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充满艰辛,我从未消沉|尘埃

尼采说:“极度的痛苦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只有这种痛苦才迫使我们充分觉悟。”

最近连续下雨,让人很难过。秋天不经意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萧瑟的孤独和寂寞,也带走了盛夏的温暖和烦闷。

打开陈念西老师的《尘埃》,不知不觉泪水模糊了视线,滑落到脸颊。

原来还有人活得那么辛苦,那么热情。就像这个世界上微不足道的尘埃,它尽力挥动着双臂,拥抱着阳光和雨露。

陈念西老师出生在陕西省秦岭脚下一个叫夏河的小山村。在这个小村庄里,他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大部分时光。然后去矿山谋生,从事爆破工作,从南疆到北疆,从青海到内蒙古,从太行山到长白山,颠沛流离16年。

直到2015年,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颈椎因为长期劳累无法正常生活。他不得不面对生死手术,植入昂贵的金属紧固件。

之后开始做文案。一个矿爆工如何实现工作的转型?除了朋友的帮助,还得益于他从20岁开始写诗的经历。

他的文字简洁而精确,用诗歌和散文一样的语言,把他的生活和工作简洁而幽默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叙事很有特色,运用新颖的写作手法和散文形式,出人意料地打破了散文写作的界限,承载了情感的厚重和美感。

文学造诣深厚,参加四川卫视2015录制的《诗王》。2016受邀参加哈佛等名校诗歌交流会,同年获工人诗歌第一名;2017主演的纪录片《我的诗》上映;2019出版第一本诗集《破解的故事》;2020年受邀参加央视节目《朗读者》。

尘埃以散文小说的形式讲述了21个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作者身边的人,普通朴实的劳动者,用生命赚钱的“赌徒”,被生活压弯了背的负重先锋。

作者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底层工人的故事,比如爆破工、运石工、农村木匠、农民、小作坊老板。

在硝烟和爆破中苟延残喘,在沙漠和山野之间挥汗如雨,在贫困和渴望中挣扎。

在《尘埃》中,有两个故事深深打动了人们。

35岁那年春天,我遇到了周大明。

他微胖,住在黄金世代工作的月亮谷。他或多或少是个小老板。我们志同道合,一起喝酒吃饭聊天。他是一个很好的炼金术士,是众所周知的。

“我看着他和他老婆换药,给药,换锌丝,高温排汞,排烧杯里的杂质。最后,随着高温金锭在冷水中爆裂,白雾散去,变成了一块黄澄澄纯金。”

时间像奔马一样飞逝。然而,不幸来得比时间还快。再次见到大明,他瘦得像根木头。

“长期的浸出冶炼提炼黄金,氰化物和水银的毒性浸在他的体内,像一根再也拔不出来的芦苇,它的根必须扎在池底。”

这是所有黄金冶炼厂不可避免的命运,但没想到病来得如此仓促和迅速。大明没有婴儿那么瘦,身上有苦杏仁的味道。

他终于走了,留下孤儿寡妇和屁股上的饥荒。大明的命运早已注定,但他逃不掉。他生活在一个世世代代靠炼丹养家糊口的村子里,生活换来了暂时的温饱,抱着赌徒的心态没有光明的前途。

再次遇见大明的妻子,陈念西老师写道:“我闻到她身上淡淡的苦杏仁香,像一阵温柔的微风,在汹涌的北风中飘散、逃逸。那不容易捕捉,而且清晰无限。它与多年前大明的苦杏仁味纠缠重叠,八年后飘向绥阳郊外的细雨黄昏。”

作者陈念西先生委婉地写道,那种悲悯和无奈,似乎最终把她引向了大明。

一股悲伤油然而生。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有些人竭尽全力只是为了活着。

“母亲的床边是一面白色石灰墙,墙上用铅笔写满了儿子们的电话号码。哪个打不通无效,就打个叉,加个新号。”

这段话给人一种画面感。这些数字是母亲的关心和深沉的母爱。她像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俯视着沙盘,带着思念陪着儿子游历万里山河。

“所谓母子戏,不过是她为你开启人生与未来,你揭开她背后无声的黄土。”

陈念西老师学历不高,但文笔优美厚重。他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生活不妥协不屈服的热情,也透露着对生活无尽的热爱。

他经历了许多不幸和苦难,但他从未消沉过。

他的话给人一种力量。虽然我们是世界上的一粒灰尘,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生活的荣耀和快乐。他的书,他的话,都值得仔细阅读,不忍亵渎。他的勇气和情怀值得敬佩和尊重,不忍直视。

他的人生就像一首挣扎的诗。在他面前,我认为贫穷不是懒惰就是愚蠢,是我太无知,太狭隘。

改变贫穷也需要机遇和命运。

向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致敬。

这不是无奈的妥协,而是豁达的人生观。希望我们能坚持自己,不沮丧,不放弃,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一起迎接黎明,热情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