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书才有味道?有没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过来看看吧!谢谢你

林语堂:读书需要勇气、眼光和毅力。

林语堂

这篇演讲只谈我对读书的看法,不是劝诫年轻人,也不敢引导他们。所以不鼓励年轻人的原因有二:一是最近经常听到贪官在学校讲课,告诉学生要有做操的兴趣,要有操守,要有气节;也有卖国官僚在大学讲学,力劝学生百折不挠,做富强不屈的人。对时事的讽刺。很不幸,这种事情现在正在发生。孟子说人的毛病就是要当好老师,指望战国时代的土豪劣绅也善于训诫当时的年轻人,激起了孟子的不平之言。第二,读书没什么好鼓励的。世界上能读书的人都可以自己看书。不会读书的人,也不会因为引导而变得会读书。比如数学,要求学生做五道题。能做到的都是自己脑子里造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不会的有老师指导。这道题虽然做出来了,但是下一道题还是需要指导的,数学不会出彩。我要说的话不会帮助你这个识字的人,也不会让你这个不识字的人善于读书。所以今天的演讲只是一个演讲。

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一直被认为是崇高的。只是“心”打破了读书的本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叫雅兴。但现在优雅和愉悦不再是享受。今天读书,或者说拿个学位拿个资格,就是男人娶个美女,女人娶个贤惠的老公;或者做个高手,踢踢屁股;或者为了荣誉而刮地;或者做一只走狗,去声明;或者为写讣告,做一副祝贺对联;或者为了当文件而抄账本;或者去当算命先生,占八卦;或者去当老师,欺骗孩子...诸如此类,都是打着读书的旗号,趁着现实,都不是读书的目的。有些人拿着父母的钱上大学,跑100米拿个大银盾回家,我看不起,因为这好像不是读书的目的。读书的目的迷失在追名逐利的心中,可悲。可惜现在也一样。

我今天说的不是在学校读书,也不是看教授布置的作业。在学校学习有四个必要条件。(1)非书籍阅读。学校专门看课本,课本不是真书。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读书很少。但是,看一本小说的介绍,不如看三国和水浒传。读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2)没有书看。因为图书馆的书不多,能看的书很少。(3)不读书。因为在教室里看书,是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如果一个人从早到晚上课,就从早到晚被囚禁,不准学习。(4)看书不好。因为处处受管教的干扰,毛孔关节都不清爽。而且学校教的不是仔细思考和辨别力的学习,而是记题的学习。背题的学习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不够的,礼记已经说过了。你怎么回答书上说的?没错,这叫做记忆的研究。如果你能猜出老师要你怎么回答,你就能得一百分,于是你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对西方历史了解一百分,但实际上你对西方历史一百分都不了解。学校之所以一定要重视提问的研究,是因为方便考试。比如拿破仑的生卒年月,有几个形容词* * *,不用背,但是学校考试极其容易,一分可以扣一年;但是,其实对学习没什么帮助,连你的老师都记不住。想用的时候可以去百科查一下。再比如罗马帝国的灭亡,三大原因,就像书上说的,你还记得,但实际上问题极其复杂。有人说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因为蚊子(传播感冒、发烧和疟疾),这是书本上没有的。任何在学校学习过的人都应该微笑。但是,一想到教科书规范心灵,窒息灵魂,我就想哭。

我们今天说的是自由阅读,不管是在校,离校,当老师,当学生,当商人,还是当政客。这种读书,因此,打开了大门,除了鄙视,获得了新知识,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知识面,陶冶了精神。在生命之初出生,他们好奇,他们长大了。他们被各种各样的世俗所掩盖。如果他们的毛孔和关节上有一层涂层,他们就会失去智力,逐渐变得固执。读书就是剥开这个巧妙的信封。能剥掉这一层的,就是学者。指出读书要能破俗见陋习,恢复人的灵性。对那些死守陈念之书的人进行嘲讽,令人警醒。我们也有庸俗的时候。而且要经常学习,不然又小气又萌,看到的都是满身的庸俗。一个人的落后,迂腐,冬烘,都是他一直不肯学习造成的。所以读书的意义在于让人更加豁达,更加博学,更加不世故,更加偏执。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年轻时以为自己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自己什么都懂,毕业后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中年时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到老了才意识到自己什么都不懂。大学生认为他学过心理学,历史地理,经济科学,世界文学艺术,所以什么都懂。毕业后,人们问他国联在哪里,他说:“我书上没学过。”他们还问法西斯Ti他在意大利过得怎么样。他还说:“我书上没学过。”所以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人到中年,很多人结婚生子,盖房子,有地位,做名人,戴眼镜,留胡子拿洋棒子,沾沾自喜。那时候他的世界已经固定了:女人丰胸剪头发是不道德的,社会主义是* * *产党,读马史文通是反动的,节育是宿命,提倡白话文是亡国的。其实就是这种久不读书又小气又死灰复燃的人。这种人不应该互相交谈。但也有经常读书的人,年纪大了,身体壮了,思想往往比年轻人激进,就是能一直读书,所以内心还没有僵化,成为古董。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除俗。黄山谷的意思是人的语言无味,不读书脸恶心。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有很多人的语言是无味的,令人厌恶的,不仅是在商界和政界,在大学里也是如此。但语言无味恶心,对官僚商人来说刚刚好,对文人来说就不可理喻了。所谓丑脸,不能解释为脸难看,因为奉承别人,排出笑脸,也不是不可以,所以“恶心”;谄媚的笑容,漂亮的脸蛋就是“可爱”。想要帅哥,在养狗场,舞池,政府办公室都可以。有漂亮脸蛋,说漂亮话的政客不一定丑。读书和漂亮脸蛋无关,因为书不是奶油,读了会增加你的光彩。所以,怎么看就看你自己了。有些人看美女只看脸,凡是鹅蛋脸、眉毛、明眸皓齿、嘴唇的都叫美女。但如果李代翁对美感兴趣,他所谓的三分仪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缺少仪态等于三四分。有的人长相普通,但是说话的时候让你觉得很可爱;还有现代的贾,外国的宠儿,做花瓶,把客厅装饰的很好,但是一说话就觉得没意思。“魅力”一词来源于阅读。精神可以决定面容,这里也说了。皇姑所谓的恶心脸,只是指书生的论辩风格。如果说芸有六个故事的话,虽然不是石的脸和它微微露出的门牙,我觉得它是中国第一美女。男人也是。虽然章太炎的脸不漂亮,王国维有辫子,但他们是迷人的,而不是无味恶心的。也算是可爱吧。还有漂亮的政客,是武人的兔子大妈。虽然她说得很美,但她恶心了三天。

至于淡而无味的语言(强调“味”字),完全看你读什么书,怎么读。看书读着读着,语言自然会有味道,语言有味道,文章也有味道。有些人读了半辈子书,却什么也读不出来,都是因为读不出对的书,读不出对的书。读书一定是先知先觉。看了才知道味道。世界上有多少坚强的读者,你听过这句话吗?这种味道是阅读的关键。所谓味道难测。每个人的胃口不一样,好吃的味道也不一样。所以在看味道之前,预测好的味道是很有必要的。有些人从小就啃书,老大过不去,就是吃老本,勉强读书造成的。袁中郎说,他喜欢的书可以看,不喜欢的书可以让别人看。这就是知味的阅读方法。好好学习,消化不了,就会营养不良,胃潴留。

口是为了尝,不是为了强,不是因为我的爱好而强。王粲先生不和他强壮的学生一起学习。一个父亲不允许和他强壮的儿子一起学习。所以,书不要硬读,会无效,有害。这是读书的第一个意义。一个傻子叫人打开必读书目,咬着牙去读,却不知道读书是需要气质的。人的气质不一样。英语里有句谚语“一个人吃的是补药,别人吃的是毒药”。因为听说一本书是名著,因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彻底的人,硬着头皮去读,你会一无所获。后来想想就像一场噩梦。更有甚者,我把读书当成了一辈子的畏途,一提到书名就头疼。小时候如果没有权利随时扔掉不喜欢的书,我也差点沦落成这样!萧伯纳说,许多英国人一辈子都不看莎士比亚,因为他们的年轻老师强迫他们背诵他们种下的果实。很多人离开学校后,一辈子不读诗词历史,也是因为对学校不感兴趣而被迫上必修课造成的。

所以,你不能强迫自己去学习,因为知识和想法都是从胚胎慢慢发展出来的。它的生长有它自己的原因,比如植被的盛衰,河流的转向,各有其自然走向。逆必然一事无成。树的南枝自然会向北枝发展,否则就会死亡。当河流遇到岩石悬崖时,它也会转弯,而不是奔流。只要顺着潮流往下流,总有一天会流入东海。世界上没有人一定要读书,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不得不读的书。警句有你该看的,我根本看不懂。这个时候可以看,那个时候看不到。即使有必须要读的书,也绝不是此刻必须要读。没有主见就看不下去,没有发达的头脑就看不下去。孔子说五十岁可以学易经,意思是四十五岁不能读易经。刘知几很少看古文《尚书》,但被打了之后就看不懂了。听他同学读了《左传》,问《左传》很好,很好背。《庄子》是必读之书,但如果读《庄子》很无聊,我只好放弃,过几年再读一遍。我对庄子感兴趣,然后我读庄子,我对马克思感兴趣,然后我读马克思。你必须等到有乐趣的时候才能阅读。如果有一本书我不喜欢,我会放几年,但我会像往常一样喜欢,这是我很在意的。

而同样的书,同样的读者,可以读到当下的味道。情况就像看一个名人的照片或者读一篇名人的文章。不见面的时候,是一种味道。见面聊过之后,你可以看看他的照片,或者看看他的文章,还有一层很深的关注。或者和别人分手后,看他们的照片,看他们的文章,又是另一番滋味。四十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岁学易是另一种味道。所以所有的好书都值得重读。你自己的见解越深刻,你的知识就越先进,你就越能读懂它。比如我这时候重读兰姆的论文,和我小时候读的完全不一样。虽然小时候觉得他的文章很有意思,但是没有真正接触过灵魂,不知道他文章的美。一个人背红玉读范增传很有意思。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读书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作者,一个是读者。程子说,《论语》的读者有这样的人,也有这样的人。有些人什么也没读过;也有看了舞蹈不知道手的。所以读书一定要性情相近,普通人一定要找一个声调一致的圣人,一个和你性情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就是所谓的读书一定要有效果。如果你一个人读书,你会有一个强大的家庭,但你会失去简单率。但林语堂的意思是,人要找到向别人学习的对象,全身心地投入,浸润自己的气质。这就是带着感情读书和带着智慧读书的区别。不要晕头转向,听信人家的调侃。庄子好,荀子好,苏东坡好,程一川好。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爱庄逊或者苏承。找到一个思想相近的作家,找到一个文学上的爱人,我心里觉得很幸福,但对我的灵魂有一种猛烈的影响,如春天的惊雷,蚕卵的孵化,新的生命,新的世界。GeorgeEliot自己看了鲁骚的自传,像触电一样。尼采的大师叔本华和萧伯纳的大师易卜生虽然不是弟子,但思想相同,影响也很大。二儿子读叔本华和易卜生,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这是他萌芽知识的开始。因为气质和精神都差不多,所以总是很开心,挥之不去,挥之不去,只能往深处走。深入之后,如果春风给我,我会茁壮成长,在学业上取得很大进步。

和你气质相似的贤者是谁?只有你自己知道,也没人能逼你找这样的作家,你会有家的感觉。苏东坡第一次读《庄子》的时候,如果他历史悠久,就告诉他,袁中郎晚上读徐文长的诗,喊着要复读,为复读而读。就是这个原因。这和“一见钟情”的性爱是一样的。你会讨厌太晚见到这样的作家。每个人肯定都有喜欢的作家,每个人都去找了自己的文学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很奇怪,但很有道理。读书无爱,如逼婚,终究无用。他会有魔力吸引你,你也会被他吸引。甚至连声音和长相也会逐渐相似。这样渗透进去,自然受益匪浅。将来,你会慢慢变老,厌倦了这个爱人,然后再去找另一个爱人。经过两三个恋人,或者四五个恋人,你大概已经受到了自己的影响,思想已经成熟,你自己也会成为一个作家。如果找不到爱人,可以从东方读到西方,读到的东西不一定能深入灵魂深处。就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没经验,学习没成绩。

如果你知道爱人的口味,你就会知道努力学习是骗人的。好好学习,误导别人!警句可惜了,看课本还得好好学习。但是,如果你能通过浸润各种精彩的书籍来增长自己的智力,不一定能过卷子。每一次读书人都是“用功”或者“瞌睡”,都是搞错了。靠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趣,没有痛苦。据说古人读书是追月,刺股,女生监控读书。其实都是傻逼。读书无聊又困,用锥子刺大腿是愚蠢的。一个人的书在他面前,中外圣贤对你说了精彩的话。如果你还想睡,那就去睡吧,刺也没用。让一个女生陪你学习,在你午睡的时候叫你起床,是很不雅的。你应该去睡觉,而不是看书。而且这种方法极不卫生。不睡觉只会读坏身体,不会读精彩的书。如果你读过那本精彩的书,你就不想睡觉,所以没有必要让女孩醒来。吃苦耐劳是可以的,但不应该把读书当成苦。视读书为痛苦,第一次尝试就走错了路。全世界以读书闻名的人都喜欢读书;你觉得苦,他却觉得放纵很好玩。比如一个人打麻将,或者一个人和妓女打游戏,就会流连忘返,吃饭睡觉。据我所知,语文好的同学都是三国的,偷看过几百万字的。绝不是他们一个学年读56页文选,就能把语文读好的。请问偷偷看三国水浒的人,读书的艰辛在哪里?pages怎么样?好学的人什么都读,读书就是读书。偷看书的人很可能会学着出名。

有的人看书一定要装腔作势,或者觉得板凳太硬,或者光线太弱,这些都是读书不入门,觉得没意思造成的。有些人写不出文章。他们责怪冰冷的房间,害怕蚊子,发光的稿纸和路上嘈杂的电车。其实都是因为文斯不来。写一句话就停。一个人学习不好,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春天不是读书的日子,夏天最好睡觉。当秋来的冬天再次到来时,我不知道如何等待来年。”其实读书四季都适合。在古代,那些所谓“书生气”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可能,就不停地读书,这样他们就成了学者。为了书而读书,而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顾裸体读经就是一个例子。即使夏天很热,他也要裸体读经。欧阳修可以马上对厕所大吵大闹,因为文斯来了,他就得干,他就得坐在开着的窗户里大吵大闹。一个人要读书,可以在澡堂、马路、外国汽车、厕所、图书馆、理发店里读书。而且,一定要先看外国汽车和理发店的书,才能看书。

读书需要勇气、眼光和毅力。回到前面的论点,最后一点,也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自己的灵魂。勇气是分不开的。想要有知识,就要敢于有自己的主见,哪怕和前辈有一段时间的不同。前辈能说服我,但前辈是对的,前辈说服不了我,是前辈的错。人的内心和外表一样不同,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要为了别人牺牲自己。诗好,李好,杜好,文好,苏好,还是韩好。每个人都应该凭良心去读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说出什么叫做好,说得好的道理。你不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或者你应该给出一个不好的理由,或者一个名人作品集,被所有人宣称只有你一个人讨厌,或者你对自己的学术能力一无所知,或者你是似是而非。达到学术水平再去学习。如果你达到了你的学术水平,你将来会找到一个同情你的人。刘知几年轻的时候,读了前汉后汉的书,怪前书古今之貌,怪后书革故鼎新之纪。当时听到的人都怪这小子贬低了以前的哲人,是“骤失,无言以答”。后来恰好张衡和叶凡也是一样,这就是刘知几的读书勇气。因为他读书全在心里,他不是鹦鹉学舌,所以他可以写一本叫《史通》的书。这样读书,处处有我的感悟。获得意见是一门学问。除了一个共同意见,就是一个进步,让我不会掉进陷阱,满脑子烂曲子,一知半解,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