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原创风筝

1.当作者看到“远处飘着一两只风筝”时,他感到“惊讶和悲伤”,因为:

鲁迅有兄弟般的感情,游戏对孩子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哥哥“残忍”而不怨恨的深情。

2.文中提到的“杀灵”一幕,具体指的是鲁迅小时候,不允许他的小弟弟放风筝或从事这种毫无价值的事情,行为非常粗鲁。

“我”曾经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事”。作为哥哥,我严格管住了弟弟,本来对他来说是有前途的。现在想起来,我当时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我的行为真的是“精神上的残忍”。从这一幕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老少不平等的封建秩序。“就年龄和力量而言,他都不是我的对手”,这说明作为哥哥的粗暴行为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鲁迅毫不客气地写自己,字里行间带着一丝自我谴责。至于弟弟,不让飞就不敢飞,只好偷偷做个风筝。当他发现时,他很惊慌。即将完成的风筝被哥哥踩坏了,他没有反抗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任何防御。

3.“我还能要求什么?我的心情很沉重。”

当他明白游戏对孩子的意义时,鲁迅醒悟了,意识到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对精神的残酷”。虽然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鲁迅还是想赔罪,但是小哥哥完全忘记了,“我”沉重的心不得不一直沉重

从兄弟情的角度来说,当年不让小哥哥放风筝是因为他对小哥哥有出息,但他恨铁不成钢。一旦知道自己错了,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虽然是哥哥,但也要请求弟弟的原谅。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角度来说,“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孩子的天使”,游戏真的是出于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变得活泼、健康、聪明。所以禁止游戏就等于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鲁迅看到了外国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认识到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他希望中国的儿童教育能改变落后的偏见,希望儿童的精神永远不被压抑,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来看,鲁迅是严格解剖自己的,是严格自省的。他对过去和小事都一丝不苟,有错必纠,认真负责。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哥遭受“残酷”却毫无怨念的现象看,鲁迅的感触特别深,文章就此打住,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发人深省的问号。为什么小哥完全忘了?原来他偷了一个风筝,但他自己也不认为这是正当的。他觉得应该是他哥哥负责,所以也就不管了。

初读之后,我们可以感觉到鲁迅先生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智者,他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有落后的一面。但鲁迅先生可贵的是,他一旦接受科学思想,就会改正错误,鲁迅先生是充满自省的。鲁迅也哀叹受难者的健忘和不挣扎。在他看来,这就是杀手们可以随意杀人的原因。

鲁迅一旦接触到科学思想,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他没有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而原谅自己,也没有因为自己当初的想法受到传统的影响而原谅自己,更没有因为时间久了而放下。他的心情如此沉重,可见他解剖自己有多严厉,有多认真。

“我”乞求哥哥的原谅,哥哥却毫无怨恨地完全忘记了,于是我的心无法放松,不得不沉重,这就翻出了另一层意思。被害人并不认为自己受到了酷刑,反而认为哥哥的行为合情合理。这只是表明他不认为这个游戏是“合法的”。一旦他被他的兄弟发现,他认为他应该受到惩罚。特别可悲的是,被折磨者的麻木让折磨者为所欲为。所以鲁迅只觉得世态炎凉。

通过探讨这篇短文,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需要科学的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做奸诈和无知的行为。

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先生44岁。生活的体验和思想的深刻,使鲁迅先生对过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一想到弟弟因为小时候不允许放风筝而贪玩的天性,我就觉得很难过。善于解剖自己的鲁迅先生,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反思,批判了旧中国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引发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儿童的天性,如何让儿童在自由的世界里自由地生活和成长。

文章从在北京看风筝开始,从眼睛的角度回忆小时候在江南放风筝的情况。而写北京的风筝只是一笔带过,却用粗粗的笔,写出了家乡放风筝的详细画面。从时间和季节开始,写风筝的姿态、颜色和形状。虽然“看起来憔悴可怜”,但周围的春光显然是“温和”的。文章的一两段构成一个层次,引出了下面关于小哥哥不许放风筝这件事的详细描述。

因为我的“不喜欢”甚至“厌恶”,我也把这种情绪转移到了弟弟身上,所以我自然反对弟弟去做。我是哥哥,当然有哥哥的威严,哥哥也要“张着嘴盯着空气。”看着小哥哥因为风筝的起落而惊喜的样子,我只能觉得“可鄙”。

这一段是后来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整篇文章的关键。鲁迅先生一方面写出了弟弟的“软弱”,另一方面写出了“我”的“坚强”,以及哥哥的“威风”和弟弟的“无奈”之间的强烈反差,为下文的发展和结果奠定了基础。

所以,当“我”发现小哥哥在瞒着自己偷偷做风筝的时候,我以哥哥的威严,毫不留情地折断了风筝的“翼骨”,“又把风轮扔到地下踩平了”。于是,我好像赢了,骄傲地把他扔进了小屋。这个叙述非常具体和详细。这是上一级原因造成的必然结果。

虽然鲁迅先生写得淡淡的,但我们却清晰地看到了字里行间的悔恨与悲哀。孩子的天性是纯真的,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玩具是孩子的天使。鲁迅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以后了。

接下来,文章篇幅很长,写出了我的遗憾和弥补。但是当我想了好几种方法终于得到这个赎罪的机会时,我得到的却是一种更深的悲哀,那就是小哥哥长大后已经把这一切都忘记了。时间和生活永远不会给我这种赎罪的补偿,“我的心不得不沉重。”

世界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过去的错误可能永远无法纠正。这就是悲哀中的悲哀!

文章的主题似乎是多方面的。有兄弟间深情的表达,有封建家长制的鞭挞;有对自我不友善的解剖,也有对过去的罪恶感“不确定”的悲伤。

对比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对比:北京二月的寒冷和江南二月的温暖温柔。这种反差增强了文章强烈的悲伤和深深的无奈。第二是人物对比:小哥哥的软弱和我的坚强。这种对比构成了文章叙事的主体,并贯穿全篇。三是时间的对比:此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我前后的变化,一个是小哥哥前后的变化。我的改变是主要方面,小哥哥的改变是次要方面。但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

三个层次的对比交织成文章中深刻的叙事点,使文章深刻感人。

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主线,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脉络,成为触动读者的抒情线,与三个层次的对比交织成一个无缝的整体。我情绪变化的线索是:对放风筝的厌恶,对小哥哥放风筝的鄙视,看到小哥哥做风筝时的愤怒,弄断风筝离开时的骄傲,反思后的沉重,不可原谅后的悲伤。

首尾呼应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本文的重点应该是对作者“悲”的情绪的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也是切入文章主旨的一个关键点,是文章写作的一大特色。文章的难点是小哥哥的“忘记”,这也容易引起初中生的怀疑。只要抓住主旨,简明扼要地解释一下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