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33天影评
电影的发行和宣传并不神秘。无非是在放映前找一个好的卖点来吸引观众进电影院。第一轮过后,就要制造话题,持续发酵,靠口碑吸引观众。《失恋33天》在放映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宣传策略。一个是粉丝效应的有效利用。失恋三十三天是一部在豆瓣成名的网络小说。它拥有大量的小说粉丝。这就是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方式数量和前年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一样,只是《失恋三十三天》的粉丝更年轻了。当然,片中明星的粉丝也是必须要召唤的对象,所以男主角文章的表现风格被反复拿来说事。说到粉丝,就不能不谈互联网。从某种意义上说,“粉丝”是互联网时代特有的产物。粉丝与前任“追星族”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表现出的是个体的疯狂,而“粉丝”则是数量庞大的个体有组织的集合,其中百度明星贴吧、QQ群、豆瓣群以及迅速崛起的微博功不可没。《失恋33天励志》的营销团队利用了这些网络媒体,大大提高了宣传的有效到达率。
第二个宣传策略是选择合适的档期,让话题合适。201111110因为这么多光棍凑在一起,被网友和媒体戏称为“神棍节”。随着现实压力下剩男剩女的增多,光棍节已经发酵了几年,成为年轻人和媒体的热门话题。爱凑热闹、需要放松的年轻人,需要电影院有针对性的“节日产品”。《失恋33天》迎合了失恋、单相思、恋爱中的爱情顾虑,成功吸引了年轻人到电影院。该片10月8日上线,仅10月8日一天票房就高达4000万。
但是第一轮放映之后,是否有观众一波接一波去,发行方的控制力就没那么强了,话语权转移给了观众。口碑成为后续市场成败的关键因素。虽然有些出版社会有意识地操纵一些网络意见领袖说好话,但大家都在自媒体时代,归根结底还是要有优秀的作品。《失恋33天》在一些专业影评网站上的评分接近8分,不算最好,但在国产片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部视觉上干净清新的电影,远谈不上艺术性,能在好莱坞视觉片的围剿中杀出一条血路。一句话,内容不再“假”。
真的,是真的,就是人物讲人情话,处理人事,过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剧情设计符合生活,不过分,不做作。听起来很简单的白话,但中国电影总是那么难以实现。就拿同一个公司出品的电影《完美1》(失恋33天,又名《完美2》)的前一集来说,剧情设计和人物表现都是滑稽和不足的,这就太过分了。
不大,就是话题要有个性,符合主流受众的生活体验和情感需求。与杜拉拉的奢侈和运气相比,他擅长在杜拉拉的大公司推广。《失恋33天》中,主角婚庆公司文员的身份更贴近基层。而且可能是小说作者贴出连载和即兴的方式造成的。影片在剧情走向上没有明显的类型学痕迹,摒弃了“重味道”的情景剧路线,以心灵鸡汤的情感关怀取胜。很多观众进电影院不是为了消费感官,而是为了寻找情感。
不空,即情节要密集,既不掺水,稀疏,也不陷入类型的刻板印象,不能产生陌生化效果。正如小说作者所说,为了与网友抗衡,他有意增加了故事多向发展的可能性。无论失恋的黄小仙是和前男友“复合”,还是和别人的老公“闹复杂”,还是和身边的同事“做爱很久”,剧情依然饱满。
《失恋33天》对抗好莱坞的成功之路,不是首创,而是冯小刚贺岁片之路。也就是说,观众的视野不是被好莱坞式的宏大场面所冲击,而是被国内导演对民族语言和中国生活的独特熟悉,通过贴近生活、幽默时尚、发自内心的对话,通过对主流观众真实生活的及时反映。但比起越来越老的冯小刚、葛优、王朔,以及他们的中年爱情故事《非诚勿扰》,甚至还有杜拉拉的《升职记》、《爱到最后》、《完美》,以及许、章子怡、高圆圆主演的《单身男女》,还算年轻的白百何的文章以及他对《失恋33天》的解读,则显得更清新年轻。
作为中国大陆青春时尚片的典范,《失恋33天》延续了杜拉拉宣传的主题定位,即关注大都市的职场男女,与台省校园青春片有明显区别。鉴于它贴近主流观影者的生活,作为一种体裁应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毕竟,这些年来更贴近生活的电视剧已经多次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如导演滕华涛之前的热播剧《蜗居》。《失恋33天》的马太效应在票房上还在继续,创作的马太效应也应该水落石出,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失败,但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让人乐观总是好事。