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在1999回家过年的时候导演了这部电影。

电影名称:回家过年

英文标题:十七年

电影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日本:89分钟/阿根廷:90分钟(马德普拉塔电影节)。

国家/地区:中国。

白人语言:汉语普通话。

颜色:彩色

格式:35毫米宽屏系统

混音:杜比SR

水平:新加坡:PG阿根廷:13巴西:14英国:PG。

打印格式:35毫米导演:张远

编剧:宁文

制片人:马可·穆勒

执行者

李冰冰饰陈杰。

李小姐

宋亮

刘琳饰兰涛。

李云制作公司

洛迦诺电影基金会[瑞士]

法布里卡[意大利]

基德曼有限公司〔香港〕

Rai电影小说[意大利]

瑞士发展与合作署。合作[瑞士]

贝纳通联合颜色[意大利]

发行公司

卢斯学院[意大利]

K2娱乐[日本]

发布日期

阿根廷

阿根廷

1999 165438+10月21...(马德普拉塔电影节)

意大利

意大利

2000年3月31日

新加坡

新加坡

2000年4月15日(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中国香港

香港

2000年5月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

2000年10月65438日.....(雅加达国际电影节)

日本

日本2000 65438+2月30日.....(东京)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

2001 7月26日

以色列

以色列

2006年9月6日5438+0

阿根廷

阿根廷

2001 10 4 17年前:工厂技术员余和女工陶爱荣是一对再婚夫妻,各有一个女儿,他们经常为家里的小事吵架。

一天,的女儿余偷了她父亲放在窗台上的5元钱。第二天,父亲四处寻找那五美元。母亲怀疑父亲偷偷把钱给了秦晓,父亲怀疑母亲偏袒女儿兰涛。两人发生激烈争吵,提出要寻找两个女儿。余害怕了,偷偷把钱放在的枕头下。结果,每个人都在兰涛的床上找到了钱。母亲感到羞愧,诅咒兰涛。在上学的路上,为自己辩护,余轻蔑地说,谁会相信你?气得从路上抓起一个菜农的扁担,就打于。于死了。一大早,兰涛蓬头垢面地回到家。母亲担心兰涛会被枪杀,并要求女儿向父亲下跪。父亲打自己:你不配下跪。我杀了余。我为什么要嫁给你?母亲哭着说:我杀了余也杀了。警察把兰涛带走了。17后的除夕夜早晨,监狱长向女犯人宣布了今年获准回家过年的犯人名单。根据我国监狱法的规定,长期在监狱表现良好的罪犯,在刑满释放前两三年,允许回家过年,以适应社会。今年被允许回家过年的犯人是兰涛。这是她服刑17后第一次回家,再过一年就要出狱了。

监狱里的年轻女警陈洁今天也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当监狱警察三年来第一次和家人一起过除夕。在城关站,接到监狱通知后,许多犯人的家属都在这里等候,但没有人来接兰涛。她觉得她的家人可能不欢迎她。碰巧,陈洁在回家的路上路过这里。她决定先送兰涛回家,然后再回自己家。

在经历了17年的牢狱生活后,兰涛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城市感觉了。兰涛的父母显然要老得多。父亲、母亲和兰涛面面相觑,避开他们的目光,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母亲想向女儿示爱,但也不让父亲克制自己。父亲独自走进里屋,关上了门。母亲急忙跑进来,看见父亲躺在床上,就像17年前于死去的那个晚上一样。母亲把兰涛拉到父亲身边,兰涛跪了下来。父亲劝兰涛站起来,并说不要跪下。他已经在监狱里跪了17年。他请兰涛的母亲和女儿出去,并说他想安静一会儿。最后,父亲终于走出了家门。他不想让家人陷入痛苦之中。一家三口抱在一起。情感细腻

《回家过年》让导演张远获得了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是中国大陆导演首次获得最高导演奖。该片是导演张远时隔多年再次拍摄的主流电影。影片以家庭矛盾和情感矛盾为主线,用近乎冷酷的方式描述了一个情感治愈的过程。影片的风格简单凝练,气氛阴郁,既保持了张远一贯的“直接”,又充满了丰富细腻的情感。

生活方式

影片的开头很生活化,一对来自菜市场(农贸市场?)归来的男男女女,破旧的汽车,蓝色的袖子,都是很受欢迎的平民服饰。

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开始表现在日常柴米油盐的琐事上,先做饭还是先炒菜,谁淘米切肉,让孩子学习还是做家务。剧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一个团聚的家庭,而是通过男女两人对两个孩子含蓄的态度,让观众一目了然。

张远是一个不太漂亮的男人。他以一种现实而客观的方式讲述了这个关于回家过年的故事。他的眼睛就是镜头,他把他的关心和爱藏在里面让我们去发现。张远以其独特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文化心理及其复杂矛盾。他的电影不会让你哭或笑。他永远不会给你这样一个发泄情绪的机会,永远不会给你提供虚假的满足感。然而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在不经意间触动着你的心弦。通过五元,体现了那些“小人物”的真实人性。

为了五块钱打架看似荒唐,但在这样的家庭里其实是合理的。争吵的场面很精彩。看来夫妻吵架真的是为了维护女儿之间的吵架。是一场关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争吵,对对方的不满,太久的包容。淡化大女儿的忧郁表情,着重刻画小女儿,很有助于观众深入人物内心,一个安静,一个打鼓。看着小女孩把钱掖在姐姐枕头下的快速动作,联想到之前偷偷捡五元钱的小心翼翼,不禁佩服导演的别出心裁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男方似乎觉得自己有了防心,很满足甚至大方地哄着女方和兰,看完还笑,好像真的是这样。

我姐冲出去追我姐,追了好几个胡同。妹妹走的很快,说明她还没有冷静下来,还在紧张,扑通扑通的。但镜头一直很沉稳简洁,仿佛在平静地看着一切发生。姐妹之间的冲突总觉得张力不够,不突出。我妹妹摔倒了,很沮丧。

十七年后,兰出狱探亲。女警看兰的那一瞬间,我个人觉得处理的太暧昧,太刻意。甚至会让人想起《园中一梦》里两个女人的景象。女警带着兰回了兰家,一路走着。她累了,经历了兰心里的疙瘩。女警似乎在扮演一个救赎的形象,在每一个忧郁迷茫悲伤彷徨的时刻。但这种救赎很善良,在寒冷的冬天更温暖。蓝心冰解冻了,三两交子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当老父亲打开门时,他惊呆了——他用自己的钥匙打开了铁门——然后用自己的双手把门关上了。其实是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埋下了伏笔,他一直没有接受,忘记了过去。老母亲与影片开头的女子形象完全不同。内疚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一进门,灯光总是不清不白的,很压抑。最后女警走的时候,灯光已经相当清爽了。赵继平电影的配乐总是恰到好处,最后一段音乐慢慢出来,温暖中带着一点悲伤,以为是在讲述这些人这些年的生活和心情。

源于生活

《回家过年》就是这样一部重磅电影。张远尽可能用平淡的态度讲述故事,却让观影的观众不敢同时面对惨淡的人生,也因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票房失败。但从艺术角度来说,应该是一部成功的电影。至少,它展现了一种源于生活,揭示人性的创作方式。

最后,有必要告诉你结局,因为只有到了结尾,观众才能放松:17年后,兰涛跪在父亲面前,就像17年前秦晓去世的那个晚上一样。这一次,父亲没有再骂她。他建议兰涛站起来说不要跪。她已经在监狱里呆了17年。

不算好看的电影,一样精致。因为张远的关心。

现场报道风格

从张远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偏爱纪录片风格的导演。他说:纪录片首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电影形式。科技时代已经渐渐让人忘记了这一点。纪录片是指你可以通过它直接看到你生活中正在改变、消失或成长的事物。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他的真实。他的最新纪录片《疯狂英语》讲述了李阳环游中国,带领数百万人大声喊出英语句子的故事。全片没有旁白,完全用镜头“说话”。引用张远的话:最好的电影其实有很多标准,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最理想、最艺术、最有创意、最有探索性的。

法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卡特琳娜·德涅夫(Catalina Deneufve)向张远颁发了由五个铜像组成的奖杯,象征着五大洲人民的团结与和平。来自教科文组织代表团、电影界和新闻界的65,438+0,000多人出席了颁奖仪式并观看了电影。故事片

《回家过年》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电影人张远的最新作品。这部电影是张远恢复拍摄资格后的第一部故事片。它不仅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四项大奖,还首次在中国通过了官方审查。这位有十年电影经验的导演终于可以面对国内观众了。

深度抑郁

影片叙事流畅顺滑,一扫老作品中粗糙的即兴和压抑的风格。这个故事的进展悄无声息,导演的手法明明白白,情节简洁扣人心弦。张远似乎很平静。影片中没有任何浪漫或浮躁的成分。有些部分设计的很漂亮,但是让人感觉自然简单,不夸张。结尾部分感人至深,压抑多年的感情和遗憾一点一点慢慢流露出来。这样欢乐的一幕,特别容易成为煽情的通俗情景剧。然而,张远控制得恰到好处,和现实生活一样准确。相比之前的《东宫西宫》《北京混蛋》等电影,《回家过年》并没有受到影评人,尤其是独立影评人的追捧。其中一个原因是,张远的冷酷和尖锐的精神在这部电影中并不存在,而是有一种回归“正常”的趋势。因此,这部作品通常被视为张远从地下走向主流并“浮出历史地表”的转折点。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发现第六代导演在《回家过年》中普遍存在的身份焦虑和身份困境。更有意思的是,在一种随机联想下,发现影片讲述的故事与张远本人的经历和他的真实处境惊人地相似,剧中人物和情节的设定构成了对“地下”、“主流”、“审查”等关键词的隐喻性阐释。

“介绍”就是“回家”的意思

影片中最重要的“引子”无疑是“回家”。因为五元造成的误杀,女主角在狱中服刑改造17年后,因表现良好,在年三十被允许回家与家人团聚一次。然而,由于时间的原因,兰涛显然不适合这座城市在阳光下的感觉。于是,在另一名女狱警的陪同下,或者牵引下,一段艰辛的回家之旅开始了。在这里,张远没有关注悲剧本身,而是更关心回家的旅程——更准确地说,是寻找家园的旅程。这无疑是张远自身心路历程的情感外化。

女子监狱

悲剧发生后,兰涛因为自己的错误来到了另一个社会之家——女子监狱。这是一个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大家庭,在这里,犯了罪的人通过限制自由,宣讲和背诵类似于“世间真理是存在的”的规则来进行改造。而那些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违背国家意志,做权威规章制度所忌讳的事情,对所谓秩序造成伤害的群体。而如果他们想要重获自由,或者仅仅是他们有限的自由,就必须依靠出色的表现来实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兰涛有权在服刑前三年回家一次。

监狱其实是国家电影审查制度的一个绝妙隐喻,通过强制的权力来囚禁那些威胁或颠覆主流话语的势力,以此来维持一种被官方认可和支持的模式。如果地下禁片是违反禁忌的文本,那么它的必然结局就是在高墙酒吧的圈子里被禁播,而解禁的条件不是改变或赦免禁令,也不是无条件接受和臣服于官方的意识形态。这样,兰涛的回家之旅从一个更深的角度变成了张远导演自己的回家之旅。英文名“Seven Ten Years”有十七年监禁的意思,对应的是张远第一部电影《妈妈》到《回家过年》的八年时间跨度,在中国大陆上映,带有Xi安电影制片厂的厂标。

回过头来看,兰涛情感上的第一个家也有类似的意义。在电影的开始,兰涛吃晚饭回家晚了,被她妈妈骂了一顿。这时,父女萧琴在高正随意地给对方加了菜。这位母亲随后不再责怪女儿坐在餐桌旁,而是在她的碗里加了几筷子炒鸡蛋。这个场景告诉我们,这个重组的核心家庭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父亲一方和兰涛一方。父亲作为父权制的化身,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真实反映,因此也是主流大众文化的象征。然而,对于兰涛来说,在预定的吃饭时间晚回家显然是令人不快的。

与秦晓相比,兰涛无意学习,只想趁早工作,所以她在影片中暗中承担了一个颠覆者或离经叛道者的角色,是“地下电影”的代名词。相比之下,秦晓显然是一个传统的顺从者。奇怪的是,秦晓的屈服是无奈之举。她想通过上大学来逃离这个家,但实际上她以一种主流的方式实现了有限的自由。在这里,主流/地下/大众的关系被巧妙地置于家庭关系的展示中。此后,秦晓曾为自己辩护说,“钱是在你枕头下找到的,人们只会相信是你拿的,不会相信是我。”“地下”在“主流”眼中的受歧视地位及其对“公众”的不信任(或不可解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兰涛的入狱实际上是她父亲/家庭(主流)和秦晓(大众)共同造成的。

矛盾心态

这部电影没有提到兰涛在监狱中与世隔绝的生活、精神折磨、青春的逝去、人格的磨损等等。这是张远无法忍受的对他的内外流离和漂泊的提取。颇有意思的是,兰涛对“回国”机会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渴望回到自己的家,被父亲接受;一方面,他害怕自己对父亲造成的不可挽回的伤害,宁愿“坐牢”。显然,张远对“地下”和“秩序”之间的选择一定有同样的感受。在这里,作为狱警队长和国家意志的执行者,李冰实际上已经成为推动甚至完成回归家庭的重要力量。她劝兰涛不要固执,而要为她的父母和朋友着想。

当兰涛仍然坚持时,她用“国家”的措辞向兰涛施压。“你忘了这么多年我们是怎么教育你的。”“这是国家赋予你的权力。要不要对得起?”。因此,兰涛的回家之旅总是由李冰陪同和引导,我们不断听到“是的,队长”的条件句。主流的强势和个人对抗的疲惫,似乎是地下导演最终向主流靠拢的原因。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很有象征意义:兰涛在穿过拥挤的交通道路时表现出一种孩童般的恐慌、犹豫和回避,她处于无处可逃的境地。

回归自我

张远利用《回家过年》这部以寻根回国为主题的电影已经很久了。《我爱你》被评论家们广泛讨论。有媒体感叹“原来的先锋青年形象渐渐模糊了。”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原本以自我为中心,在《青春的回忆》中书写焦虑、迷茫和包容的张远,正在与大众化的商业诉求渐行渐远。但是,无论是商业还是艺术,终究只是一个电影人对自己作品的选择。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祝每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在创作的道路上好运。张远10年的职业生涯坎坷不平,但与此同时,它在海外赢得了显赫的声誉。但最让他苦恼的是,在这七八年间,他的作品一直被排斥在电影市场之外,让他长期处于无法与国内观众进行及时文化对话的“孤独”困境。

时代变了。1998年春,张远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局长称号。就这样,经过两年的努力,张远浮出水面,先后完成了纪录片《疯狂英语》(1999年10月5日获得米兰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一等奖)和纪录片《回家过年》(同年9月获得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意大利影评人最佳影片奖)。张远作为高举旗帜的第六代,以积极拥抱时代的人文激情,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迎来了传奇的文化凯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第六代新锐在国际空间开辟了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光彩。

张远坦言:“拍摄《回家过年》的创作冲动,是在看一部专题纪录片时的一个瞬间激发出来的:几名服刑人员假释出狱,与亲人分离时,清晰地表现出艺术无法捕捉到的心灵的真诚颤抖,久久难忘。”随后,他和妻子戴嵩深入监狱采访,探访了20多名女性杀人犯,其中一些人就像影片中的兰涛一样意外杀害了自己的亲人。一次又一次的采访积累,在他心里激起了对这类犯人的某种怜悯。他说这十年一直在探索意象与现实的关系,除了东宫和西宫采用艺术雕琢,接近唯美;这一次,我突然有了新的感觉,摸到了以前从未得到过的现实的原汁原味,那就是生活的质感和深度。同时,这更让人感慨。张远说:“最近中国荧屏上有太多的浪漫、虚假和粗俗。现实中,我们需要面对和回答的事情太多了。在屏幕上,你需要找到一种与观众对话的真实叙事形式。”1999电影《回家过年》获得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电影舞台艺术家协会最佳电影奖

意大利影评人最佳电影奖和国际天主教协会电影视听艺术组织最佳电影奖。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西班牙济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