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国力这么衰弱如何能叫同治中兴呢?
首先讲一下同治年号的由来。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六岁的爱新觉罗·载淳成为大清的接班人,也就是同治皇帝。其实载淳的年号本来不叫同治,大臣们原定的年号叫“祺祥”,准备第二年改元。但还没来得及改元,慈禧就联合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等人,发动了一场夺权事变,把咸丰临终前委托的辅政顾命大臣给除掉了。
之后在慈禧的建议下,就把原来“祺祥”的年号改为了“同治”,寓意是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同治理朝政,1862年也就成了同治元年。同治登基后,不管是从国内局势还是国外局势来看,清朝都已经风雨飘摇,处在艰难挣扎之中。
那么同治中兴有着什么样的时代背景?首先从国内背景来看,清政府内部混乱确实减少了一些。多数人会认为在咸丰死后,慈禧就立刻纸执掌大权了,其实不然,在早期虽然顾命八大臣被扳倒,但慈禧与慈安两宫皇太后相互制衡,慈禧到1865年才逐步掌握最高权力,大约十年之后,慈禧才真正开始独裁统治,而历史所说的同治中兴,就是在慈禧独裁之前的这十年左右,大约是1862-1874年。
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朝廷真正掌权的是由恭亲王奕?为首的文官集团来掌控,这些人的思想不一定会有多少西方的现代性,但他们确实精明能干,一直试图扭转大清的颓势,因为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教训确实是深刻的。在同治中兴期间,天平天国运动被彻底消灭,饱受战火的江南地区终于得到了喘息,很多江南学子又开始恢复科举考试了。
咸丰死后,朝廷里原来很多满人重臣被清洗,这就空出了很多职位,汉人重臣顺势而出,因为在满清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满人优先的政策就越来越靠不住了。在这期间很多满汉隔阂的政策都有所放松,甚至是直接被取消,除了八旗制和满汉不通婚这两条没变,其他界限基本上都被消除了。
再来看一下国外背景,同治中兴之所以顺利,很重要的原因是欧洲列强对清朝的“好感度”增加,但这种好感度也仅仅是基于自己的利益来考虑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忽然意识到,如果不承认清政府的统治地位,那么他们与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等于作废了,特别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候,太平天国号称主权独立,就不承认清政府与欧洲各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以,欧洲各国为了维护在华权益,对清朝的态度就有所缓和。
就例如1869年,台南的民众捣毁了英国人在当地的教堂,英国驻台代领事吉必勋和一名海军军官就使用了武力,英国所作出的处理办法是:降了吉必勋的职,还归还了索取的赔偿。这一切都体现出英国对清朝的态度出现了转变,从入侵变为了维护。英国作为当时欧洲头号强国,他的所作所为也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他们纷纷效仿英国,都对清朝的态度很友好,因为他们也都认识到,支持清廷才有利可图。在国内和国外都出现有利条件的时候,同治中兴也就出现了。
同治中兴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绩呢?第一、国内局势得到稳定
咸丰到同治这段时间,***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运动,分别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杜文秀的“平南国”运动,北方的捻军和陕甘民变。影响最大的就数太平天国了,鼎盛时期的太平天国占据了差不多中国的一半领土。平南国也曾在云南定都宣布独立。这些运动让国内几乎没有一天是安稳的,战争的破坏力也极大,虽然这些运动被平定并没有使清朝完全恢复过来,但总体局势趋于稳定。
第二、任用贤人
同治中兴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地方,都有一批能力不错的贤臣。中央是以恭亲王奕?为代表,还有军机大臣瓜尔佳·文祥和沈桂芬。在地方有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等人。这些地方能臣最后也都进入中央任职。还有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是1863年科举考试的探花,之后进入朝廷任职。这些人都有能力,但他们有个***性,还是脱离不开封建思想的禁锢,总归来说,可以称之为是“保守势力的最后抵抗”。这也是同治中兴没能延续下去的原因之一。
第三、兴建工业
洋务运动让清朝增加了很多现代化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安庆内军械所、汉阳铁厂等。中国第一次尝试现代化的铁路运输、采矿、电报通讯都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
第四、建立新军以及配套的军工业
军事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八旗军和中央正规部队绿营军早已经腐化,实在不堪大用。另一方面地方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迅速崛起,清廷又怕这些地方军拥兵自重,形成像唐末的藩镇割据。但好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并没有另立山头的意思,他们在国内战事较少后就主动裁军了,这样清廷紧张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时候清政府也就有精力开始着手组建新军,希望增强清廷的军事实力。
1865年长江水师成立,规模包括800名军官和1.2万名士兵,同年与军事配套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也成立了,1866年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也成立了。船政局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不仅造船,还开设一些附属课程,比如工业技术、驾驶、英语、化学、冶炼,这都为洋务运动培养了很多人才。
以上四点就是同治中兴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可以看出,同治中兴主要“兴”的是技术,各种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但体制和思想上的改革少之又少,所以同治中兴并没有让清朝真正强大起来,而且“兴”的时间也比较短,仅仅十年左右。所以同治中兴按严格来讲,是名不副实的,它的改革流于表面,虽然有一定成效,但解决不了本质问题,清朝依旧在活在挣扎之中,所以同治中兴更像是晚清自我吹捧的一个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