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家致敬,蔡元培先生的读书生涯:几乎每天都是不读点书就过去了。
读硕士可以称之为这样的路径。纵观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夏丏尊的教育思想,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学习意义。而好的教育理念是值得一脉相承坚持的。“学林书店”为此策划了“向大家致敬”系列栏目,通过声音和文字与大师们见面,领略他们的思想精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陆续见到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夏丏尊等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鹤庆人。革命者、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1916至1927任北大校长,革新北大,开启“学术”与“自由”之风。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为中国现代教育和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将从“王先生的读书生涯”、“王先生的美育思想”、“北京大学校长”三个不同的方面来理解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先生的读书生涯:几乎没有一天不读书。
人的一生中,真正接受系统教育的时间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时间的学习和成长还是需要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完成。热爱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自我,而阅读培养出来的气度和内涵,会成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蔡元培先生是好读书的典范。这一点在他年轻的时候非常明显。
年轻时读往事。
有一次,蔡元培小时候在家楼上读书,楼下的房子突然着火了。家里人慌了,把火扑灭后,他找不到蔡元培了。最后,我发现他一个人坐在楼上看书,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十三岁时,蔡元培开始随老师写八股文。因为老师禁止学生读“杂书”,蔡元培只好陪读四书五经。16岁时,蔡元培考取秀才。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在家乡成立了图书馆,免费授课和阅读。得益于大量的阅读,在考进士的时候,蔡元培的文章被广泛引用,文章中有些词语生疏,连考官也看不懂。应试文章受到当时清廷著名大臣、学者翁同龢的称赞,称其为“年少通经,文笔极古”的“俊才”。蔡元培曾说,他受训诂学家朱、史学家章学诚、著名学者余的影响最大。
在《北大学者谈读书》一书中58位著名学者关于读书的文章中,蔡元培说:“我从十几岁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除了大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我几乎没有一天不读一些书。”
研究了几十年的蔡元培先生也对自己的阅读进行了总结,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提到阅读有“四招”——“宏观、一致、深度、美感”;还有两个“无法”,希望别人学习时避免。
蔡元培先生的阅读“四法”——宏观、一致、深度、美感
“约”就是从知识到任命,擅长一门学科。蔡元培先生精通各科,最后“承包”到了教育。他广泛收集和阅读各种教育书籍和期刊,研究各国的教育制度和学校课程,指导中国的教育改革。
“深”是指掌握、发展、创造。在“一致”的前提下,在掌握的情况下进行重点突破,查根源,求进步。在教育改革中,蔡元培先生批判了封建教育中的忠君思想。为了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他提出在学校中同时和谐地进行体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美”是指最高的精神境界。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大胆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思想,思想、道德、文章、事业在办学过程中逐渐进入“美”的境界。
简单来说,“宏观是关于深美”这个词是建立在“宏观”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吸收各家之长,思考各家之短,并融入自己的思想之上的。但考虑到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深入到所有领域,所以需要缩小研究范围,产生一个“契约”。“约”的意思是精通。广泛阅读后,我会找到自己的领域或专业,进行研究。在掌握了某个领域或特长之后,你还要去创造,去改变,去提高,那么你就进入了“深”。而“美”是“宏观深美”的最高境界,是“深”的升华。
蔡元培先生总结的四字秘诀就像一个金字塔,原理很好理解。然而,能如此精辟地总结自己读书方法的蔡元培先生,却十分谦虚地指出了自己读书的两个“方法不当”。
蔡元培先生读书的两个“无法”。
蔡元培先生曾说:“我自己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因为我不能正常学习。”他总结了两种方法,希望读者能从他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教训。
蔡元培先生提到的第一个“违法”,就是读书初期,看的都是用来科举的传统书籍,无非是考证和填词。在考证方面,他有些“偏科”,喜欢读训诂、哲学,却没有耐心读法律法规;比起骈文和诗歌,蔡元培更喜欢散文。后来有很多种书可以看,连算术和医学的书都在阅读范围之内,只是不太懂。因此,蔡元培先生认为,由于他严重的偏科和杂读,他不善于吟诗作赋,所以只能写普通的散文,最终未能完成《说编》和《公羊春易》。
人到中年,蔡元培开始学习德语和法语,但他只是活学活用,没有认真学习语义和语法,所以他觉得自己写不出一篇合格的文章,做不出一篇简短的演讲。在德国留学时,蔡文培还会听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艺术史、民族学等所有科目,最后以美学、艺术史为主,民族学为辅。但是因为舍不得放弃阅读其他书籍,所以没能完成美学书籍的翻译和民族学书籍的编写。真的很遗憾。
蔡元培先生认为第二个“无法无天”是读书时疏于写字。虽然他喜欢阅读时觉得有用或有趣的读物,也不太在意书中的不足,但因为追求阅读的速度,他不做读书笔记,也不在书上做标记。因此,在除了具有检索功能的德文文献之外的其他书籍中阅读时,很难快速找出有用的内容。当时国内的书籍虽然逐渐开始有了“索引”和“吸引”的功能,但远不如读书时做的记录有用,这让王先生很苦恼。
蔡元培先生还列举了胡适之先生读书的好习惯,说他出门经常带一两本线装书,在路上或忙的时候翻一翻,看到有用的资料就弯折边角或用铅笔标注,猜想回家后会摘抄下来。还有王渔洋读书时遇到的微妙的典故或词语。他会用便条把它们摘抄下来,贴在书房的墙上,有时还会读读。当他熟悉它们时,他会取下它们并换上新的,这样他就能记住许多有用的知识。虽然这些都是阅读中帮助记忆的小方法,为什么不跟着做呢?蔡元培不禁感叹,自己从来没有懒得动笔,所以没有什么成就。
以上是蔡元培先生总结的“宏、合、深、美”——读书的“四大要诀”和两个“无法”。希望能为我们平时的阅读提供一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