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祥小说卖米
《卖米》这篇文章是北大才女张佩香写的。我想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当今这个“烦躁”的社会引起轰动,除了“飞花”出色的文笔之外,还在于它描绘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景象和背后透露出的人性的悲凉和无奈。
一篇5000字左右的文章,把我们带回了为一日三餐奋斗的日子。
人在哪个月受苦?有些人为了几分钱长途跋涉。有的人为了省几分钱,甘愿受寒;有些人为了一点土地,不得不早出晚归。目前很多人可能会说这种行为是“无用功”,因为他生逢其时,享受时代红利。或者他已经忘记了,这是他们当时为数不多的生存方式之一,也是他们在高处伸手要花要果的唯一资本来源。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既是历史经验,也是现在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我还记得年幼的孩子为了填饱肚子,踩着板凳拼命做饭;放学后,我飞回家帮父母割草、挑担;春耕秋收,每年插秧割稻;夏天,收集水,昼夜灌溉;除夕卖萝卜白菜;寒冷的冬天在山里烧炭火;更深入地看烤烟等情况,好辛苦,好难过。当然,就算是这么无奈,辛辛苦苦半年的粮食也只够果脯,一担菜连鱼都不够,大口袋的炭火也换不来一双帆布鞋。
生活的苦难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永远只是一声叹息。故事呈现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觉得一二,但过了一段时间,看客还是看客,从身体到内心都是“局外人”。只有同行,才会在故事重现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回顾沧桑,感悟人生。因为过去的个人感觉已经被塑造成他们生存的本能。这种情况对于生命来说其实是“可行”的,因为人类追求美,所以不负重托,不负岁月,也是一种福气。而承载过去的人,才能积累未来。
我们总是说人要向前看。所以走路的时候,很多人会忘记自己来的路和要走的路。归根结底,就是现在的他们开始不喜欢过去的自己。因为觉得“丢脸”,所以抛弃了过去,因为想要一个虚荣心,所以现在就随意往上爬。于是有些失望就变成了形影不离。
生活从来只是告诉你一种态度,苦难是考验,盈余也是监督。只有始终保持忍辱负重的态度,依然拥有光明的积极心态,才能勇往直前,双手去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