好处。所以,当有新的死人不能下葬时,就要把以前埋的棺骨挖出来扔掉,在原来的山洞里埋新的棺体。死后,外人不能葬在原氏族墓区,只能葬在村庄墓地边缘。未成年人和死者不得进入公益性墓地,夫妻不合葬。在旧社会,各族家庭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有些不受特殊习俗的约束。[2]

5历史

编辑

中国有关基诺族的文献记载于清代。据考,银诺山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有汉商进入,种茶制茶技术的推广对基诺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清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诺山原地村设砖城,“五百兵”驻守。但6年后因为瘴气严重而被废除,基诺族首领被任命为尤勒图木,管理基诺族山区。清朝以前,傣族土司曾统治基诺山。据说傣族呼叫首领曾经认出司徒寨的基诺族长老是米歇尔·普拉蒂尼(michel platini),娶了一位基诺族美女,生了一个儿子,后来成为了呼叫首领。戴土司在基诺村任命了巴、太、初级基层首领,还在山的前后半部任命了两把金伞和大巴,各配一把金伞、一对锣和一条链子。每年,在一把金伞的掩护下,在手持铁链、大刀和锣的追随者的簇拥下,这两个大喇叭在基诺族村落巡逻,宣传傣族的统治权威。民国时期,地方政府任命嘉宝为基诺山郡守,与戴土司任命的基诺山郡守合二为一,主要职责是为地方政府纳贡。从6月19411到4月1943,以曹瑶为首的基诺族联合瑶族、哈尼族、布朗族、汉族等民族进行抵抗,最终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将驻车里的县长撤职查办,并在基诺山三年不收税。

1949之前,基诺族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阶段的过渡阶段。从父系氏族制度取代母系氏族制度到现在才300年左右,从265438年到20世纪初的日常生活中仍然有相当多的习俗。比如在“上新房”的盛大仪式中,氏族中年龄最大的女人第一个拿着火把上楼点燃壁炉;成语和古代祭祀词中有“母为父”的古语;只有母亲才有权为生病的孩子杀鸡。虽然村长年事已高且为男性,但人们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佐米尤卡”称谓,即村里的祖母。

6社会经济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还是有保障的。

基诺族

基诺族

有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果血亲婚姻的遗迹依然存在,有些村落并不禁止族内婚姻;有些村落禁止族内通婚,但不禁止族内恋爱和同居。还有相当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习俗。平时只有妈妈才有权利给生病的孩子杀鸡。在上新房的仪式上,氏族中年龄最大的女人是第一个拿着火把上楼点燃壁炉的人;虽然村长是男性,但他们仍然使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佐米尤卡”称号,即村里的祖母。

基诺农村公社是不同宗族成员聚居的地理村(八多寨除外),每个村社是一个独立的村落。每个村社都有自己的土地界线,用传统的界桩标出,界线内的土地归村社所有,他人不得侵占。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形式是村社所有制,其内部占有形式分为村社所有制、氏族或宗法公社所有制、个体家庭所有制三种,但以公有制为主。在农业生产中,互助换工作盛行,原始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在狩猎中盛行。原始租佃、雇工、借贷的关系发生过,但没有出现过白吃白住的剥削者。一个村社一般有两位长辈。第一个长老是卓巴,第二个是卓胜。他们是一个特定的古代氏族中年龄最大的长者,他们的职责涉及村社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已经有大约300年了。上世纪40年代,个别村庄的大竹楼里住着100多人。这种宗法家庭公社虽然住在一个地方,但住在分房里的小家庭是个体经济,独立生产和消费,呈现出宗法家庭公社末期的过渡状态。这些原始社会的古老遗迹可谓基诺村的特色之一。

基诺族以刀耕火种农业为主,农具基本为铁制,有砍刀、镰刀、小锄头等。主要农作物为旱稻和玉米,棉花历史悠久,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基诺山是生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大牲畜有牛、水牛等,但不用于耕种土地,用于祭祀和肉食,也饲养家畜家禽。茶叶种植和制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采集和狩猎仍然是基诺族重要的家庭副业。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开,主要在农闲时进行,经营熨烫、竹编、纺织、酿酒、木工等。

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队到基诺山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基诺族风格”陈玉先

“基诺族风格”陈玉先

帮助基诺族人民发展生产,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发展生产和文化,使基诺族社会从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诺山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的方针,以林业为主,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20世纪初,265438改变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修建了水库。建了水电站,基诺村有了电灯。开始使用拖拉机,机器也被用来加工农产品。砂仁、茶叶、紫胶等经济作物收入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大多数适龄儿童可以上学,一些年轻人在高校学习。该乡建立了卫生所,以确保人民的健康。

7宗教信仰

编辑

基诺族过去崇拜祖先,信奉万物有灵论。巫师分两种,一种是布拉宝,一种是魔皮。如遇灾难,请巫师宰杀牛、猪、鸡、狗祭祀鬼神。巫师懂得相对简单的占卜,也是草药医生。

基诺族

基诺族

“卓巴”和“卓生”(村长)主持重大祭祀活动时,往往会举行猎牛仪式。基诺族的节日很多,有“祭大选(龙)”、“火把节”、“新米节”等。过年的时间不固定,一般都是由卓巴和卓胜决定。当卓巴敲鼓时,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涌向卓巴和卓胜家载歌载舞,庆祝新年的到来。

基诺族人口1.8万余人,主要居住在景洪市基诺族山区,其余散居在景洪、勐海部分地方。

基诺族人尊敬长辈。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卓巴”(村里的父亲)和一个“卓生”(村里的母亲)来管理村子的事务。

基诺族崇拜太阳,基诺族的马甲上绣着太阳的图案,可以分辨出村子的主要装饰品枣背包,也绣着太阳的图案。太阳鼓是基诺族的重要乐器,太阳鼓是基诺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太阳鼓正面形似太阳,鼓体内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阳之光。据说基诺族人在除夕夜敲它,可以带来好运。人们对太阳的虔诚和崇拜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8个节日

编辑

基诺族人趁热打铁

基诺族人趁热打铁

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在春节前后。

绑铁节

基诺族语称为“特茂车”,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为期三天。在节日的第一天早上,会举行一个赛牛仪式。到了下午,寨子里的长辈们敲响牛皮大鼓,人们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鼓声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是基诺族庆祝丰收的“太阳鼓”舞。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祀器皿和乐器。一般每个村都有两面,男鼓和女鼓。他们把太阳鼓视为神灵的化身和村庄的象征。祭祀太阳鼓是祈求它能保佑全村兴旺,五谷丰登。

新密节

又称“新稻”。每年农历七八月,粮食即将成熟的时候,基诺族人会从地里收一些新的小米、蔬菜、瓜豆,杀几只鸡,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品尝一下新米、老酒、鲜肉、青菜,同时举行一些仪式。人们边吃边唱,快乐的歌常常彻夜不眠。

科特节

基诺族的传统节日是2月6日至8日。除了杀猪杀羊,尽情饮酒外,人们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打太阳鼓,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

火把节

基诺族的传统春节。每年农历六月举行。节前,卓巴(村父)和卓胜(村母)派了一些人上山砍松柏,在村里的广场上立起了高高的火把。这一天,全村人都停止了收税,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家庭主妇们忙着准备节日的饭菜,亲戚朋友们互相拜访。晚上,在长城外点燃火炬,人们聚集在火炬周围。卓巴向火炬祈祷后,人们手舞足蹈,老人们开心地喝酒。年轻的男女们,敲锣打鼓,敲象脚鼓,拉三弦,鼓励自己,直到通宵。

通过仪式

基诺族的传统友谊节日。基诺族认为青年男女到十五六岁思想上和身体上都不成熟,不能承担和享受公社社员的义务和权利。不允许他们晚上出门,也禁止他们谈恋爱。在地里干活只能算半劳力。只有当他们十五六岁时,举行了成人礼,他们才有资格成为村庄的正式成员,并坠入爱河。在这个村子里,成人礼通常是在进入新房的仪式上举行的。在一些村庄,即将举行犹太成年礼的年轻男子会措手不及。去新房的那天,男青年组织安排了一些男青年埋伏在上班的路上或房前屋后,乘势突袭,然后把他带到新房的竹楼里,和大家一起吃喝。祝贺新房的人会向他敬酒,新房的主人会送给他三块包着芭蕉叶的牛肉。他接受了肉,并表示愿意参加“测试旁路”(在基诺)。突袭的目的是让他在被捕的那一刻感到恐惧,增加接受“成年礼”的神秘感,让礼仪风格在他的一生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参加“绕道”组织的第二天,他的父母会给他全套农具,一个装槟榔的铜盒,一个装石灰的盒子,背上绣着月亮图案的新衣服,一条绣着几何图案的管手帕,一条头巾,一块裹脚布等等。在进新房的仪式上,长辈们带领大家吟唱史诗、传统社会风俗法规、生产工艺和古代生活,还对接受成年礼的人进行传统教育。

一般来说,年轻女性举行“成年礼”不需要突然的俘获仪式,只要得到一个年轻女性组织(基诺族语言称为“米考”)的批准即可,但父母也要给农具和衣服。这时候女生的衣服就比较鲜艳了,有的围裙是两层,发型也改成了单辫子。

参加“成人礼”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那时起,他们就成了村里的正式成员,必须承担各种社会义务。他们想参加青年男女互相交朋友的社会组织,也就是“统考”、“米考”。男青年要巡逻放哨,维护村规民约和寨子治安,调解纠纷,教育和惩罚犯法的人,同时可以享受村里人的一切权利,获得谈恋爱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