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的主旨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短篇故事。因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艺术手法,被许多国家选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讲述了法国阿尔萨斯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现在开始学校不允许教法语,孩子们从此要学习外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外国文化。这是入侵者在军事占领后进行的文化侵略。在这里,作者把小学一节课的意义上升到了告别祖国的高度,使得这节课的任何一个场景和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中有两点在艺术上值得特别注意。
首先是巧妙的叙事视角。作品的主题很严肃,但是这个主题的表现却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一个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了一个淘气的男孩作为主角。他通过自己无知幼稚的笔调和自己的心理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人民发自内心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小英雄在这堂课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为之动容。
第二,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和心理描写。小说小心翼翼地用了大量的描写来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的反应,其中哈默尔先生最为重要。
例如详细描述。这部小说的许多细节非常耐人寻味。就拿作者描述鸽子在屋顶咕咕叫的细节来说,这让小方济各提出了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语唱歌吧!”随即,写作突然收笔,戛然而止。答案留给读者去思考和补充。再比如哈默尔的《绣边小黑丝帽》,郝叟老人的《引子》,书上横放的那副大眼镜,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出现两次的普鲁士军队操练和号声,教室里飞舞的几只甲虫,黑板上写着的汉字“法兰西万岁”。这些细节看似得心应手,其实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到烘托环境、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发人深省。
再比如哈默尔先生的描述。小说从年轻的弗朗兹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了哈默尔先生的形象。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无法直接深入哈默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表象、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首先,他对老师的主要印象是“老师手里拿着一把大铁尺……”,而且他进教室的时候还特意注意到老师“腋下夹着那把吓人的铁尺”。然而,当哈默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他非常温和,他还穿着一件不寻常的外套和帽子,这让小弗朗西斯感到惊讶。原来,哈默尔先生将离开他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他和他的学生们将最后一次告别他们的祖国!此外,哈默尔先生在巨大的悲痛时刻,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了冷静,维护了自己的形象。多么高贵的气度!在最后一课中,哈默尔先生批评了所有人,并深深自责,还对孩子们进行了劝诫,这使得一位尽职尽责、道德高尚的老师的形象鲜明地凸显出来。最后,哈默尔先生写了《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强烈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平时是严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和深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这是作者塑造的哈默尔先生的形象。这个形象先是模糊,然后清晰,最后像雕像一样矗立在每一个读者面前,让人强烈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量和内在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