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小说的情节特点。

今晚又迎来了黄清海老师的文学基础课。黄老师说,这是他最后一节课,学生们依依不舍。

黄老师文学功底深厚,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每次他都会用案例逐一分析,让我这样的作家理解到位。

通常我们看小说的时候,是不是只是觉得这本书好看,精彩,停不下来?那本书有催眠作用,看完就想打瞌睡,但是不感兴趣,又说不出哪里好看。为什么丑?听了黄老师的课,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让我们言归正传。

01.好的小说情节就是把人物放在正常的轨道上。

所有情节都是为小说中的人物服务的。如果要挖掘人物的潜在情绪,就要把他们放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中。

一旦一个角色被放到一个极端的环境中,他潜在的一些情绪就会在generate中出来。

比如《水浒传》,我们老的《水浒传》有一个特点就是官逼民反。很多人被赶上梁山。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真正被逼上梁山的人很少。大部分是自己做的,不是逼上去的。

比如三拳杀了镇关西。事实上,鲁并没有把杀死,那是误杀,因此成了亡命之徒。

林冲是最明显的真正把自己逼到梁山的人。他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只想做一个好人。

起初妻子被调戏,他忍了——白虎塘被朋友陷害——送去一个草料场——途中被多人陷害——鲁在野猪林救了他后拒绝邀请他上梁山,他还想做个好人——到了草料厂他还想做个好人——没想到别人放了他,他听说家破人亡才被逼上梁山——交了军阀。

林冲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很香。他过着正常的生活。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发生了变化,他就玩了一个正常的轨道。

02.好的小说会设置冲突,冲击正常情绪。

一提到冲突,总感觉像打架。其实冲突不一定要大打出手,也可以很安静,关系的冲突。

这让我想起了单位的官场斗争和办公室斗争。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暗流涌动,大家都在暗暗冲突。表面上,他们要顾及面子和大局。

例如,台湾作家童的“我”忽略了你的所作所为,也不想听你的解释。他在脑子里给你写了一笔账,为冲突埋下了伏笔。

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情节。这部小说是从一个小学生的视角写的。父亲出海打鱼失踪了,家里的顶梁柱也没了。我母亲在一家餐馆工作,以供我妹妹上学,并支持我。我姐发现我妈半夜出门,天亮了被车送回家。我姐姐对这件事不满意。有一天,姐姐把他叫醒,带他在寒风中等妈妈回家抗议。她妈妈回来了,什么也没说,觉得很无奈。

从头到尾,没有打架吵架的过程,是一种安静的冲突。这个时候,冲突已经种下了根。

我们之所以制造冲突和矛盾,是为了让人物的表层结构崩塌,呈现一些深层的情感结构,让人物没有意识到的强烈感情得以呈现。

把人物推向极端,置于矛盾之中,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在温度条件下,人也是一个稳定的系统。你看不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03.情节的发展是由情感推动的。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做某件事的动机是无形的,你不知道。但动机是可以转化为行动的,动机中有情感逻辑。这部小说的审美价值只有在每一个情节中都以情感的方式来推动才是高的。

科幻、推理小说是靠逻辑、实践理性而非情感来推动剧情的。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大部分科幻小说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里面的情感不够饱满。所以《三体》的刻画不够好。当然,这并不影响它是一部好作品。这是类型小说的另一个标准。

我们写小说的时候,最好想象一下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剧情中会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因为剧情的转折,会引起人物关系的变化。

04.有机而严谨的情节

很多小说特别强调情节的完整性、严密性和统一性。一位戏剧理论家曾经说过,如果你在一出戏的开头看到墙上有一把枪,那么它在结尾一定会派上用场。(契诃夫的枪)

你会发现一部好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一个元素是无用的。它必须在某些方面有重要的用途,并与一个好的情节相关联。

当然,这要看编剧的细致程度,短篇小说相对容易做,长篇小说如果能把情节有机严谨到极致,难度极大。经常有前面挖了洞,后面忘了填的。

比如《红楼梦》的写法有一个特点,叫草蛇灰线,一脉千里。包括每个角色的名字,每个情节都有意义。

我想到秦可卿和秦钟,其实都是“深情厚意”的意思。

薛宝钗吃的感冒药,一个姑娘的房间就像一个雪洞,都暗示薛宝钗是一个冷静内敛的人,缺乏人性中的善良。金川自杀后,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情绪,还劝王夫人原谅她,也许是因为不小心滑到了井里。如果金川自杀了,这样的人不应该后悔。

冷香丸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配制的,说明薛宝钗是一个处心积虑、诡计多端的人,这与黛玉的真实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红楼梦》一开始就提到良缘论,后来是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蒋玉菡对西塞罗的感情表明她和袭人最终成为了夫妻。

而且曹雪芹作为一个高超的文学创作者,在创作中会特别注重有机性和严谨性,一定会在前80章为结局做铺垫,所以我们大致可以猜测后40章的情节会是怎样的。

再比如《雷雨》,一部戏剧作品,自始至终有机性极强,极其严谨。作品前面有提示。樊沂反复提醒说电线坏了,需要修理。最后,周冲和四凤是怎么死的?他们被电死了。

当我们在写小说时,我们应该注意前面的反应。人物的结局在开头就被预言了,或者结局和前面有关。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说的人物有一次酒驾事故,他经常出酒吧,喜欢喝酒。

05.剧情为个性发展服务。

一部好的作品通过剧情不断呈现人物的多面性。也就是说性格是沿着剧情发展的。

每一次剧情的突然转折和变化,都要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这叫做得好。这个要求比较高。

比如《水浒传》中宋武打虎的故事,说明了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宋武的勇猛和武艺?但细看每一个情节,并不能全部体现这些特点,反而呈现出他的多面性。

首先,宋武来到一家旅馆,门口写着“三碗不放过岗”。店主劝宋武说,我们的酒后劲很大,差不多够喝三碗了。他不听,喝了十八碗,这反映了宋武的自负和固执。

宋武不得不继续他的路。店家劝他晚上不要进山。一些老虎建议他留下过夜。这仍然显示了宋武的自负和固执,他也认为商店试图欺骗他过夜,以赚更多的钱。

宋武走进山里,找到了官方公告板。这里有一只老虎。他相信了,也害怕了。假设没有之前的剧情,他还会继续走下去吗?我不会。但是如果你现在回去,会被店家取笑的。你宁愿上山也不愿意被戏弄,因为他是英雄。这里宋武的性格是什么?荣誉,胜过死亡。

当宋武真的遇到老虎时,宋武很害怕,但阴谋推到这里,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小说把宋武逼到了绝路,不得不面对老虎,这意味着宋武的勇敢是被逼出来的。并不是作者有意给他设置障碍,而是宋武的性格导致了情节如此发展。

宋武的自负、固执、偏执、坚强和爱面子使他最终变得勇敢。最后,宋武成了打死老虎的英雄,这有点讽刺。宋武不是故意杀人的,但他在迷雾中成了英雄,故事变得有趣了。

最后总结一下,说了这么多,如果还是不知道要设置什么冲突,可以想想人物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如何让人物走上正常的轨道,注意前面的召唤和后面的回应。

如果你在写作的时候有以上五个标准,你以后写小说的目标会更高。你可以把这些情节特点放到自己的小说里,也可以写出好作品。

还有,如果你了解了这些剧情的特点,有能力理解的话,你可以在以后看电影或者追剧的时候,用前面剧情中的伏笔镜头来推测背后的发展和结局。这样看电影是不是更有趣,更有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