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主张齐物论

《齐物论》中的庄子哲学思想

《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现存本33篇,但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它包括内篇、外篇、杂篇。就《庄子》的内篇而言***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而这七篇基本上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齐物论》是这七篇中最能体现庄子思辨技巧与思想深度的哲学篇章,涉及是非、有无与物我三对范畴,主旨是讲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要达到解脱、逍遥就必须齐物。所谓 “齐物”就是齐同物、齐观物。《齐物论》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 “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物我俱化的旨意。在李商隐《锦瑟》中有这样一句“庄生晓梦迷蝴蝶”,这引用了《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蝴蝶自然与人是有区别的,而庄子则把本不存在的梦中的蝴蝶与能够做梦的自我,或者与自我象征的人混为一谈,并非把蝴蝶拟人化或把人拟物化,而是通过虚幻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和蝴蝶存在区别,但本源与自然的人与物最终会归于自然,人与物的界限会消解。总之,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思想上是相互贯通且层层递进的,而且其所涉及范畴,无论是是非、有无,还是物我,都是深刻的哲学涵义。“物丧我”则应是《齐物论》解读的关键,“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 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 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所谓“丧我”或“丧偶”,即去掉系于心身上的负累。人生各种是非与苦难的根源,全系于自以为是从而产生物欲的“心”上。而人对物的占有,全是以我与物的对立为前提,故要齐论、齐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无心”。而要“无心”,还是要靠心,心又与身相连,心又知与情相关 ,齐是非解决的是知的问题,而齐物我则是处理情,情比知更根本。齐物我从另一角度讲就是合天人,《齐物论》中“吾丧我”的故事非常明显表明了这一点,它直接点明齐物我同合天人是二而一的事情,合的提前是有分,而天人同物我的关系是对位区分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正是如此。从《齐物论》看庄子的哲学思想,它贯穿在齐物论、齐万物及齐物我的思想程序中,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要达到解脱、逍遥就必须齐物;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没有客观标准,所以知与不知是不可证明和区分的。庄子认为探索事物的是非真假,也是彼此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只有齐是非,齐物我、齐彼此、齐寿夭,取消一切差别,放弃一切对立,做到无知无觉才能回到“道”。如果说《庄子》的《逍遥游》展示了一个自由的人生境界,那么《齐物论》则告诉我们以 “丧我显吾”的途径去实现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