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生活回忆故事:妈妈的缝纫机

 编者按:一台不起眼的缝纫机承载着三代人的回忆,作者的母亲用缝纫机为家人制造许多好看的衣服,下面我们来看看《妈妈的缝纫机》这个故事吧!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我们国家的物资还比较匮乏,无论想买什么,都是需要证票的。买米买面要凭粮票,买布要用布票,至于自行车和缝纫机那些大件就更难买到了。那一年,爸爸不知道托了多少人,才买回一台飞人牌的缝纫机。缝纫机刚买回来的时候。左邻右舍的婆婆婶婶们,都来我家看这新鲜玩意儿。女人们围着妈妈和缝纫机,不停地用手抚摸着,嘴里啧啧地赞叹着,她们还给缝纫机起了个时髦的名字:洋针。刚买来时,妈妈只是用它给全家人缝缝补补的,比手工快了很多倍。

 那年冬天,村子里来了一个走村串户给人做衣服的裁缝,他借用我家的缝纫机给乡亲们做衣服,心灵手巧的妈妈就跟他学会了裁剪。大裁缝走以后,正赶上要过年了,妈妈就给我和妹妹俩一人做了一件花衣服。我和妹妹高兴得呀!穿着一模一样的花衣服在村道上又蹦又跳的,惹来同龄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打那以后,村里人就开始找妈妈给她们做衣服。

 这样一来妈妈就更忙更累了。每天天刚蒙蒙亮时妈妈就起来忙乎,不但要做饭、喂猪、喂鸡,还要挤出一点空闲给村里人做衣服。妈妈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村里谁家有事儿求她都是有求必应,老人寿衣,新娘嫁衣,无论自己多忙多累,妈妈总是把乡邻们打发得乐乐呵呵的。看妈妈每天忙得团团转,哥哥们心疼地对妈妈说:?妈,你咋就不会说个不字呢,咱家这些活就够你忙乎地了,还谁来都说行,你就不会说没空啊。?

 ?咱还会啥?不就这点能耐么,都是乡里乡亲的,咋好意思说个不字。?每一次妈妈总是这样回答哥哥们。然而,乡亲们是知恩图报的,对妈妈的辛苦忙碌总是感激不尽。在那个还不富裕的年代,村里人以最温暖的方式回报着妈妈,今天后院王二娘给送来一包糕饼,明天东头张三叔又给拿来一串小鱼,还有会编筐窝篓的老李头每年都要送给我家几只漂亮的柳条筐......不会更多的花言巧语,乡亲们只是以最最朴实的方式回报着我善良的妈妈。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农村都逐步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商店里挂满各式各样的新潮服装,妈妈的缝纫机正式下岗了。这让辛劳了一辈子的妈妈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可是不久以后,妈妈就给她的缝纫机找了一个新的营生:给儿女们轧鞋垫。妈妈把过去的旧衣服翻出来,一层一层的裁剪好,每天不停地轧啊轧。妈妈轧的鞋垫足足有一大箱子,儿女们的鞋号都已经印在她的心里,她按大小号分好份,儿子媳妇的,女儿女婿的,孙子孙女的。几年前老妈摔坏了股骨头,从那以后,妈妈的缝纫机真正的下岗成了古董。只有妈妈亲手轧的鞋垫依然在时时刻刻地温暖着她的儿女们,陪伴着儿女们走在幸福的人生之旅。

作者|赵庆华

公众号|咱们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