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滚滚红尘》赏析

毛自杀后,饱含深情的文章,浸透爱的文字,倾注了港台许多人的哀思。但死因仍有争议,甚至她的母亲仍认为这是个“谜”。三毛没有留下任何标志,没有留下遗书,却“没有回信”,让人永远思考。

三毛的死是人生的悲剧。用鲁迅的话来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掉给人看”。

为什么要毁掉“有价值的东西”?社会原因是重要的和众多的,有时一个人性格中的弱点可能是致命的。像项羽这种百折不挠的英雄,因为骄傲、虚荣、优柔寡断等性格缺陷,兵临城下,自刎乌江;像关羽,智勇双全,死于骄傲和轻狂;勇敢非凡的张飞死于急躁和鲁莽...这种悲剧和社会不一样,也不是环境造成的,只是他自身性格缺陷造成的灾难性命运或者某种厄运。我们称之为“人格悲剧”。

三毛的猝死是典型的性格悲剧!

三毛还在上小学,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他14岁开始练习写作,17岁在《现代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19岁环游世界。她的作品和译作非常丰富,一版再版,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存在于港台、中国大陆、西欧、美加日等地,为她带来了价值800万新台币,每月3万多元的生活费。1989回大陆探亲观光。每次她来这里,她都很受欢迎。男女大学生在校园里排队和她握手,无数人找她签名。1990年底,她获得了“塞万提斯文学奖”,被誉为“西班牙文学的诺贝尔奖”。对于一个东方人来说,这是非常高的荣誉。

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位才华横溢、享誉世界、收入颇丰的作家,会在48岁时陷入自缢的绝境?

悲剧发生在一瞬间,但其根源却是长久的。

三毛十三岁的时候自杀过一次。从小性格孤僻,情绪脆弱的三毛,高二的时候代数很差。平时对毛说话很冷淡的代数老师,因为那天三毛做不了习题,就把她叫到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再吃两个。”说完,他用蘸了墨水的毛笔在三毛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大的黑圈,然后叫三毛“转过来,让全班同学看一看”。那时候三毛还是个不懂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的转了,全班哄堂大笑。老师和其他学生笑够了,告诉三毛站在教室的角落里,直到下课。下课的时候,老师惩罚她和很多同学在走廊和操场转了一圈,然后回到教室。全校看到三毛这个样子都尖叫起来。

这件事之后,三毛没有流泪,也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受到了这么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晚上,她躺在床上,拼命地哭。这件事的后遗症直到第三天才显现出来:早上去学校,走到楼道看到我的教室,立马晕倒。然后,她的精神障碍越来越严重,以至于一想到要去上学就晕倒失去意识。三毛在1986写的《人生的喜悦》中,回忆了自己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内心焦虑与日俱增而自杀的情景。虽然发现得早,但三毛患有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自闭症。她的人格已经扭曲成一种病态。她拒绝再去上学,越来越害怕接触外界和所有人。她好像给自己穿上了隐形的盔甲,在身边筑起了隐形的堡垒,防止别人再次入侵她的内心世界。为了把自己“关”得更紧,她在闺房外面加了栅栏,把内外的门都锁上,高兴的时候打开,不高兴的时候全部锁上。这种自我封闭的生活持续了七年,直到十九岁才慢慢重新接触社会。七年监禁的代价是由那瓶墨水和一支画笔造成的。代数老师是第一个造成三毛悲剧性格,改变三毛命运的人。

二十六岁的三毛第二次自杀。那是从美国回台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年后,因为“今生愿意结婚成家的人”突发心脏病去世,感情受挫,于是在朋友家吞了很多安眠药。

三毛获救后,再次前往西班牙,与暗恋者荷西重逢。荷西六年前和三毛约好:“你等我六年,让我读完大学,在军队服役两年,六年后,我就嫁给你。”他们再次相遇正好是六年前。

1973年夏天,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与她的“生命中的一切”荷西结婚。她成了沙漠中最幸福的女人,过着神仙家庭般的生活。可惜这种幸福的生活只持续了六年,就在她写满思想的时候。1979中秋节,荷西在爱琴海潜水时发生意外。死在黑暗的海底。三毛看到被打捞上来的荷西的尸体,已经半疯了。她一个人在小屋里,握着荷西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喃喃自语:“别害怕,荷西。我有高堂,有父母,不能陪你去。现在我握着你的手,会有上帝来接你。你勇敢地走过去,过几年,我会去找你约会...三毛已经下定决心“死”和一个全心全意爱你的人约会。

三毛的心像撒哈拉沙漠一样干燥,她又一次回到了“瞬息万变”的可怕境地,无法自拔。每次和别人说起荷西,她都掩面痛哭,像孟姜女哭倒长城,像太后娥的女儿英的眼泪。这些年来,很多人向三毛求婚。她也“总希望身边有一个有爱心的人”,“但总是事与愿违”,甚至遭遇诈骗和敲诈。再加上生病,没有孩子,没有寄托,总要遭受正统的污秽,她觉得眼前这种“看不见的”孤独,比过去七年脱离人群的“看得见的”孤独,要孤独十倍,难受十倍。她越来越看破红尘,经常说“死”。虽然她长得很帅,但内心“几乎是空白的”,一直在寻找和荷西约会的方法。她倾注了最多心血的《滚滚红尘》最佳编剧的陨落,再次刺激了她的精神,加速了她的悲剧结局,“急性解放”,“再活下去就太累赘了”。两周后的“吉祥羊年”1月4日凌晨2点左右,以“自闭症”为人生基调的三毛,终于选择了她认为最好的方式:“赴约”——

总之,三毛是一个悲剧人物。由于她的自我封闭、过度敏感、孤独厌世,虽然事业有成,但悲惨的结局总是背负着“即使今天不发生,迟早也会发生”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