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习俗的作用及其变化原因
哭嫁的习俗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给了燕国做皇后。当她的母亲赵皇后离开时,她“抱着她的脚跟为她哭泣,希望她永远不要回来。”这大概就是哭嫁这种由来已久的习俗了。
这种习俗直到清朝末年仍盛行于四川农村。上世纪80年代末,川北山区仍有哭嫁的习俗。
哭嫁的原因
1.悲伤,照顾自己的父母
新娘通过哭嫁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亲友如胶似漆的感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观。当新娘即将嫁给另一方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离开亲人,恋恋不舍的感觉油然而生。因为要离开了,平日里不曾太在意的亲情,在这一刻被淋漓尽致的凸显出来。回首往事,新娘的悲伤由此而来,她用哭曲表达了对闺房生活的失望和对父母的感激。十月怀胎保养的艰辛,往事和小细节都渗透着父母的深情,一个女儿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心底溢出。
因为母亲对女儿的爱是最深的,这个时候,新婚的母亲想的最多的就是:“天上的星星几个月不为人知,父母为了我煞费苦心”,“我辛苦了,辛苦了,母亲的恩情是无穷的。我教女儿做饭,教她结麻,教她背柴火,教她摘花,教她写字。”结婚前,土家族姑娘哭得更厉害,哭得更好,说明她们更孝顺父母。
土家族姑娘在哭父母的同时,也哭亲戚朋友姐妹。这种哭,说明他们和亲人姐妹是分不开的。他们越哭,他们之间的友谊就越深。
2.改变你的身份,担心你的未来
婚姻是女性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其主要功能是将女性从女儿转化为媳妇。女儿和媳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两者之间有隔阂:一方面,新娘想告别女儿这个角色,所以内心充满了对前世的依恋;另一方面,新娘害怕开始履行一个陌生媳妇的职责。所以新娘必须脱离原来的角色,以某种方式进入新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突然转变,必然会给女性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他们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来消除自己的紧张,《哭嫁歌》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合法有效的途径。妇女被赋予在婚礼上发言的权利。他们利用这种权利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卸下转换角色时的情感压力和负担,告别旧的女儿角色,做好接受新角色的心理准备。
“哭泣的婚礼歌”也反映了新娘的思乡之情,比如她不愿离开父母和家人,“女儿未满”。虽然女儿在家里的地位没有男人高,没有哥哥重要,但她始终生活在母亲的保护下,比媳妇优越得多。于是就有了一个无形的对比:“我是家里的贵族,六月没有晒太阳,七月没有淋雨;我去了老公家,成了婊子。六月,每天阳光明媚,七月,下雨了,我想淋湿。然后我感叹:“我怎么能这样活着,怎么能这样受苦。“这种对娘家的留恋和对婆家的恐惧,可以说是女人哭嫁时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也是《哭嫁歌》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3.抱怨婚姻,骂媒人
那么是谁把自己送进这个火坑的呢?是个油嘴滑舌的媒人。新娘子忍不住咒骂媒人,埋怨父母。婚礼歌曲中“诅咒媒人”的部分,与前面哭哭啼啼的亲友缠绵悱恻的感情形成鲜明对比,生动而有战斗性。新娘窒息了幸福和自由的愤怒,变成了对媒人最苦涩的诅咒:“桶栽在对面的坡上,媒人回来就死了;对面山上种韭菜,媒人绝对是九代。“也暴露了媒人花言巧语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比如“你男的吃了女方家,男方说女方好看,女方乖巧吹牛”,“你骗了我公婆,把他们变成了牛马,他们动手就来打,打不过去。"此外,还有人抱怨父母被金钱感动,忽略了女儿的幸福:"你回媒人的话,就像蜂蜜伤了你的心,像黑布蒙住了你的眼睛,抹黑了你的亲友;“狠心的爸爸,狠心的妈妈,你们逼着活人往死人坑里跳。”“六月太阳不死,三姐四姐争死人。你把女儿赶出家门,太残忍了。”
不想离开父母,担心未来的新娘,把自己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于婚姻。她们抱怨婚姻是身不由己的,唱出反抗的声音,表达乡村女性无奈的悲伤。《哭嫁歌》中直接批判封建婚姻制度的歌曲并不多,这是当时女性达不到的认识高度。他们不想直接责怪亲生父母,于是把怨气倒在作为婚姻直接推动者和婚姻制度代表的“媒人”身上,言辞犀利幽默。
4.不平等,归咎于命运
哭嫁歌还宣泄了男女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表现了女性失去经济地位和权利后的失望、痛苦和不满。随着父权制和私有制的出现,女性逐渐失去了财产继承权和宗族香火传承权。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女性地位低下,逐渐将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庸,甚至成为男性的“财产”,女性被无情地排斥在家庭之外,与家庭利益无关。一个弱小的土家族女人,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无力抗争,只能充分利用这个合法的机会发泄自己的感情,诅咒,强烈指责。于是,就有了新娘的哭诉:“如果我是个男人,我家里就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会因写神龛而出名;现在是女儿家,父母把我赶出家门,一夜之间成了外地人。“在这种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下,女性失去了一项普通人应有的基本权利,她的命运任人摆布。对于这种自己无法改变的命运,新娘利用这个“合法”的机会,在哭的时候大胆的揭露了出来。所以哭嫁也是对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